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91-02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而且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跨世纪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1 为人师表,提高道德修养
加强师德修养,一要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着手,这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定位器”。当一名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育事业是关系人类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是在教师的辛勤教育下才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放在第一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问题。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师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信念是履行师德要求的内在动力。教育要深刻了解国家对师德要求的内容及其提出这些要求的客观依据,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履行师德规范。三要加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认真学习,是师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激增的今天,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的开启者,如果自己不学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2 严谨治学,提高道德修养
李辉教授曾经说过“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要对学生负责,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学生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处世观点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终身受益。”
2.1 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好学不倦、勤奋刻苦是为人师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没有好学不倦的精神,没有勤奋刻苦的行动,即使一个天生聪慧之人,也不免呆蠢迂腐。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会利用点滴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克服困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深钻教材,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工作中遇到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知识,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学习,以提高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在不断向他人的学习中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
2.2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工作都不像教师的工作那样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拓展和解放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时,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成果,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业务精良,不能空堂、拖堂,不能对学生敷衍塞责,不能课上不讲,课后补讲,贻误教育教学工作;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现在的孩子,由于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影响,导致我们教师的语言已经不能适应孩子们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和改进课堂语言。由此可见,教育领域中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有无数的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有无数的教育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
3 严于律己,提高道德修养
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教人做人,教人成才。在此过程中,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扮演着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因而教师不但以言立教,而且以身立教,即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影响和感召学生,鼓励学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德之人。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并忠实地履行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严以律己”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育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标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完成教育任务。一个教师要体现严以律己、严谨治学的要求,就应当对科学抱着满腔热情,自觉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的束缚,勇敢承认自身的不足。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它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对中小学生影响更大。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
4 热爱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永远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的动力,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服务。因此,热爱学生是我们新世纪师德永恒的主题。
4.1 教师要有博爱精神,要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师爱应该是最全面的,最公正的,最合理的爱。不能有丝毫的偏爱,公正的师爱才能激励学生向上。作为一个教师,喜欢好学生,但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要发现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才能成为学生的贴心人。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自尊心强,爱集体,有上进心。关心就如一缕春风,能开启后进生的心门,信任和尊重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能悄悄的滋润着后进生的“心田”,让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
4.2 老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少年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较自觉地克服自身缺点。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循循善诱,不能生硬批评,否则,他们就会对你产生抵触情绪。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时,所用的语言要特别注意,不能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对于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热嘲冷讽,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大批特批,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最好是多鼓励,多使用体谅性、引导性的话语通过个别教育,达到使其进步的目的。
4.3 教师对学生还应该严宽结合。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遇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古人云:“教不严,师之过。”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得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又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承受水平。
新时代竞争是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既然承担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的历史使命,既然从事于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就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敢于弃“旧我”创造 “新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做一名“全能型”的教师,用自己拥有的聪明才智完成好自己的神圣使命。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而且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跨世纪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1 为人师表,提高道德修养
加强师德修养,一要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着手,这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定位器”。当一名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育事业是关系人类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是在教师的辛勤教育下才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放在第一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问题。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师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信念是履行师德要求的内在动力。教育要深刻了解国家对师德要求的内容及其提出这些要求的客观依据,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履行师德规范。三要加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认真学习,是师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激增的今天,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的开启者,如果自己不学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2 严谨治学,提高道德修养
李辉教授曾经说过“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要对学生负责,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学生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处世观点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终身受益。”
2.1 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好学不倦、勤奋刻苦是为人师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没有好学不倦的精神,没有勤奋刻苦的行动,即使一个天生聪慧之人,也不免呆蠢迂腐。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会利用点滴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克服困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深钻教材,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工作中遇到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知识,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学习,以提高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在不断向他人的学习中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
2.2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工作都不像教师的工作那样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拓展和解放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时,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成果,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业务精良,不能空堂、拖堂,不能对学生敷衍塞责,不能课上不讲,课后补讲,贻误教育教学工作;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现在的孩子,由于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影响,导致我们教师的语言已经不能适应孩子们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和改进课堂语言。由此可见,教育领域中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有无数的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有无数的教育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
3 严于律己,提高道德修养
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教人做人,教人成才。在此过程中,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扮演着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因而教师不但以言立教,而且以身立教,即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影响和感召学生,鼓励学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德之人。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并忠实地履行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严以律己”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育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标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完成教育任务。一个教师要体现严以律己、严谨治学的要求,就应当对科学抱着满腔热情,自觉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的束缚,勇敢承认自身的不足。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它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对中小学生影响更大。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
4 热爱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永远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的动力,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服务。因此,热爱学生是我们新世纪师德永恒的主题。
4.1 教师要有博爱精神,要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师爱应该是最全面的,最公正的,最合理的爱。不能有丝毫的偏爱,公正的师爱才能激励学生向上。作为一个教师,喜欢好学生,但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要发现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才能成为学生的贴心人。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自尊心强,爱集体,有上进心。关心就如一缕春风,能开启后进生的心门,信任和尊重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能悄悄的滋润着后进生的“心田”,让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
4.2 老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少年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较自觉地克服自身缺点。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循循善诱,不能生硬批评,否则,他们就会对你产生抵触情绪。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时,所用的语言要特别注意,不能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对于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热嘲冷讽,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大批特批,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最好是多鼓励,多使用体谅性、引导性的话语通过个别教育,达到使其进步的目的。
4.3 教师对学生还应该严宽结合。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遇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古人云:“教不严,师之过。”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得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又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承受水平。
新时代竞争是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既然承担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的历史使命,既然从事于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就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敢于弃“旧我”创造 “新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做一名“全能型”的教师,用自己拥有的聪明才智完成好自己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