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愿意给愿意干活的人干活,我也愿意给诚信执业的会计师同行们干活,一起为改善这个行业的执业环境而共同努力。”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2005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坛”上这样说道。
事隔仅一个多月,中注协便发布了九项独立审计准则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同时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建设情况专题报告》,对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展望。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向社会发布会计准则的同时,也发布了审计准则。这不仅是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审计准则体系完善的里程碑。
号角吹响之前
2005年5月,在中注协召开的审计准则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权威人士表示,要三年建成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其中,一年建成与国际趋同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体系,两年补充和完善。
然而,在专题报告中,计划时间已缩短为两年。2005年年底之前,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审计准则基本体系;2006年工作扫尾,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就国际趋同度(静态)而言,截至2005年底约为89.1%;截至2006年底约为100%。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提速,以及大量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业界人士讨论热烈,有异议,有犹疑,但更多的是针对具体准则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按照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每批审计准则需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自中注协2005年7月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等9个项目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后,再收到相关反馈意见1055条,共采纳意见395条,采纳率为37%,修改后形成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与会计准则体系的修订相比,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显得很平静。然而,这种暗流的涌动,其力量也绝对不容忽视。一年的时间,听来很短暂,全新的22项准则和修订的26项准则就组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体系。由于以前就有26项审计准则,粗略浏览修订后准则很容易形成错觉,以为无非是稍作改动,换汤不换药。事实上,对原有准则大都做了或大或小的修订,有的甚至作了原则性的改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点滴之处着手,每一项是否改、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改后的影响……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把中国的审计准则推向了世界舞台,实现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目标。
准则为谁而生
准则为谁而生?早在中天勤事件时期,这个问题就是业界与社会争论的焦点。是为审计人员还是投资者?此次准则明确地强化了行业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
审计准则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的标准,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同以前制定的审计准则相比,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更加突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针对实务中暴露出的不足严格了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切实承担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
例如,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等原因,管理层和治理层舞弊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共同问题。由此,审计准则体系制定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准则以取代现有的《错误与舞弊》准则。与原准则相比,虽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仍然不是专门针对舞弊的审计,但新准则更加详细、系统地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针对舞弊的审计工作,包括如何识别舞弊行为、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
新准则的实施将会帮助注册会计师有效降低因管理层和治理层舞弊导致的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针对新形势下财务报表舞弊的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识别和应对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并为注册会计师履行好这一责任提供更多的指引。准则特别强调,舞弊导致的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渐进式趋同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在体系结构、项目构成和基本内容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而这种趋同是在考虑了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补充了国际审计准则没有涵盖的内容,如验资准则,该准则是在现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的基础上,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而成的。
从体系结构看,按照国际趋同的要求,根据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性质的不同,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与国际准则体系保持了充分的一敛。
从项目构成看,除个别项目未被纳入外,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所有项目。
在审计准则的内容上,充分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在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和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设定等所有重大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一致。对国际审计准则中包含的举例等解释说明性材料,由于我国准则是部门规范性文件,不便写入准则正文,但中注协将把这些内容写入正任起草的指南中,以帮助会员正确理解和运用准则。
风险导向审计精髓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就审计实务而言,这里的思想就是审计理念,这里的行动就是审计方法和程序。既然审计准则体系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审计实务要遵循审计准则,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就必须自上而下摈弃传统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以往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此次借鉴国际审计理念研究和实务探索的先进成果,中注协制定了审计风险准则。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起点进行审计工作,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将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提高到一个宏观的、全局的层面,使其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准则是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人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审计证据》等4个项目。与以往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泛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 了解内部控制),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此类程序也称为风险评估程序。
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同时,中注协以审计风险准则为基础,在新制定的其他准则中体现了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并根据这一要求对26个准则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质量控制双刃剑
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准则的基础。
对于质量控制,审计准则体系包括两项准则,分别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规范。与现有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须建立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等方面。特别是新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至少每3年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自我检查,并且检查的范围应涵盖每个项目负责人的业务,以及明确规定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审计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得以遵守、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个方面。
例如,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要求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
为了适应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要求,更好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活动,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在准则框架、准则名称和准则编号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
一是重构准则框架。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具体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也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二是改进执业准则名称。原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如《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盈利预测审核》、《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会计报表审阅》等等),导致以审计准则的名义规范其他业务类型。因此,在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性质冠以适当的名称。
三是创新执业准则编号。新的执业准则体系中,准则编号由4位数组成,其中:千位数代表不同类别的准则,百位数代表某一类别准则中的大类,十位数和个位数则分别代表其所属的小类及顺序号。
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必将对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的步伐没有停歇过一刻。中注协正在把工作重点转向审计准则体系的培训和组织实施。为此,中注协正在抓紧编写准则配套指南,帮助会员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准则;建立专业指导机制,及时为会员在执行准则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做好准则实施前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会计学者张连起曾撰文:“会计审计准则趋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我们需要把握会计审计准则趋同的精髓,而不至于南辕北辙。”同时,也满怀希望地写道:“信心是趋同的源动力,在会计审计准则大一统的进程中,我们不可犹豫,我们不能缺席,我们必须在场!”
这种对未来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自独立审计准则制定工作已具有的坚实基础、注会行业素质的较大提高,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建设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