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在国内外播出后,曾引起很大的反响;
20年后,中央电视台《重访》摄制组再次踏上丝绸之路时却发现:同样是古老的风俗, 同样是古老的手艺, 同样是祖辈们从事的行当……
但是,却无一不被涂上了时代的色彩。
距南疆门户库尔勒市80公里的尉犁县地处偏远,近年来却因为一个居于此地的古老部族——罗布人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罗布人,其实就是指世代生活在罗布泊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他们一直是依水而居,荡舟捕鱼、结庐为室,过着平静而幸福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改变了罗布人固有生活轨迹。
奥尔德克·吾马克
——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普通罗布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探险、考古使整个世界为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历史而疯狂,而各国探险家所有在丝路上的活动都离不开当地的人的协助。于是,历来 “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罗布人引起了全世界对其前所未有的关注。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塔里木河下游干涸的河床旁,修建有一座不一般的坟墓,精心砌就的穹顶坟丘、高大的墓碑以及墓主人的精致的半身塑像,在当地堪称豪华(图1)。墓葬的主人是一位叫奥尔德克·吾马克的普通罗布人,而墓葬却是由瑞典的斯文·赫定基金会投资修建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儿呢?
奥尔德克·吾马克,生于1876年,祖居罗布泊。从1899年11月起,年轻的奥尔德克就开始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图2)做向导。1900年3月28日午后,奥尔德克带领探险队离开一个古代建筑的遗址走进了茫茫沙海。当天晚上考古队宿营准备挖井的时候,发现惟一的一把铁锹被遗失在午后离开的那个遗址中了,于是奥尔德克只身连夜赶回去寻找铁锹,直到第二天再次宿营时他才与队伍汇合。他告诉赫定自己在那个遗址的附近又发现了其他的遗址,还拿出一块在那里拣到的精美木雕给赫定看。赫定被木雕和奥尔德克说的遗址深深吸引,然而为了不耽搁时间,决定次年再专门去寻找那个新的遗址。这个奥尔德克无意间发现的遗址,就是被大漠淹没了千年的楼兰故城(图3)。
虽然现在的考古学家对楼兰是1900年3月由奥尔德克发现之说有争议,但是奥尔德克以及所有的罗布人为楼兰故城的发现和楼兰文化的开发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毫无争议地使斯文·赫定成为楼兰——这座神秘王国的发现者。楼兰的发现不仅是持续了至今1个世纪“丝路热”的开端,也是20世纪考古史上震惊世界的一大奇迹。
肉孜·沙地克
——罗布人一个世纪以来生活变迁的见证人
沧海桑田,世事难料。当罗布泊成为历史,世代逐水而居的罗布人又开始了怎样的生活?他们今天的生活又如何呢?今年已经108岁的罗布老人肉孜·沙地克(图4)回忆说:“我出生在塔里木河下游支流维干河畔,虽然那时河水已经不多,但在夏天发洪水的时候还是会淹了我们的房屋的。小时候听父辈讲,我的祖辈原生活在罗布泊畔,住在用胡杨和芦苇搭建的房屋里,虽然简陋,但丰衣足食(图5)。罗布泊是个蓝色的湖,湖里面有很多鱼,罗布人主要吃鱼和肉,没有蔬菜,就吃一种叫“罗布麻”的植物的根和叶。我们罗布人哪里有水就在哪里生活,罗布泊水没了,就搬到了我出生的地方。从我出生的地方到现在住的地方我记得大约搬了四五次家,现在的家是1957年搬来的……”
随着人们对已为数不多的罗布人越来越关注,老人又是现存罗布人中最年长的一代,自然也就成了罗布人的代言人。如今,除了各个媒体采访老人时,他会配合地忙碌一阵外,平时都过着安静的生活。老伴和女儿操持家务,老人只需要关心一下自己的羊和果树。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唱唱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罗布人情歌。没有人能听懂他唱的歌词,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由于不断地搬迁,不断与别的民族融合,罗布人自己的语言已经失传了。老一代的罗布人还能记得过去,偶尔怀念一下,而新一代的罗布人却对过去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只对现代生活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图6)。
与肉孜·沙地克老人的境况大致相同,大部分罗布人在眼睁睁看着自己用胡杨搭建的房舍被埋在沙丘之下后,远走他乡,迁居米兰、若羌、尉犁县和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的草湖一带,生态环境的变迁使他们从原来逐水的渔人变成从事稼穑的农夫。而仅剩少数故土难离的“留守一族”,却“物以稀为贵” 成为新疆发展旅游的新名片。
人们不禁要问:罗布人是不是已经成为历史称谓?肉孜老人会不会将成为“最后的罗布人”呢?
从吐合提老人到他的孙女克买尼莎
——三代织毯人家行将不继
在新疆,与楼兰古国同样闻名的还有于阗古国,也就是现在和田地区所在地。与26年前拍摄的和田巴扎(集市)上的场景一样,如今和田的巴扎上,被誉为“和田三宝”的玉石、艾德莱斯绸和手工地毯仍是主角。
和田手工编织地毯与和田玉一样闻名国内外,被称为东方民族手工地毯中的经典之作(图7)。和田地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新疆地毯的代表作。早在2000年前,和田民间就以羊毛作为主要原料编制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地毯。1959年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古精绝国故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地毯残片,经考证为东汉时期的物品,为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地毯实物。直至今日,织地毯的技术在当地还是相当普及,连七八岁的娃娃都会,当地人有句歌谣:“天上有多少云彩,和田有多少地毯。”
吐合提老人与老伴都曾是技艺精湛的地毯厂职工,如今已退休在家,享有一份不错的退休金,生活富足。但是,吐合提老两口还在用自己的木质土织机在织地毯。织地毯并不是为了拿去卖钱,而是因为老人织了一辈子的地毯,放不下(图8)。
他们28岁的孙女克买尼莎已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她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干了6年电工,但还是于4年前调到了地毯厂,成为和爷爷、爸爸一样的地毯手工艺人(图9)。据尼莎介绍,村中的女人几乎都在地毯厂里工作,她负责织毯这道工序。厂里的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名气很大。以往,自己所干的这道工序是男人的专利,女人只能干纺线、染色这些活,就连妈妈这一代人都不会织。现在时代变了,地毯厂里能看到好多比尼莎还年轻的女孩的面孔,而男孩的家长们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靠编织地毯生活。她们说,如果自己有一个女儿,一定也会让女儿学习织地毯,因为她们也不愿意这门手艺没有后代继承。但是现在,就算没人继承,自己也不打算让儿子学习织地毯。
买买提依明——光大祖业的乐器店老板
喀什,古代新疆疏勒国的所在地,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在汉、唐的中原典籍中都有记载。历史上像都它尔、热瓦甫、艾介克等这些曾给西域乐曲带来过辉煌、对中原乐器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乐器,如今在这里都能找到。
在浓缩了喀什文化与历史的手工艺品一条街上,有一家著名的乐器店,确切地说是前店后厂,前厅是销售区,后厅和二楼是精加工区,乐器店的隔壁是手工作坊。乐器店的老板叫买买提依明,生长在一个五代乐器手工艺世家,为人精明,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图10)。
买买提依明的父亲阿巴拜克日9岁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学艺了,他的父亲当时在喀什工艺美术厂工作,是喀什乃至新疆最有名的乐器手工艺人。阿巴拜克日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拍《丝绸之路》时就曾拍摄过喀什工艺美术厂,只是不知有没有拍到自己的父亲。如今,自己也已退休,家里的营生虽然交给了儿子,但总是有点不放心,每天都要过来检查工作(图11)。其实老人有点过虑了。买买提依明如今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干得非常出色:不仅把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的临街小商铺发展成了现在的规模,而且在经营品种上,也从以往只做本民族的乐器拓展为包括其他民族乐器及中亚部分国家民族乐器,共有50多个品种,使乐器手工艺这个行业得到了更新、更广阔的发展。
买买提依明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这在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中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还跟经常光顾乐器店的外国留学生学会了英语和日语。爱好交朋友,生性开朗的买买提依明把生意越做越活,越做越好。其实,在喀什有很多会做乐器的艺人,在25年前拍的片子中就能看到。但是如今为什么只有买买提依明他们一家脱颖而出成为这里最知名,规模最大的乐器世家呢?买买提依明认为,自己的成功在于不仅会做乐器,还会演奏乐器。这样才能找到做工的不足,做到精益求精。而这行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会做的不会弹,会弹的不会做……
据买买提依明介绍,如今这个乐器世家的第六代掌门人也已有了人选,就是自己哥哥的孩子。这孩子很有天赋也愿意学习,现在已开始自己制作乐器了(图12)。
……
这虽然是拍摄《新丝绸之路》时拍到的丝路人家中的几个个例,但从中不难看出:丝路因开放和交流而生,也因开放和交流得到发展而延续。试想,再一个25年之后或更远一点儿的100年之后,当人们再次重访丝绸之路时,丝路人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的答案不难找到,那就是丝路人家同样在与时俱进,将会生活得更好。
20年后,中央电视台《重访》摄制组再次踏上丝绸之路时却发现:同样是古老的风俗, 同样是古老的手艺, 同样是祖辈们从事的行当……
但是,却无一不被涂上了时代的色彩。
距南疆门户库尔勒市80公里的尉犁县地处偏远,近年来却因为一个居于此地的古老部族——罗布人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罗布人,其实就是指世代生活在罗布泊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他们一直是依水而居,荡舟捕鱼、结庐为室,过着平静而幸福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改变了罗布人固有生活轨迹。
奥尔德克·吾马克
——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普通罗布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探险、考古使整个世界为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历史而疯狂,而各国探险家所有在丝路上的活动都离不开当地的人的协助。于是,历来 “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罗布人引起了全世界对其前所未有的关注。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塔里木河下游干涸的河床旁,修建有一座不一般的坟墓,精心砌就的穹顶坟丘、高大的墓碑以及墓主人的精致的半身塑像,在当地堪称豪华(图1)。墓葬的主人是一位叫奥尔德克·吾马克的普通罗布人,而墓葬却是由瑞典的斯文·赫定基金会投资修建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儿呢?
奥尔德克·吾马克,生于1876年,祖居罗布泊。从1899年11月起,年轻的奥尔德克就开始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图2)做向导。1900年3月28日午后,奥尔德克带领探险队离开一个古代建筑的遗址走进了茫茫沙海。当天晚上考古队宿营准备挖井的时候,发现惟一的一把铁锹被遗失在午后离开的那个遗址中了,于是奥尔德克只身连夜赶回去寻找铁锹,直到第二天再次宿营时他才与队伍汇合。他告诉赫定自己在那个遗址的附近又发现了其他的遗址,还拿出一块在那里拣到的精美木雕给赫定看。赫定被木雕和奥尔德克说的遗址深深吸引,然而为了不耽搁时间,决定次年再专门去寻找那个新的遗址。这个奥尔德克无意间发现的遗址,就是被大漠淹没了千年的楼兰故城(图3)。
虽然现在的考古学家对楼兰是1900年3月由奥尔德克发现之说有争议,但是奥尔德克以及所有的罗布人为楼兰故城的发现和楼兰文化的开发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毫无争议地使斯文·赫定成为楼兰——这座神秘王国的发现者。楼兰的发现不仅是持续了至今1个世纪“丝路热”的开端,也是20世纪考古史上震惊世界的一大奇迹。
肉孜·沙地克
——罗布人一个世纪以来生活变迁的见证人
沧海桑田,世事难料。当罗布泊成为历史,世代逐水而居的罗布人又开始了怎样的生活?他们今天的生活又如何呢?今年已经108岁的罗布老人肉孜·沙地克(图4)回忆说:“我出生在塔里木河下游支流维干河畔,虽然那时河水已经不多,但在夏天发洪水的时候还是会淹了我们的房屋的。小时候听父辈讲,我的祖辈原生活在罗布泊畔,住在用胡杨和芦苇搭建的房屋里,虽然简陋,但丰衣足食(图5)。罗布泊是个蓝色的湖,湖里面有很多鱼,罗布人主要吃鱼和肉,没有蔬菜,就吃一种叫“罗布麻”的植物的根和叶。我们罗布人哪里有水就在哪里生活,罗布泊水没了,就搬到了我出生的地方。从我出生的地方到现在住的地方我记得大约搬了四五次家,现在的家是1957年搬来的……”
随着人们对已为数不多的罗布人越来越关注,老人又是现存罗布人中最年长的一代,自然也就成了罗布人的代言人。如今,除了各个媒体采访老人时,他会配合地忙碌一阵外,平时都过着安静的生活。老伴和女儿操持家务,老人只需要关心一下自己的羊和果树。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唱唱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罗布人情歌。没有人能听懂他唱的歌词,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由于不断地搬迁,不断与别的民族融合,罗布人自己的语言已经失传了。老一代的罗布人还能记得过去,偶尔怀念一下,而新一代的罗布人却对过去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只对现代生活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图6)。
与肉孜·沙地克老人的境况大致相同,大部分罗布人在眼睁睁看着自己用胡杨搭建的房舍被埋在沙丘之下后,远走他乡,迁居米兰、若羌、尉犁县和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的草湖一带,生态环境的变迁使他们从原来逐水的渔人变成从事稼穑的农夫。而仅剩少数故土难离的“留守一族”,却“物以稀为贵” 成为新疆发展旅游的新名片。
人们不禁要问:罗布人是不是已经成为历史称谓?肉孜老人会不会将成为“最后的罗布人”呢?
从吐合提老人到他的孙女克买尼莎
——三代织毯人家行将不继
在新疆,与楼兰古国同样闻名的还有于阗古国,也就是现在和田地区所在地。与26年前拍摄的和田巴扎(集市)上的场景一样,如今和田的巴扎上,被誉为“和田三宝”的玉石、艾德莱斯绸和手工地毯仍是主角。
和田手工编织地毯与和田玉一样闻名国内外,被称为东方民族手工地毯中的经典之作(图7)。和田地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新疆地毯的代表作。早在2000年前,和田民间就以羊毛作为主要原料编制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地毯。1959年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古精绝国故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地毯残片,经考证为东汉时期的物品,为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地毯实物。直至今日,织地毯的技术在当地还是相当普及,连七八岁的娃娃都会,当地人有句歌谣:“天上有多少云彩,和田有多少地毯。”
吐合提老人与老伴都曾是技艺精湛的地毯厂职工,如今已退休在家,享有一份不错的退休金,生活富足。但是,吐合提老两口还在用自己的木质土织机在织地毯。织地毯并不是为了拿去卖钱,而是因为老人织了一辈子的地毯,放不下(图8)。
他们28岁的孙女克买尼莎已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她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干了6年电工,但还是于4年前调到了地毯厂,成为和爷爷、爸爸一样的地毯手工艺人(图9)。据尼莎介绍,村中的女人几乎都在地毯厂里工作,她负责织毯这道工序。厂里的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名气很大。以往,自己所干的这道工序是男人的专利,女人只能干纺线、染色这些活,就连妈妈这一代人都不会织。现在时代变了,地毯厂里能看到好多比尼莎还年轻的女孩的面孔,而男孩的家长们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靠编织地毯生活。她们说,如果自己有一个女儿,一定也会让女儿学习织地毯,因为她们也不愿意这门手艺没有后代继承。但是现在,就算没人继承,自己也不打算让儿子学习织地毯。
买买提依明——光大祖业的乐器店老板
喀什,古代新疆疏勒国的所在地,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在汉、唐的中原典籍中都有记载。历史上像都它尔、热瓦甫、艾介克等这些曾给西域乐曲带来过辉煌、对中原乐器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乐器,如今在这里都能找到。
在浓缩了喀什文化与历史的手工艺品一条街上,有一家著名的乐器店,确切地说是前店后厂,前厅是销售区,后厅和二楼是精加工区,乐器店的隔壁是手工作坊。乐器店的老板叫买买提依明,生长在一个五代乐器手工艺世家,为人精明,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图10)。
买买提依明的父亲阿巴拜克日9岁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学艺了,他的父亲当时在喀什工艺美术厂工作,是喀什乃至新疆最有名的乐器手工艺人。阿巴拜克日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拍《丝绸之路》时就曾拍摄过喀什工艺美术厂,只是不知有没有拍到自己的父亲。如今,自己也已退休,家里的营生虽然交给了儿子,但总是有点不放心,每天都要过来检查工作(图11)。其实老人有点过虑了。买买提依明如今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干得非常出色:不仅把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的临街小商铺发展成了现在的规模,而且在经营品种上,也从以往只做本民族的乐器拓展为包括其他民族乐器及中亚部分国家民族乐器,共有50多个品种,使乐器手工艺这个行业得到了更新、更广阔的发展。
买买提依明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这在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中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还跟经常光顾乐器店的外国留学生学会了英语和日语。爱好交朋友,生性开朗的买买提依明把生意越做越活,越做越好。其实,在喀什有很多会做乐器的艺人,在25年前拍的片子中就能看到。但是如今为什么只有买买提依明他们一家脱颖而出成为这里最知名,规模最大的乐器世家呢?买买提依明认为,自己的成功在于不仅会做乐器,还会演奏乐器。这样才能找到做工的不足,做到精益求精。而这行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会做的不会弹,会弹的不会做……
据买买提依明介绍,如今这个乐器世家的第六代掌门人也已有了人选,就是自己哥哥的孩子。这孩子很有天赋也愿意学习,现在已开始自己制作乐器了(图12)。
……
这虽然是拍摄《新丝绸之路》时拍到的丝路人家中的几个个例,但从中不难看出:丝路因开放和交流而生,也因开放和交流得到发展而延续。试想,再一个25年之后或更远一点儿的100年之后,当人们再次重访丝绸之路时,丝路人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的答案不难找到,那就是丝路人家同样在与时俱进,将会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