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之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永久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构成了高校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对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的认识人们从没动摇过,但同时存思想政治工作可包治百病的错误认识,工作方法也常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们的的心灵。若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就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学校重视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使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但不能更多的只停留在一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上,我们需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对培养人的良好心态、心理素质、适应社会能力等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充分重视。据有关方面调查,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上应变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处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性格和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成了高校精神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思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今天,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解决不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搞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叉
2.1交叉点。
教育目的相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健康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涉及点相同:两者都涉及到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部分,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人格品质。思想是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尚的思想是认识情感、意识、需要、动机、性格和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不仅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健康的心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充要条件。
2.2差异点。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心理发展,调整心理发展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思想品德提高、塑造与转变,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提高其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由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有互相交叉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两者相交叉部分,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心理和思想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另一方面,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心理主要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况,而思想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心理和思想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思想转化为行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间包括了艰难的心理历程。思想离不开心理因素的支持,健康的心理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主导。
3.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3.1以人文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扩充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我国是以“立人”为教书育人核心理念的千年古国,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的儒教学说到如今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育人原则,准确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贯通人文特色,就是要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开展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大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主体地位。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性与个性,通过情愫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亦应遵循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发展轨迹和心理健康的转化及成长的一般规律,适当切换角度或者做一些换位思考,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情感上的淡漠。实践证明,贯通人文特色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理性又蕴涵情愫,自然扩充了思想教育内涵,效果往往会更好。
3.2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健全的性格和合理的认识结构等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由于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没有被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所掌握,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适合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特点,甚或将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地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非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往往引发或加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借鉴心理健康工作特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心理健康会使学生精神充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也无疑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逐步提高自己,从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知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3.3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混在一起,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德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目前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采取坐等学生上门、个别地、保密地进行谈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应该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并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讲座、报刊、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丰富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永久课题。对这一课题的不断挖掘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贤.师范生就业市场分析及高校之应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45-46.
[2]刘伟,张迪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69-71.
[3]刁文彬,刘文文.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7,(01):152-154.
[4]安静,朱玲.师范生潜在就业危机的原因与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6,(02):80-82.
[5]李娜.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4):101-102.
[6]邓世江.浅析高师学生就业问题[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2004,(03):282-283.
[7]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对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的认识人们从没动摇过,但同时存思想政治工作可包治百病的错误认识,工作方法也常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们的的心灵。若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就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学校重视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使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但不能更多的只停留在一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上,我们需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对培养人的良好心态、心理素质、适应社会能力等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充分重视。据有关方面调查,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上应变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处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性格和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成了高校精神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思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今天,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解决不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搞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叉
2.1交叉点。
教育目的相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健康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涉及点相同:两者都涉及到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部分,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人格品质。思想是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尚的思想是认识情感、意识、需要、动机、性格和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不仅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健康的心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充要条件。
2.2差异点。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心理发展,调整心理发展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思想品德提高、塑造与转变,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提高其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由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有互相交叉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两者相交叉部分,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心理和思想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另一方面,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心理主要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况,而思想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心理和思想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思想转化为行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间包括了艰难的心理历程。思想离不开心理因素的支持,健康的心理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主导。
3.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3.1以人文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扩充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我国是以“立人”为教书育人核心理念的千年古国,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的儒教学说到如今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育人原则,准确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贯通人文特色,就是要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开展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大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主体地位。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性与个性,通过情愫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亦应遵循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发展轨迹和心理健康的转化及成长的一般规律,适当切换角度或者做一些换位思考,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情感上的淡漠。实践证明,贯通人文特色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理性又蕴涵情愫,自然扩充了思想教育内涵,效果往往会更好。
3.2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健全的性格和合理的认识结构等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由于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没有被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所掌握,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适合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特点,甚或将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地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非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往往引发或加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借鉴心理健康工作特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心理健康会使学生精神充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也无疑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逐步提高自己,从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知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3.3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混在一起,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德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目前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采取坐等学生上门、个别地、保密地进行谈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应该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并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讲座、报刊、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丰富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永久课题。对这一课题的不断挖掘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贤.师范生就业市场分析及高校之应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45-46.
[2]刘伟,张迪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69-71.
[3]刁文彬,刘文文.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7,(01):152-154.
[4]安静,朱玲.师范生潜在就业危机的原因与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6,(02):80-82.
[5]李娜.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4):101-102.
[6]邓世江.浅析高师学生就业问题[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2004,(03):282-283.
[7]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