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贫困地区做好改薄工作,提升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就要优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出问题,优先满足学校最为紧迫急需的基本条件,优先保障基本教学、学生生活的校舍和设施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覆盖范围广、内容庞杂、规模小、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特点,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依托“三位一体”监管机制强化项目监管。
通过基础教育设施改造、信息化建设、师资流动等措施,有效盘活了农村教育资源,促进了县域内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力把“全面改薄”项目做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全面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夯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化建设打开了农村教育的一扇窗
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
从一定意义上讲,为贫困地区学校插上“信息化翅膀”,就能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就有了“加速器”。
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全面改薄的题中之义,也是甘肃省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重点推进的领域。
甘藏沟小学位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别藏镇大山深处的,初春时节,当记者踏进这所学校时,感受到教室里暖意融融,窗台上的贴梗海棠恣意绽放,宽敞的教室配备了崭新的烤箱、课桌凳和电子白板。甘藏沟小学校长王志伟说:“就是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让这所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这样的变化不只在甘藏沟小学。这学期以来,积石山县所有的农村学校都变得“洋气”起来,教室里安装上了多媒体设备,也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单人单桌。
教育信息化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困难的作用在积石山县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该县位于甘肃西南部,大部分为高寒干旱山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农村孩子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
而自从学校安装了数字教学的设备和电脑,教师只需要打开电脑,就能调出各种资源,课堂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就在于扩展教与学的手段和范围,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
“比方说上《长征》一课,学生们体会不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那种艰辛,对课本内容也不会融会贯通。现在,打开电脑就能下载到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们扩展了知识面,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甘藏沟小学校长王志伟看来,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也为农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王志伟说,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点开资源包,可以看到城里教师的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甘肃省按照“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截止目前,甘肃共投入“全面改薄”资金130.22亿元,完工校舍建设项目7655个,完成设备购置项目10403个,惠及8086所学校和197万名在校学生。
针对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甘肃结合“国培”“省培”等项目,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化项目培训,使参训教师基本掌握了电子白板及多媒体的操作、资源下载和教学应用。甘肃省还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平台为主体、省级平台为补充、市县创特色”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农村学校普遍得以受惠。
2015年,在全国进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甘肃晒课教师就达到26万余名,位列全国第六,“晒课”数达19万节,位列全国第四,教师参与率达98.62%,位列全国第一。
如今,在农村学校,教师们运用“互联网+”积极性高涨,逐步形成了“师生堂堂用”的教学模式新格局,课堂上精彩纷呈,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孩子也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抓住了“全面改薄”这条主线,才能更大程度盘活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惠民。
补齐短板让农村办学有了底气
保基本、兜网底”是我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做好这一工作,要立足实际,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紧紧围绕目标任务,保障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的基本需要,补齐短缺,真正体现出雪中送炭的真义。
为使学校建设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甘肃省对照国家“全面改薄”21条底线要求并对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进行摸底排查,重点是了解标准是什么,摸清学校有什么,目前还缺什么,然后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制缺口清单和项目规划。
皋兰县是从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全面改薄”項目的。在皋兰县东湾村小学,昔日的“土木漏水房”摇身一变,成为“改薄”的“样板”。原来“晴天尘土扬、雨后泥水场”的操场硬化一新,还新建了足球场、篮球场,配齐了教学设备。
皋兰县东湾小学校长李裕斌说:“看到学校的新变化,到,那些千方百计把学生转到县城读书的家长如今又把孩子转回本学校了。“村民们参观学校后都感慨学校的条件和县城的一样好,在家门口读书他们放心。”李裕斌难掩内心的激动,今年转回来的学生就有34个,原来只有82名学生的小学校,如今已是160人的规模了,办学也有了底气。 想起前几年,生源严重流失曾让李裕斌彻夜难眠却也无可奈何。按照李裕斌的说法,“硬件不达标,软件跟不上,城里老师不愿来,当地教师留不住,生源不流失才怪。”如今学校旧貌换新颜,办学条件迅速提升,与县城的学校不相上下,人民群众重新对学校恢复了信心,在校学生数也逐步回升。
“比起县城学校,我们现在反而有了优势,那就是孩子既可以享受与县城学校同等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家长和孩子又不需要再忍受搬迁或者租房求学的辛苦,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李裕斌说。
我们深深感到“全面改薄”对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教育公平。不仅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孩子们学习生活在环境优美、文化浓郁、活动丰富、教风纯正、学风浓厚的校园里,必将更加生动快乐地学习生活,必将更加健康茁壮地幸福成长。
在皋兰县,东湾小学的变化并非个案。同样是地处农村的魏家庄小学,近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配置全了教学装备。走进魏家庄小学,犹如走进了城市现代化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两幢暖黄、粉、蓝色相间的四层教学楼,在马路周边格外显眼。左手边是操场,两幢楼中间的场地已经铺上了黄、红色相间的地砖。
“都是全新的功能室,窗明几净,操场上学生可以尽情玩乐。”提及“全面改薄”,校长魏永生很兴奋。皋兰县教育局副局长曾万清说,许多农村学校因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装备短缺以及教师队伍老化让生源舍近求远、花费高额代价去外校读书。而现在,薄弱学校“扫地出门”,办学有了活力,教育质量节节攀升。
为了尽快补齐短板,促进均衡,甘肃省还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着力解决贫困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扶贫与改薄本就是同根同源,在天水市秦安县,这一理念得以生动体现,截止2016年,秦安县共完成“全面改薄”设备购置项目学校114所,新建村级幼儿园49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县体育馆正在加快建设。
特别是初步建成的占地15亩、总投资2916万元、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陇城教育园区,被作为秦安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采取“学生不动、教师动”的全新理念,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解决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教师交流给农村学校“补钙”
教师是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贫困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艰苦、教学压力较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激励。然而,对于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来说,要完成让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照耀更多的孩子的艰巨任务,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盘活农村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此,甘肃省把“全面改薄”与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通过县城带动乡村、近郊带动边远、强校带动弱校的办学模式,强化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魏瑞芳是皋兰三中的英语教师,去年,她选择到石洞镇初级中学支教,为期两年。除了带自己的课,魏瑞芳还会通过公开课、听课、评课与这里的英语教师交流,和他们分享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借鉴这里老师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并融入当前的教学环境。
在皋兰县,就有50名像魏瑞芳一样的交流教师,他们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为农村学校“补钙”。皋兰县规定:县城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享受相应的乡镇津贴和农村教师补贴,在晋升职称、评优选先时予以优先考虑;县城教师在评聘高中级职称时,要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评选市级以上综合性荣誉称号,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这是甘肃省盘活农村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所有县区都探索出台了教师交流的机制,特别是鼓励音体美教师“走教”,为农村和偏远山区源源不断输送了“新鲜血液”。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为了留住乡村教师,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甘肃采取多方举措,建设教师周转房、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計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等一揽子举措,为农村教师送上改革“红利”。
截至目前,甘肃已下达2亿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17.1万名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今年,甘肃省政府还将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纳入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
“推进‘全面改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对于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意义深远。”王嘉毅表示,到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将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编辑:蔡扬宗
贫困地区做好改薄工作,提升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就要优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出问题,优先满足学校最为紧迫急需的基本条件,优先保障基本教学、学生生活的校舍和设施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覆盖范围广、内容庞杂、规模小、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特点,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依托“三位一体”监管机制强化项目监管。
通过基础教育设施改造、信息化建设、师资流动等措施,有效盘活了农村教育资源,促进了县域内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力把“全面改薄”项目做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全面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夯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化建设打开了农村教育的一扇窗
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
从一定意义上讲,为贫困地区学校插上“信息化翅膀”,就能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就有了“加速器”。
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全面改薄的题中之义,也是甘肃省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重点推进的领域。
甘藏沟小学位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别藏镇大山深处的,初春时节,当记者踏进这所学校时,感受到教室里暖意融融,窗台上的贴梗海棠恣意绽放,宽敞的教室配备了崭新的烤箱、课桌凳和电子白板。甘藏沟小学校长王志伟说:“就是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让这所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这样的变化不只在甘藏沟小学。这学期以来,积石山县所有的农村学校都变得“洋气”起来,教室里安装上了多媒体设备,也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单人单桌。
教育信息化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困难的作用在积石山县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该县位于甘肃西南部,大部分为高寒干旱山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农村孩子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
而自从学校安装了数字教学的设备和电脑,教师只需要打开电脑,就能调出各种资源,课堂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就在于扩展教与学的手段和范围,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
“比方说上《长征》一课,学生们体会不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那种艰辛,对课本内容也不会融会贯通。现在,打开电脑就能下载到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们扩展了知识面,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甘藏沟小学校长王志伟看来,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也为农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王志伟说,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点开资源包,可以看到城里教师的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甘肃省按照“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截止目前,甘肃共投入“全面改薄”资金130.22亿元,完工校舍建设项目7655个,完成设备购置项目10403个,惠及8086所学校和197万名在校学生。
针对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甘肃结合“国培”“省培”等项目,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化项目培训,使参训教师基本掌握了电子白板及多媒体的操作、资源下载和教学应用。甘肃省还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平台为主体、省级平台为补充、市县创特色”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农村学校普遍得以受惠。
2015年,在全国进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甘肃晒课教师就达到26万余名,位列全国第六,“晒课”数达19万节,位列全国第四,教师参与率达98.62%,位列全国第一。
如今,在农村学校,教师们运用“互联网+”积极性高涨,逐步形成了“师生堂堂用”的教学模式新格局,课堂上精彩纷呈,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孩子也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抓住了“全面改薄”这条主线,才能更大程度盘活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惠民。
补齐短板让农村办学有了底气
保基本、兜网底”是我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做好这一工作,要立足实际,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紧紧围绕目标任务,保障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的基本需要,补齐短缺,真正体现出雪中送炭的真义。
为使学校建设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甘肃省对照国家“全面改薄”21条底线要求并对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进行摸底排查,重点是了解标准是什么,摸清学校有什么,目前还缺什么,然后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制缺口清单和项目规划。
皋兰县是从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全面改薄”項目的。在皋兰县东湾村小学,昔日的“土木漏水房”摇身一变,成为“改薄”的“样板”。原来“晴天尘土扬、雨后泥水场”的操场硬化一新,还新建了足球场、篮球场,配齐了教学设备。
皋兰县东湾小学校长李裕斌说:“看到学校的新变化,到,那些千方百计把学生转到县城读书的家长如今又把孩子转回本学校了。“村民们参观学校后都感慨学校的条件和县城的一样好,在家门口读书他们放心。”李裕斌难掩内心的激动,今年转回来的学生就有34个,原来只有82名学生的小学校,如今已是160人的规模了,办学也有了底气。 想起前几年,生源严重流失曾让李裕斌彻夜难眠却也无可奈何。按照李裕斌的说法,“硬件不达标,软件跟不上,城里老师不愿来,当地教师留不住,生源不流失才怪。”如今学校旧貌换新颜,办学条件迅速提升,与县城的学校不相上下,人民群众重新对学校恢复了信心,在校学生数也逐步回升。
“比起县城学校,我们现在反而有了优势,那就是孩子既可以享受与县城学校同等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家长和孩子又不需要再忍受搬迁或者租房求学的辛苦,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李裕斌说。
我们深深感到“全面改薄”对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教育公平。不仅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孩子们学习生活在环境优美、文化浓郁、活动丰富、教风纯正、学风浓厚的校园里,必将更加生动快乐地学习生活,必将更加健康茁壮地幸福成长。
在皋兰县,东湾小学的变化并非个案。同样是地处农村的魏家庄小学,近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配置全了教学装备。走进魏家庄小学,犹如走进了城市现代化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两幢暖黄、粉、蓝色相间的四层教学楼,在马路周边格外显眼。左手边是操场,两幢楼中间的场地已经铺上了黄、红色相间的地砖。
“都是全新的功能室,窗明几净,操场上学生可以尽情玩乐。”提及“全面改薄”,校长魏永生很兴奋。皋兰县教育局副局长曾万清说,许多农村学校因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装备短缺以及教师队伍老化让生源舍近求远、花费高额代价去外校读书。而现在,薄弱学校“扫地出门”,办学有了活力,教育质量节节攀升。
为了尽快补齐短板,促进均衡,甘肃省还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着力解决贫困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扶贫与改薄本就是同根同源,在天水市秦安县,这一理念得以生动体现,截止2016年,秦安县共完成“全面改薄”设备购置项目学校114所,新建村级幼儿园49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县体育馆正在加快建设。
特别是初步建成的占地15亩、总投资2916万元、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陇城教育园区,被作为秦安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采取“学生不动、教师动”的全新理念,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解决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教师交流给农村学校“补钙”
教师是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贫困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艰苦、教学压力较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激励。然而,对于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来说,要完成让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照耀更多的孩子的艰巨任务,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盘活农村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此,甘肃省把“全面改薄”与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通过县城带动乡村、近郊带动边远、强校带动弱校的办学模式,强化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魏瑞芳是皋兰三中的英语教师,去年,她选择到石洞镇初级中学支教,为期两年。除了带自己的课,魏瑞芳还会通过公开课、听课、评课与这里的英语教师交流,和他们分享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借鉴这里老师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并融入当前的教学环境。
在皋兰县,就有50名像魏瑞芳一样的交流教师,他们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为农村学校“补钙”。皋兰县规定:县城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享受相应的乡镇津贴和农村教师补贴,在晋升职称、评优选先时予以优先考虑;县城教师在评聘高中级职称时,要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评选市级以上综合性荣誉称号,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这是甘肃省盘活农村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所有县区都探索出台了教师交流的机制,特别是鼓励音体美教师“走教”,为农村和偏远山区源源不断输送了“新鲜血液”。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为了留住乡村教师,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甘肃采取多方举措,建设教师周转房、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計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等一揽子举措,为农村教师送上改革“红利”。
截至目前,甘肃已下达2亿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17.1万名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今年,甘肃省政府还将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纳入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
“推进‘全面改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对于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意义深远。”王嘉毅表示,到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将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