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阿坝州甘堡乡木堆藏寨建筑材料与结构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探索传统嘉绒藏族民居,期待为民族地区乡土建筑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材料;构造
2.墙体
墙体和基础连成一体,也就是建筑从基础底部直接向上砌筑,这样的做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所以木堆藏寨看上去就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在建房前,应先确定外墙底部的厚度,原则是根据建筑的总高度以及墙体收分多少来定。基本规定是一般房屋顶部的厚度(通常0.4米)加上建筑总高度与收分比例的积。例如三层建筑总高度为10米,外墙收分1/10,那么墙体厚度应为0.4+(10*0.1)=1.4米。外墙墙体收分、内墙不收分是木堆藏寨墙体的主要特点,由于当时施工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增大墙体厚度才能更好地提高载重能力,所以这些建筑的外墙厚度在300mm-750mm之间,有些甚至厚达900mm。通常,墙体向内侧收分角度为5度,在墙体的砌筑过程中,随着高度增加厚度逐渐减小的做法,满足了砌体本身的结构稳定,另一方面增大了结构的向心力,减轻了墙体上部的重量,降低了建筑的重心,提高抗震能力。为了加固墙身,在墙体砌筑时,每向上砌筑一米的高度,都要在墙中加入水平木板,起到加强墙体水平联系的作用,其作用类似于当代建筑结构中圈梁。墙体分层砌筑,在建筑四个角处稍许抬高,墙面的两角处稍上翘,中央部位下凹,这样使得沉重的建筑有向上轻扬之感,这样能够使砌体向中心靠近,提高其稳固性。木堆藏寨的墙体立面装饰体现出简洁而有宗教色彩的特征,与甘孜、马尔康等地区不同,其建筑只采用白色涂料在建筑顶部四个角、窗的两侧和下部、以及局部具有宗教性的图案。在建筑墙体上有很多白漆图画的藏传佛教的臧海螺,传说以前哪户人家遇到不好的事情就会吹响臧海螺,周围人家听到海螺声就会来帮忙。
3.柱、梁
藏族建筑的梁柱組合不用榫卯,仅是上下搭接,在柱头加栌斗、替木等构件以增大梁柱之间的接触面。柱多出现在建筑二层或者三层,通常柱子被制作成3米左右的短柱,其截面一般为圆形。梁通常直接放在两边的墙体上,其宽度在0.1m-0.16m之间,高约为0.2m。梁上做椽,梁、椽的另一端搭在墙上,最后形成室内梁柱和四周砌体共同称重的石木混合结构。
由于木材容易生虫腐烂,造成结构的不稳定。木堆藏寨采用了原始的防腐处理:烟熏。在二层,由于在锅庄内点火产生的浓烟长时间在建筑内,所以建筑内墙以及梁柱上均有一层厚厚的油脂,这样能够保证建筑中木材料不腐坏。
4.楼梯
木堆藏寨的楼梯均采用木质楼梯,分为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
从调研的建筑来看,室内楼梯采用单跑板梯,坡度较陡,可达近60度,空间狭窄,无栏杆,木楼梯的具体做法多是在侧部开凹槽,然后插放木踏板。(如图1所示)
室外楼梯采用独木梯也被称作陡梯,由于建筑多为平屋顶,屋顶通常用作晾晒谷物和活动的空间。室外陡梯起到屋面与屋面之间直接搭接的作用,这些楼梯与地面呈45度以上的夹角,其原因是藏族民居层高和柱距接近,在楼梯口还需设一个过道,所以梯高大于梯身,以至于采用这种陡梯。具体做法是在木料上直接开凿楼梯的踏步,一般为单跑,上这种陡梯需要一定的惯性,并且需要手扶脚蹬才能上去。(如图2所示)
5.廊
廊的做法在木堆藏寨中一般出现在二层的主室,并且朝向南侧,通常使用厚木板出挑,出挑深度约1m,在木堆藏寨中还出现了外廊式建筑的做法,据了解这座建筑建成时间较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族建筑的做法,体现出了木堆藏寨融合而又保持自身的特点。(如图3所示)
6.楼面、屋面
木堆藏寨楼面和屋面的做法和材料都是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地结果。由于该地区高海拔、高寒、气候干燥、降雨量不大,冬季积雪厚度和时间不大,因此可以采用当地的生土材料,经济方便,同时保温效果也较好。具体的构造做法是将屋面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承重层,由主梁、次梁、角子组成,再往上是起到保温隔热作用的泥土层,最上面的是面层,在室内采用木板,在室外采用黄土抹面。
7.门、窗
藏族谚语有“藏族木门人家”一说,说明藏族建筑均使用木门。民居一般内外门均为单扇门,高度不大,通常不超过1.8米。有的人家一层饲养牛羊的门只有不足1米高。回顾历史,,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古人建造的房屋既是为了遮风避雨,更多的是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那么防御野兽侵袭需要守卫的房门,所以古人在把门做牢固之外,为了守卫方便,所以把门修的小一些,这样能够随时关门抵御外敌。从藏族历史中可以看到,在古代,家族与家族,部落与部落之间常年相互征讨,居民的财产往往被抢劫,面对这种压力,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把保卫家庭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要的事情来看待。所以低矮的门洞体现除了藏族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门的色彩主要采用原色,没有过多的色彩图案;采用汉族地区门的构造方式,门框上加木过梁,在木过梁上方有30mm厚的岩石作为压顶,以防止雨水打湿木梁造成木梁腐朽。(如图4所示)
窗的做法过去是外有窗框,内有木板窗扇。窗的宽度如果超过0.8米,则在窗框中设梃,开双扇窗。木堆藏寨有些窗的做法则采用了汉族窗棂的做法。过去窗的安装方式是在门窗框上下、左右的两侧打进楔子,使上面框挤紧,下面用木楔、石块填紧缝隙,最后用泥抹出窗口。
门、窗的颜色涂黑色的涂料,没有其他色彩和图案。据说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另外这种做法会在视觉上增强窗洞的深度,在窗的两侧和下方墙体上有白色的涂料。由于木堆寨建筑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窗的形式从藏族传统梯字形窗户到汉族窗户的形式都可以看到。传统的藏式窗户,窗楣上的主要装饰为出挑的两层短椽,上层椽稍长,下层稍短。(如图13所示)藏族传统的窗是木扇窗,关闭以后室内既无光线也不能通风,而在木堆藏寨采用了汉族平开窗的做法,有的采用万字、灯笼等窗扇。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是不断加快的。
我们不难看出,木堆藏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筑结构方面不但沿袭了藏族传统的建筑生产技术,同时在川西高原地区与汉羌两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入自然环境,不断与各民族在建筑技术上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卢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2]阿坝州志,阿坝州志编辑委员会,民族出版社
[3]斯心直,西南民族建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学位论文:
[4]毛良河著,嘉绒藏族聚落建筑文化研究,硕士论文,2005年
关键词:材料;构造
2.墙体
墙体和基础连成一体,也就是建筑从基础底部直接向上砌筑,这样的做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所以木堆藏寨看上去就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在建房前,应先确定外墙底部的厚度,原则是根据建筑的总高度以及墙体收分多少来定。基本规定是一般房屋顶部的厚度(通常0.4米)加上建筑总高度与收分比例的积。例如三层建筑总高度为10米,外墙收分1/10,那么墙体厚度应为0.4+(10*0.1)=1.4米。外墙墙体收分、内墙不收分是木堆藏寨墙体的主要特点,由于当时施工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增大墙体厚度才能更好地提高载重能力,所以这些建筑的外墙厚度在300mm-750mm之间,有些甚至厚达900mm。通常,墙体向内侧收分角度为5度,在墙体的砌筑过程中,随着高度增加厚度逐渐减小的做法,满足了砌体本身的结构稳定,另一方面增大了结构的向心力,减轻了墙体上部的重量,降低了建筑的重心,提高抗震能力。为了加固墙身,在墙体砌筑时,每向上砌筑一米的高度,都要在墙中加入水平木板,起到加强墙体水平联系的作用,其作用类似于当代建筑结构中圈梁。墙体分层砌筑,在建筑四个角处稍许抬高,墙面的两角处稍上翘,中央部位下凹,这样使得沉重的建筑有向上轻扬之感,这样能够使砌体向中心靠近,提高其稳固性。木堆藏寨的墙体立面装饰体现出简洁而有宗教色彩的特征,与甘孜、马尔康等地区不同,其建筑只采用白色涂料在建筑顶部四个角、窗的两侧和下部、以及局部具有宗教性的图案。在建筑墙体上有很多白漆图画的藏传佛教的臧海螺,传说以前哪户人家遇到不好的事情就会吹响臧海螺,周围人家听到海螺声就会来帮忙。
3.柱、梁
藏族建筑的梁柱組合不用榫卯,仅是上下搭接,在柱头加栌斗、替木等构件以增大梁柱之间的接触面。柱多出现在建筑二层或者三层,通常柱子被制作成3米左右的短柱,其截面一般为圆形。梁通常直接放在两边的墙体上,其宽度在0.1m-0.16m之间,高约为0.2m。梁上做椽,梁、椽的另一端搭在墙上,最后形成室内梁柱和四周砌体共同称重的石木混合结构。
由于木材容易生虫腐烂,造成结构的不稳定。木堆藏寨采用了原始的防腐处理:烟熏。在二层,由于在锅庄内点火产生的浓烟长时间在建筑内,所以建筑内墙以及梁柱上均有一层厚厚的油脂,这样能够保证建筑中木材料不腐坏。
4.楼梯
木堆藏寨的楼梯均采用木质楼梯,分为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
从调研的建筑来看,室内楼梯采用单跑板梯,坡度较陡,可达近60度,空间狭窄,无栏杆,木楼梯的具体做法多是在侧部开凹槽,然后插放木踏板。(如图1所示)
室外楼梯采用独木梯也被称作陡梯,由于建筑多为平屋顶,屋顶通常用作晾晒谷物和活动的空间。室外陡梯起到屋面与屋面之间直接搭接的作用,这些楼梯与地面呈45度以上的夹角,其原因是藏族民居层高和柱距接近,在楼梯口还需设一个过道,所以梯高大于梯身,以至于采用这种陡梯。具体做法是在木料上直接开凿楼梯的踏步,一般为单跑,上这种陡梯需要一定的惯性,并且需要手扶脚蹬才能上去。(如图2所示)
5.廊
廊的做法在木堆藏寨中一般出现在二层的主室,并且朝向南侧,通常使用厚木板出挑,出挑深度约1m,在木堆藏寨中还出现了外廊式建筑的做法,据了解这座建筑建成时间较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族建筑的做法,体现出了木堆藏寨融合而又保持自身的特点。(如图3所示)
6.楼面、屋面
木堆藏寨楼面和屋面的做法和材料都是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地结果。由于该地区高海拔、高寒、气候干燥、降雨量不大,冬季积雪厚度和时间不大,因此可以采用当地的生土材料,经济方便,同时保温效果也较好。具体的构造做法是将屋面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承重层,由主梁、次梁、角子组成,再往上是起到保温隔热作用的泥土层,最上面的是面层,在室内采用木板,在室外采用黄土抹面。
7.门、窗
藏族谚语有“藏族木门人家”一说,说明藏族建筑均使用木门。民居一般内外门均为单扇门,高度不大,通常不超过1.8米。有的人家一层饲养牛羊的门只有不足1米高。回顾历史,,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古人建造的房屋既是为了遮风避雨,更多的是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那么防御野兽侵袭需要守卫的房门,所以古人在把门做牢固之外,为了守卫方便,所以把门修的小一些,这样能够随时关门抵御外敌。从藏族历史中可以看到,在古代,家族与家族,部落与部落之间常年相互征讨,居民的财产往往被抢劫,面对这种压力,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把保卫家庭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要的事情来看待。所以低矮的门洞体现除了藏族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门的色彩主要采用原色,没有过多的色彩图案;采用汉族地区门的构造方式,门框上加木过梁,在木过梁上方有30mm厚的岩石作为压顶,以防止雨水打湿木梁造成木梁腐朽。(如图4所示)
窗的做法过去是外有窗框,内有木板窗扇。窗的宽度如果超过0.8米,则在窗框中设梃,开双扇窗。木堆藏寨有些窗的做法则采用了汉族窗棂的做法。过去窗的安装方式是在门窗框上下、左右的两侧打进楔子,使上面框挤紧,下面用木楔、石块填紧缝隙,最后用泥抹出窗口。
门、窗的颜色涂黑色的涂料,没有其他色彩和图案。据说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另外这种做法会在视觉上增强窗洞的深度,在窗的两侧和下方墙体上有白色的涂料。由于木堆寨建筑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窗的形式从藏族传统梯字形窗户到汉族窗户的形式都可以看到。传统的藏式窗户,窗楣上的主要装饰为出挑的两层短椽,上层椽稍长,下层稍短。(如图13所示)藏族传统的窗是木扇窗,关闭以后室内既无光线也不能通风,而在木堆藏寨采用了汉族平开窗的做法,有的采用万字、灯笼等窗扇。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是不断加快的。
我们不难看出,木堆藏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筑结构方面不但沿袭了藏族传统的建筑生产技术,同时在川西高原地区与汉羌两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入自然环境,不断与各民族在建筑技术上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卢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2]阿坝州志,阿坝州志编辑委员会,民族出版社
[3]斯心直,西南民族建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学位论文:
[4]毛良河著,嘉绒藏族聚落建筑文化研究,硕士论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