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一门学问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鉴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浅谈一二,以期与各位教学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习兴趣 导入 情境 实践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积极寻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进而在培养學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课堂教学获取更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基础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乎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同时,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以《我与社会》这节内容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了《鲁滨逊漂流记》的片段。视频很快就播放完了,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时,我趁机向学生问道:“鲁滨逊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吗?他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这一极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对此看法不一。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我继续说道:“鲁滨逊虽然在孤岛上生活了四年,可是在这期间,他的知识、技能和手中的火枪等工具都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这些都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像鲁滨逊这种极端的例子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我们呢?那么个人与社会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此,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情境,指的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创设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感知等方面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不妨依托教材内容来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以便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例如,以《遵守规则》这节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两个模拟情境:1.在放学回家的途中,由于马路上车辆比较少,很多行人都无视红灯横穿马路,这时你该怎么办?2.在排队买东西的时候,有两个人在你面前强行插队,破坏了原本井井有条的秩序,这时你该怎么办?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剧情的发展。如此,通过角色扮演,将学生置身于某一具体的情境之中,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的意识。
三、应用实践,知行合一——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当积极设立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实践,以使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真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完《爱在家人间》这节内容之后,我为学生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感恩父母”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对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事例进行了解和搜集;2.向身边的长辈或邻居了解小时候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照顾自己的;3.为父母制作爱心卡片,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4.利用周末的时间与父母“互换”身份,体会父母的辛劳。如此,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和亲人之间的温暖,进而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的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争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并着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促使学生得以将所学知识内化的同时,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习兴趣 导入 情境 实践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积极寻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进而在培养學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课堂教学获取更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基础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乎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同时,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以《我与社会》这节内容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了《鲁滨逊漂流记》的片段。视频很快就播放完了,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时,我趁机向学生问道:“鲁滨逊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吗?他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这一极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对此看法不一。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我继续说道:“鲁滨逊虽然在孤岛上生活了四年,可是在这期间,他的知识、技能和手中的火枪等工具都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这些都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像鲁滨逊这种极端的例子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我们呢?那么个人与社会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此,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情境,指的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创设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感知等方面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不妨依托教材内容来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以便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例如,以《遵守规则》这节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两个模拟情境:1.在放学回家的途中,由于马路上车辆比较少,很多行人都无视红灯横穿马路,这时你该怎么办?2.在排队买东西的时候,有两个人在你面前强行插队,破坏了原本井井有条的秩序,这时你该怎么办?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剧情的发展。如此,通过角色扮演,将学生置身于某一具体的情境之中,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规则的意识。
三、应用实践,知行合一——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当积极设立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实践,以使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真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完《爱在家人间》这节内容之后,我为学生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感恩父母”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对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事例进行了解和搜集;2.向身边的长辈或邻居了解小时候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照顾自己的;3.为父母制作爱心卡片,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4.利用周末的时间与父母“互换”身份,体会父母的辛劳。如此,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和亲人之间的温暖,进而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的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争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并着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促使学生得以将所学知识内化的同时,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春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59.
[2]杨艳.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才智,2018(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