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淤胆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08-02
淤胆型肝炎黄疸深、症状轻,虽然预后较好,但黄疸迁延不退,治疗难度较大。西医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治疗效果肯定,但由于剂量大、疗程长,容易产生各种严重毒副作用。近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37例,副作用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来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2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6~71岁,平均34.6岁。黄疸持续最短27天,最长92天,平均38天;血清总胆红素(TB)114~170μmol/L者5例,171~300μmol/L者25例,>300μmol/L者7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200u/L者7例,201~500u/L者25例,>500u/L者5例。甲型病毒性肝炎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6例,非甲非乙型7例。急性淤胆型13例,慢性淤胆型24例。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36.2岁;黄疸持续最短29天,最长87天,平均39.2天;TB106~170μmol/L者6例,170~300μmol/L者23例,>300μmol/L者5例。ALT≤200u/L者5例,201~500u/L者21例,>500u/L者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2例,非甲非乙型4例。急性淤胆型11例,慢性淤胆型23例。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采用自拟芍药大黄汤:赤芍50~80g,生大黄5~10g,丹皮20g,虎杖30g,生麦芽30g,大青叶30g,郁金15g,青皮15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辨证加减:腹胀加枳壳、莱菔子、建曲各15g;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各10g;腹泻加白术、山药各30g;胸闷加瓜蒌、薤白各10g;胁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皮肤瘙痒加防风、白鲜皮、地肤子各20g;尿痛加小蓟、通草、白茅根各10g;失眠加夜交藤、酸枣仁、丹参各20g;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青蒿各20g。
2、2对照组
口服肌苷片0.4,每天3次;维生素B6片0.1,每天3次。
2组同时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30ml、山莨菪碱注射液20mg,维生素Kt注射液3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黄疸、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ALT<50u/L,TB<35umol/L,A/G正常;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ALT明显下降,TB(85umol/L,A/G明显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2治疗结果
3、2、1 2组黄疸消退情况比较
治疗组16周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36例,平均退黄天数为38.7天;对照组16周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25例,平均退黄天数为69.6天。2组比较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率及平均退黄天数,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黄疸的消退,患者尿黄、乏力、消化道症状及皮肤瘙痒等症状也逐渐消失。见表1。
3、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2%。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淤胆型肝炎,亦称为毛细胆管炎症肝炎,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肿胀,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胆管通道阻塞,使胆汁分泌代谢障碍,导致总胆红素升高,以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主要表现为黄疸较深,持续时间长,伴有全身瘙痒、大便颜色浅或灰白,消化道症状及乏力等表现相对较轻。可发生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淤胆型肝炎,在中医归属于阳黄范畴,系肝胆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胆汁外溢肌肤,久羁不退,瘀热互结所致。《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正是这个道理。针对发病机理,笔者选用芍药大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中重用赤芍,入肝经、善走血分,清热凉血散瘀、清肝泄火;研究发现,赤芍具有解痉、扩张血管、镇痛、镇静等作用,并能降低血脂,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TXB2合成而有利于胆汁排泄。生大黄既可清热泄火、又可活血祛瘀,增强赤芍之功效;丹皮、虎杖入肝经,凉血祛瘀以生新;郁金其性轻扬,行气、解肝郁、凉血破血以加强赤芍凉血祛瘀之功;大青叶清热解毒,助大黄热去而瘀退;生麦芽助运降酶,顾护脾胃;青皮疏肝解郁以助全方之功效。诸药配伍,血热得清,血瘀得行,不用退黄药而黄疸自退。同时配合甘草酸二铵和门冬氨酸钾镁抗炎保肝、减轻肝细胞损害,山莨菪碱和维生素K1缓解毛细胆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肝内微循环。两者相辅相成,既加强了退黄降酶效果,又降低了单纯西药治疗的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08-02
淤胆型肝炎黄疸深、症状轻,虽然预后较好,但黄疸迁延不退,治疗难度较大。西医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治疗效果肯定,但由于剂量大、疗程长,容易产生各种严重毒副作用。近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37例,副作用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来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2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6~71岁,平均34.6岁。黄疸持续最短27天,最长92天,平均38天;血清总胆红素(TB)114~170μmol/L者5例,171~300μmol/L者25例,>300μmol/L者7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200u/L者7例,201~500u/L者25例,>500u/L者5例。甲型病毒性肝炎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6例,非甲非乙型7例。急性淤胆型13例,慢性淤胆型24例。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36.2岁;黄疸持续最短29天,最长87天,平均39.2天;TB106~170μmol/L者6例,170~300μmol/L者23例,>300μmol/L者5例。ALT≤200u/L者5例,201~500u/L者21例,>500u/L者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2例,非甲非乙型4例。急性淤胆型11例,慢性淤胆型23例。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采用自拟芍药大黄汤:赤芍50~80g,生大黄5~10g,丹皮20g,虎杖30g,生麦芽30g,大青叶30g,郁金15g,青皮15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辨证加减:腹胀加枳壳、莱菔子、建曲各15g;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各10g;腹泻加白术、山药各30g;胸闷加瓜蒌、薤白各10g;胁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皮肤瘙痒加防风、白鲜皮、地肤子各20g;尿痛加小蓟、通草、白茅根各10g;失眠加夜交藤、酸枣仁、丹参各20g;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青蒿各20g。
2、2对照组
口服肌苷片0.4,每天3次;维生素B6片0.1,每天3次。
2组同时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30ml、山莨菪碱注射液20mg,维生素Kt注射液3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黄疸、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ALT<50u/L,TB<35umol/L,A/G正常;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ALT明显下降,TB(85umol/L,A/G明显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2治疗结果
3、2、1 2组黄疸消退情况比较
治疗组16周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36例,平均退黄天数为38.7天;对照组16周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25例,平均退黄天数为69.6天。2组比较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率及平均退黄天数,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黄疸的消退,患者尿黄、乏力、消化道症状及皮肤瘙痒等症状也逐渐消失。见表1。
3、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2%。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淤胆型肝炎,亦称为毛细胆管炎症肝炎,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肿胀,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胆管通道阻塞,使胆汁分泌代谢障碍,导致总胆红素升高,以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主要表现为黄疸较深,持续时间长,伴有全身瘙痒、大便颜色浅或灰白,消化道症状及乏力等表现相对较轻。可发生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淤胆型肝炎,在中医归属于阳黄范畴,系肝胆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胆汁外溢肌肤,久羁不退,瘀热互结所致。《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正是这个道理。针对发病机理,笔者选用芍药大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中重用赤芍,入肝经、善走血分,清热凉血散瘀、清肝泄火;研究发现,赤芍具有解痉、扩张血管、镇痛、镇静等作用,并能降低血脂,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TXB2合成而有利于胆汁排泄。生大黄既可清热泄火、又可活血祛瘀,增强赤芍之功效;丹皮、虎杖入肝经,凉血祛瘀以生新;郁金其性轻扬,行气、解肝郁、凉血破血以加强赤芍凉血祛瘀之功;大青叶清热解毒,助大黄热去而瘀退;生麦芽助运降酶,顾护脾胃;青皮疏肝解郁以助全方之功效。诸药配伍,血热得清,血瘀得行,不用退黄药而黄疸自退。同时配合甘草酸二铵和门冬氨酸钾镁抗炎保肝、减轻肝细胞损害,山莨菪碱和维生素K1缓解毛细胆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肝内微循环。两者相辅相成,既加强了退黄降酶效果,又降低了单纯西药治疗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