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库车出土舍利容器上的龟兹乐器图像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8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舍利容器(TC557)和“众人奏乐图”(TC554),是研究古丝绸之路音乐的重要图像资料.对于这件舍利容器上所绘的图像,此前已有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的研究成果,但未见有音乐学和乐器学视角的研究成果.文章试从音乐学的视角,检证该舍利容器上的图像内容.舍利容器侧面绘制的乐器有被错误判断、认识和论述的现象,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将绳索固定鼓皮大鼓误解成金属铆钉固定鼓皮大鼓.该舍利容器上的图像,描绘了古代龟兹乐的乐伎师及其表演乐器的场景.
其他文献
在电影制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负责数字影像流程和影像技术质量控制的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数字影像工程师)伴随而生.本文梳理了现阶段常规电影拍摄中DIT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方法,并介绍了电影《金刚川》在其特定的制作背景下对影像数据及现场调色的管理需求和实现方法,对电影前期拍摄的影像数据和现场调色的管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5G技术的成熟给需高速传输的8K超高清视频技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与途径,使其呈快速发展趋势.将国粹艺术与高新技术进行创新融合,8K超高清影片能使中国的传统水墨风格更加清晰展现影片中动植物的神韵,同时8K超清数字影像技术引领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方向,中国水墨艺术与8K技术互融共促、相辅相成.本文主要就孙立军导演的数字水墨动画影片《立秋》的技术难点和突破点进行探究,通过对水墨画特点分析、独具特色的审美要求以及中国传统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途径的阐述,浅谈水墨动画电影发展的情况及未来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多功能厅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混响时间的要求,从建筑声学角度提出使多功能厅既能获得良好的语言清晰度和声像定位、满足数字电影放映的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声音丰满度与空间感,匹配各类功能的具体技术指标,并通过典型案例说明其实用性.
日本将中国明代遗民在宽文年间(1661-1673)传入的诗词乐称为“明乐”,这部分音乐除大量见载于《魏氏乐谱》之外,还收录于《唐音和解》和《明乐唱号》.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三者收录的曲目、记谱法、旋律后认为,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存在一些延续关联.日本人在传承“明乐”时非常重视对人声的演绎,诗文与曲调的结合吸引了他们的学习和传播.
印度古代梵语文艺理论家婆罗多的《舞论》,在古代文明世界首创的乐器四分法具有世界性影响,其器乐演奏论值得当代学者关注.婆罗多的器乐论,是印度古典音乐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婆罗多对弦鸣乐器的论述以维那琴为主,其涉及的规则相当复杂,但他对气鸣乐器的论述则非常简略.他对鼓乐演奏技法的论述最为复杂.或许是体鸣乐器出现较晚的缘故,该书基本没有涉及.婆罗多器乐论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古代音乐理论中独具特色且无比珍贵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