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特征分析

来源 :知识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aogu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6次行政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捆绑状态,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以保证改革的理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 体制捆绑 法律推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6次以精简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虽然每次改革的背景、原则、目标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共性、发现问题,为今后继续深入改革找准突围方向。
  
  以机构改革为主线贯穿改革历程,政府职能尚未真正转变
  
  机构改革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组织主线。1998年前的3次改革以人员机构调整为主,未能走出精简再膨胀怪圈,这是因为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1978年国务院机构为76个,截至1981年已膨胀至100个,1982年改革减至61个。然而此次改革未能照顾到经济领域改革的需要,只局限于机构及人员精简方面,至1984年又膨胀至65个,到1986年底继续膨胀达72个。于是再度精简机构成为1988年国务院改革的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后国务院机构由72个减为66个。但由于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制约了行政机构改革的效果和力度,改革只能在原来体制内徘徊不能有所突破。机构改革再一次陷入精简膨胀怪圈,至1993年改革前已膨胀至86个。1998年市场经济体制架构已基本建立,迫切需要行政机构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及服务,同时社会机体不断壮大,使得政府职能替代的缺乏局面不会经常出现,因此1998年以后的改革效果显著。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委由40个减至29个,减幅为27%,是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比例最高的一次。这次改革的也没有出现较以往明显的反弹现象,行政机构的设置在2003年、2008年的改革基本上保持不变(见图1),这表明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在此之前的行政机构改革更多地表现为机构本身、技术层面的变革,2003年以后的行政机构改革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结构层面上的变化。
  


  行政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正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权力边界,机构改革才会取得真正成效,政府才能在既定轨道上正确地做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从改革任务看1988年既已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但至2008年改革仍然在强调“健全政府职能体系”进行机构改革,变相地表明以往机构改革我们所走的弯路,机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仍然没有完成,政府职能尚未真正完成转变。而且在目前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精简人员仍然占据了主要的事务重心,如河南省政府目前的10项改革中,机构改革仍有99个县市人员超编,占6成左右,目前仍在进行“三定”工作(定编、定岗、定人)工作。前4次改革每次都带有机构精简的机械化操作痕迹,2005年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十六字方针”则意味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已从组织起点迈向逻辑起点,政府逐步从经济管理领域中退出,更多地担负起社会管理职责,向建立服务型政府方向挺进。
  
  体制捆绑的适应性改革,而非从行政管理自身规律出发设计改革
  
  中国改革遵循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原则,从而使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后者进退两难而两者又日益不相适应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就提上了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有学者指出:“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和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
  八届一次人大会议明确提出“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此后历次改革都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目标。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职能转变,但由于中国刚性体制一时难以扭转,政府无法从市场中全身而退,因此适应经济发展曾一度作为改革目标而存在。此外实际处于停滞状态的政治体制改革只能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来逐步实现。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实践证明延误政治体制改革、不回到解决原来体制的总病根上来,由政改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事实上行政体制改革已处于体制捆绑状态,一方面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肩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重任。因此这种被动的适应改革性质,使得改革方案很少从行政管理体制自身规律出发进行设计。
  行政管理自身有许多规律或内在要求,如系统性要求、权责一致的要求、比例原则的要求、政府结构的要求、管理幅度和层次的要求、预决算管理的要求等。这些内在要求在改革中是不容忽视的,行政体制改革不能仅限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还要研究政府行政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行政体制的设计上体现行政管理相对独立的内在要求,力求行政活动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运行机制的最优化。
  
  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回应参与
  
  如果经济发展显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来自社会,是自下而上的,那么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改革则显示了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中国政府改革基本上是中央设计好方案后中央政府先进行改革,经过论证、试点后,统一部署在地方全面铺开,即“设计方案-试点-全面铺开”模式。它需要中央政府的权威推动才能顺利展开,以保证整个改革过程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最后推动,改革只是局部、实验性的。这就需要改革的大环境,即中央统一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样才有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的可能。
  然而中央政府在推动改革过程中,实际上垄断了行政改革制度供给的权力,地方政府在行政改革中总体处于被动执行地位,其改革制度供给主体地位及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改革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客观上忽略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导致地方政府在改革中被动执行中央方案,更多注重短期成果而忽略长期效果。这种模式难免会成为突击式的运动战,改革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将进行的地方机构改革纳入整个改革战略之中,实现从各自为阵的战役性改革向系统衔接的战略性改革转变。同时,改革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使改革过程更加民主和科学,改革方案更加理性,制定程序更加公开透明,改革过程更具开放性,反映社会利益诉求、降低改革试错代价。总之,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与社会自下而上地表达诉求相结合,这样才可能使得改革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推行并最大限度地反映基层民意。
  
  行政体制改革突围方向——在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朝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正确方向前进,然而并不是政府职能转变了,机构及人员就会自然减少,就不会再膨胀,它需要一种外在、稳定的制约机制控制机构发展。此外政府主导的改革路径靠政策推行、并通过上传下达的传统行政方式达到改革目的,难以树立改革权威,降低改革可预见性,改革成果难以保存,影响了对改革决策的信服与遵守。这种反复的改革不仅使改革成果难保,同时对于迈向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的,成效是极其微弱的。它更像是行政机构的自我演练,与法治无关。而西方行政机构改革则非常重视行政组织立法工作及机构改革程序的完善,力求稳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管进行了这么多次,但每次改革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事实上与立法缺陷是分不开的。由于缺乏法律保障,难免会影响改革的稳定性,改革成果也难以被保障和延续。通过加强立法,尤其是完善行政组织法等行政实体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度构建,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中国行政组织法非常薄弱,而且关于行政组织的实体制度严重欠缺,诸如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度、行政主体制度等行政实体制度的构建都将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行政实体制度,确保在法律框架内改革将有利于改革目标的順利实现。此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长期而又反复的行为决定了构建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亦同等重要。行政程序法作为行政法体系的核心,是规范政府权力的基本法,但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单项立法模式,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始终没有出台。2008年湖南省政府出台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是中国首部系统规范行政程序的地方规章,被称为“行政机关‘作茧自缚’式的革命”,意义深远。它是一部填补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空白的地方立法。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及行政实体制度的建设,确保改革过程的理性,才能走出怪圈,减少改革代价,使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在法治的框架内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8(12).
  2、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EB/OL].新华网,2008-03-14.
  3、郭宝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问题之商榷[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凭借自身优势制定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绿色壁垒越筑越高,中国企业频频受挫,这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文章结合绿色壁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就中国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做参考。  关键词:绿色壁垒 环保技术标准 发展趋势    绿色贸易壁垒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使用最频繁的一种,也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主要
期刊
摘要:自1993年起,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2007年,三鹿集团实现了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然而,三鹿集团在疯狂扩张的背后,存在着企业内控失效的潜在风险,以至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无法追溯问题的根源,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文章将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管理控制制度出发,通过找出三鹿集团管理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同行业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
期刊
全球市场映照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张力。近年来,一股城市营销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涌起,透出多少发展的冲动和热望。城市管理者开始重新审视本地的资源,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景观、企业、特产、基础设施以及投资环境等受到空前的重视。然而,城市营销理论的匮乏却使这一热潮多少显得底气不足。于是,观望、动摇、走弯路甚至进误区成为所谓城市营销实践的常见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提出进行营销城市,
期刊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企业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使国内企业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国内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金融资产的不同分类,对企业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文章就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和税务实务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准则 金融资产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2006年颁布的《企
期刊
摘要:移动电子商务是指通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因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移动通信设备、因特网、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电子商务的新兴的支付手段,即手机支付。文章重点介绍手机支付的3种形式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手机支付 手机银行 手机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军队疗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文章采用全成本核算方法,对疗养院经营活动所有成本、费用,进行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督和控制,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全成本核算在军队疗养院成本控制中成效显著。  关键词:疗养院 成本核算 管理模式    軍队疗养院在日常运作中都会毫无例外地遇到成本问题,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对将要发生的相关成本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对成本的发生
期刊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可谓是“县域兴,则国家兴”,县域经济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向小康社会大迈步。  关键词: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 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经济一词,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
期刊
摘要:文章阐述了现行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法的主观性太强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局限,针对上市公司经营的特点,探讨了一种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并通过使用SPSS13.5统计软件,对湖北省的10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较高,其评价结果符合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行的评价方法的不足。  关键词:经营业绩综合评
期刊
摘要:直到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困扰着世界经济,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过度自由化下的资产阶级泡沫的破灭。中国的金融发展本身不及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之路也在摸索中前进,此次金融危机值得我们警醒,如何在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合理有效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业内人士广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监管 金融脆弱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
期刊
摘要:国际会计协调是国际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国际会计协调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文章从国际会计协调化出发,介绍了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内容及美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进程,从而得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启发。  关键词:国际会计 协调化 美国会计 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协调是国际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