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各行各业都开始了节能设计和节能制造。建筑及排水作为保证建筑物功能性的基本工程之一,在其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多方面的节能设计来达到建筑物节能的目的。但是往往部分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没有固定的节能思想和节能设计思路,导致实际的设计工作并不符合节能要求,下面笔者将通过对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给广大给排水设计人员带来一定的灵感。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节能设计;思路与方法
0 前言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我国近年来的建筑工程事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尤其是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方面。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给排水能耗也逐年提高,所以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形成比较良好的节能设计思路和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能耗,为我国打造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持。
1 建筑节能给排水设计现状问题与发展背景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源泉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能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水资源作为能源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将会形成极为严重的情况。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功能性要求会产生大量的用水问题,如果在其给排水设计过程中无法做到十分良好的节能设计就会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频发,进而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同时也会因为能源的短缺造成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受到限制,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做好给排水节能设计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设计应该包括节水设计和节能设计两个方面,节水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方式对建筑物用水进行节约和循环利用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节能设计则是通过建筑物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变、给排水系统能耗降低等方面来有效降低建筑给排水使用过程中的能量和资源的消耗。但是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不应该影响建筑物正常的使用效果,因为如果利用牺牲建筑物功能的方式来达到建筑给排水节能的设计目的就从根本上损伤了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根本初衷和基点。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建筑物给排水节能设计工作是在本世纪初,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给排水节能设计,我国的节能设计情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应的节能技术也较为落后,但是随着我国提出“打造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给排水节能技术研发速度、节能设计方法的发展都极为迅速。近年来,多种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方法都实现了在不损伤建筑物的基本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建筑物节能能力。笔者通过对建筑行业中给排水节能设计的观察和对我国国情基本分析发现,我国的节能给排水设计中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整体上的水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比较大的不均衡现象。当前我国的很多大城市都存在着一定的供水不足问题,另外部分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很多城市中的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快速的建筑市场,进而形成我国城市建筑中的给排水出现使用类问题。
二、城市供水管道设备陈旧,系统供水排水能力不足。这类问题除了大城市中建筑密集区出现比较严重以外,在我国很多中小型城市中,城市给排水网络在规划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例如远景规划不够、系统能力提升空间预留不足等问题,造成城市一旦进行旧城改造就形成城市给排水网络大问题的现象。
三、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华而不实。当前我国很多新建建筑中都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建筑节能给排水设计。例如小区内部水循环系统、管道分支加压供应系统、区域过滤系统等等都是比较先进的系统,但是往往这类的新设计和新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利用效率并不高,造成节能效果不好投资却很大的现象,严重的制约了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发展。
四、给排水设备能耗过高。很多建筑在进行给排水设计过程中,都会适当的采用比较大功率的给排水设备,造成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因为使用需求与供应量相差过大而产生建筑能耗的现象。
2 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基本思路介绍
笔者认为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并不是掌握一种方式或者一个原则就能进行设计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涉及到比较多的原则和基本思路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介绍。
2.1 实用性与舒适性结合
为了避免建筑给排水技能设计华而不实的现象,在實际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建筑的使用人群、给水排水量调查等方面了解节能设计的重点和主要技术,进而形成比较合理的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方案。例如,在部分高层建筑给水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设备能耗就采取增大压力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设备的寿命得不到保证,还造成了极大的噪音污染和电力负荷。
2.2 整体节能和局部节能兼顾
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然后通过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具体建筑布局来保证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达到整体和局部兼顾的效果。
2.3 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节流就是指开发水源节约水流,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及排水网络系统的结构和管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工作来达到实际的节约水流目的。
3 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主要途径介绍
建筑物给排水系统中产生能耗的原因主要在于给水、排水过程中由于设备设计不合理、系统布置不合理或者管道选用不合理产生的水资源浪费或者能源浪费现象。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3.1 做好给排水内外网结合工作
建筑及排水设计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建筑给排水网络和城市市政供水排水网络的结合,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可以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外网的管道水压来实现节约建筑内部给排水网络能耗的目的。市政给排水网络通常来说水压力都会大于建筑内网,所以对部分建筑高度较低的建筑可以采用直接利用外网水压进行供水的形式。对于部分建筑高度较高的可以采用分段增压的方式,在外网水压达不到的楼层通过增压的方式进行供水,就能够比较好的降低建筑给排水内网的能耗。
3.2 合理设计储水池
储水池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缓解长距离运水和满足居民即开即用的目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物用水消耗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设计正确的储水池位置和储水池深度。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储水池地势设计来减少供水能好实现合理的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
3.3 合理设置供水节点
供水节点的一般形式应该采用储水池-水泵-水箱的基本形式。让储水池利用外网供水压力进行供水,然后对供水节点进行分层设计,就能够减少供水节点的能源利用频率和能源消耗情况。
3.4 合理利用自然水和污水
通常情况下,自然水和生活污水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再次投入部分耗水工程中的二次利用。例如洗车、灌溉、冲厕所等。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楼顶雨水蓄水池、植被蓄水等方式来有效的提升水的利用效率达到给排水节能设计目的。
4 总结
在进行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节能目的。例如规划用水定额、结合地理位置来降低排水增压能耗、建筑物内部采用节水设备等方式。总之,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在当代我国重视能源问题的前提下,已经到了发展的最佳时间,希望相关设计人员能够通过本文介绍对给排水节能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达到建筑节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德恒.关于优化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思考[J].工程建设,2012, (5):67-68.
[2] 解金龙.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讨[J].建材与装饰(电子版),2011, (22):18-19.
[3] 金黄梅.新形势下探讨当前建筑给排水的节能设计[J].建筑知识(电子版),2012, (14):95-96.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节能设计;思路与方法
0 前言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我国近年来的建筑工程事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尤其是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方面。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给排水能耗也逐年提高,所以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形成比较良好的节能设计思路和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能耗,为我国打造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持。
1 建筑节能给排水设计现状问题与发展背景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源泉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能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水资源作为能源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将会形成极为严重的情况。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功能性要求会产生大量的用水问题,如果在其给排水设计过程中无法做到十分良好的节能设计就会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频发,进而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同时也会因为能源的短缺造成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受到限制,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做好给排水节能设计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设计应该包括节水设计和节能设计两个方面,节水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方式对建筑物用水进行节约和循环利用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节能设计则是通过建筑物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变、给排水系统能耗降低等方面来有效降低建筑给排水使用过程中的能量和资源的消耗。但是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不应该影响建筑物正常的使用效果,因为如果利用牺牲建筑物功能的方式来达到建筑给排水节能的设计目的就从根本上损伤了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根本初衷和基点。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建筑物给排水节能设计工作是在本世纪初,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给排水节能设计,我国的节能设计情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应的节能技术也较为落后,但是随着我国提出“打造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给排水节能技术研发速度、节能设计方法的发展都极为迅速。近年来,多种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方法都实现了在不损伤建筑物的基本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建筑物节能能力。笔者通过对建筑行业中给排水节能设计的观察和对我国国情基本分析发现,我国的节能给排水设计中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整体上的水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比较大的不均衡现象。当前我国的很多大城市都存在着一定的供水不足问题,另外部分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很多城市中的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快速的建筑市场,进而形成我国城市建筑中的给排水出现使用类问题。
二、城市供水管道设备陈旧,系统供水排水能力不足。这类问题除了大城市中建筑密集区出现比较严重以外,在我国很多中小型城市中,城市给排水网络在规划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例如远景规划不够、系统能力提升空间预留不足等问题,造成城市一旦进行旧城改造就形成城市给排水网络大问题的现象。
三、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华而不实。当前我国很多新建建筑中都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建筑节能给排水设计。例如小区内部水循环系统、管道分支加压供应系统、区域过滤系统等等都是比较先进的系统,但是往往这类的新设计和新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利用效率并不高,造成节能效果不好投资却很大的现象,严重的制约了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发展。
四、给排水设备能耗过高。很多建筑在进行给排水设计过程中,都会适当的采用比较大功率的给排水设备,造成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因为使用需求与供应量相差过大而产生建筑能耗的现象。
2 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基本思路介绍
笔者认为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并不是掌握一种方式或者一个原则就能进行设计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涉及到比较多的原则和基本思路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介绍。
2.1 实用性与舒适性结合
为了避免建筑给排水技能设计华而不实的现象,在實际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建筑的使用人群、给水排水量调查等方面了解节能设计的重点和主要技术,进而形成比较合理的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方案。例如,在部分高层建筑给水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设备能耗就采取增大压力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设备的寿命得不到保证,还造成了极大的噪音污染和电力负荷。
2.2 整体节能和局部节能兼顾
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然后通过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具体建筑布局来保证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达到整体和局部兼顾的效果。
2.3 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节流就是指开发水源节约水流,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及排水网络系统的结构和管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工作来达到实际的节约水流目的。
3 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主要途径介绍
建筑物给排水系统中产生能耗的原因主要在于给水、排水过程中由于设备设计不合理、系统布置不合理或者管道选用不合理产生的水资源浪费或者能源浪费现象。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3.1 做好给排水内外网结合工作
建筑及排水设计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建筑给排水网络和城市市政供水排水网络的结合,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可以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外网的管道水压来实现节约建筑内部给排水网络能耗的目的。市政给排水网络通常来说水压力都会大于建筑内网,所以对部分建筑高度较低的建筑可以采用直接利用外网水压进行供水的形式。对于部分建筑高度较高的可以采用分段增压的方式,在外网水压达不到的楼层通过增压的方式进行供水,就能够比较好的降低建筑给排水内网的能耗。
3.2 合理设计储水池
储水池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缓解长距离运水和满足居民即开即用的目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物用水消耗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设计正确的储水池位置和储水池深度。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储水池地势设计来减少供水能好实现合理的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
3.3 合理设置供水节点
供水节点的一般形式应该采用储水池-水泵-水箱的基本形式。让储水池利用外网供水压力进行供水,然后对供水节点进行分层设计,就能够减少供水节点的能源利用频率和能源消耗情况。
3.4 合理利用自然水和污水
通常情况下,自然水和生活污水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再次投入部分耗水工程中的二次利用。例如洗车、灌溉、冲厕所等。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楼顶雨水蓄水池、植被蓄水等方式来有效的提升水的利用效率达到给排水节能设计目的。
4 总结
在进行建筑及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节能目的。例如规划用水定额、结合地理位置来降低排水增压能耗、建筑物内部采用节水设备等方式。总之,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在当代我国重视能源问题的前提下,已经到了发展的最佳时间,希望相关设计人员能够通过本文介绍对给排水节能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达到建筑节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德恒.关于优化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的思考[J].工程建设,2012, (5):67-68.
[2] 解金龙.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讨[J].建材与装饰(电子版),2011, (22):18-19.
[3] 金黄梅.新形势下探讨当前建筑给排水的节能设计[J].建筑知识(电子版),2012, (1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