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的消解及重构——基于大众传媒的视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权威的消解就是其中一例。教育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1],教师权威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因而,我们不能也无法对教师权威的消解熟视无睹。大众传媒的发展日益迅速,我们有必要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并对可能的解决之道加以探讨。
  一、相关概念概述
  1.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是教师教育权威的简称,概括而言,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者影响力[2]。由于研究者所处角度、所持标准的不同,教师权威有不同的分类。如,沃勒将其分为“制度指导”与“个人指导”两个概念;克里夫顿和罗伯兹将教师的权威划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四个层面[3]。众所周知,教师具有多种角色,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扮演着“教书者”和“育人者”的角色,但同时在学生面前,教师也是一名成人。笔者以教师所扮演角色为依据对教师权威进行分类,将教师权威分为:作为教书者的权威、作为育人者的权威以及作为成人的权威。
  2.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使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向社会成员广泛传播消息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4]。大众传媒包括多种渠道,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电视与网络。大众传媒因其传播媒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当前大众传媒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易触及性,即大众传媒触手可及;二是广泛性,大众传媒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开放性,大众传媒对大众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势,人人可及。
  二、大众传媒与教师权威的消解
  教师权威来源于教师的知识、社会的认知等方面。大众传媒影响着信息传播的形式以及人们的社交过程。大众传媒对于教师权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教师权威的消解而言,大众传媒对教师权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书者权威的消逝
  教书者是指教师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是一名知识分子,其权威主要来自于知识,更进一步说,是来自于知识的稀缺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官学还是私学,人们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是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如令人称道的孔子,学问广泛,知识渊博[5]。汉代太学要求博士要有丰厚的知识。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知识有所传播,但整体而言,囿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限制,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获得知识。因此,知识成为知识分子的专利,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垄断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向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大量的知识。这是因为雄厚的知识基础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之社会发展缓慢,知识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因此,教师掌握的知识就成为人们渴求的对象,学生也会为教师的知识所折服。这些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的知识权威。
  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众传媒承载了极其丰富的信息量,而且对学生而言,大众传媒触手可及,大量的知识可以从网上获知,知识不再是封闭的。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甚至也不是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次,大众传媒中的一些传播媒介因生动有趣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知识可以通过电视或者计算机的动画图像、生动的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相对而言,比教师的传递方式更生动、更活泼。这就进一步消解了教师由知识构建起来的权威,教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进而也就逐渐消失。
  2.育人者权威的瓦解
  众所周知,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6],其承担着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也因此赋予了教师相应的权利,并对教师的这种权利进行保障。一般认为,社会以制度的形式赋予了教师权威,即制度权威,包括社会传统文化观念和法律制度[7]。笔者认为,除了这两个方面,社会还通过人们当时对教师的认识为教师赋权,而且,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权威。从传统文化观念上讲,我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天地君亲师”的地位排序生动地证实了这一点。除特殊历史时期之外,这种观念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在法律制度方面,为了保证教师教育学生行为的正当性,我国政府制订了专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在学生教育方面,教师拥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些法律条文在规定教师权利的同时也给予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权威。人们对教师的当时认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文革”时期受整个社会潮流的影响,人们就将教师视为“臭老九”,教师基本上没有来自于社会的权威。
  当下大众媒介对于人们如何看待教师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电视以及网络这两种传播媒介。观众在观看这些媒介所呈现的事件时,由于这些媒介的特性及其娱乐化追求,“观众们并没有什么机会分出几秒钟进行一些思考”[8],在无法思考的前提下,观众往往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些事件。近段时间以来,教师殴打、辱骂学生的事件屡见报端。就笔者的经历而言,这些事件并非近期才有,但是这些事件近期才被不断报道。由于大众传媒的广泛性特征,这些报道让人们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教师形象。这并不是说相关事件不能被报道,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很少有观众意识到这些事件只是教师队伍里的个别现象。在这些报道中,有一部分甚至是歪曲捏造的报道(在笔者的一次田野调查中,一位教师就举例说明了歪曲报道的事例)。在这种传媒的影响下,人们对教师的评价较低,进而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也会相对减少,其作为教育者的权威处于不断瓦解的状态。
  3.成人权威的消弭
  成人权威,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一名成人,面对儿童时所具有的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成人身份,成人身份产生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尼尔·波兹曼认为,这种距离往往是由成人所拥有的秘密造成的。在印刷时代,成人的秘密主要体现在印刷品中。一方面,学生无法轻易地获得这些印刷品,由此,成人能相对地保持一种较高的权威;另一方面,为了获得这些秘密,儿童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识字、认真地阅读等。“儿童既要有识字的能力,又要懂得举止得体才能赢得成年”[9],因此,这就增加了成人的权威感。   但是,当前的大众传媒将信息的接受变得简单化,电视、计算机以及一些图片报道媒介往往是通过“视觉形象的形式而不是语言”[10]来传递信息,这种传播方式不需要太多的理解能力,因此儿童就能够很轻易地接受到其所传达的信息。其带来的结果是:对于儿童而言,成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因为只要儿童想知道,他们总能有方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而且通过大众传媒,儿童也认识到,成人世界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成人有时也会很软弱,成人世界也有肮脏的一面。信息的开放性使成人与儿童慢慢地趋于一致,成人身份逐渐丧失,进而教师作为成人者的权威也日益消弭。
  三、重构教师权威
  良好的教师权威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面对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教师权威消解,笔者试图通过一定的探讨,找出较为可行的方式,重构教师权威。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重构教师权威不是教师或者社会某个机构的责任,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1.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目前,知识较为普及,学生随手可得。即使教师加强自己的知识学习,也未必能在知识上超越学生。通过占有大量的知识来树立教师的权威已经成为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无法做一个“知识上位人”,进而需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苏格拉底一样,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知识。正如下面一段话所言:“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知识上了,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激励思考上,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11]此外,教师应该在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方面做出努力。学生虽然习得了知识,但他们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往往有所欠缺。这是当前大众传媒无法完成的一项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是启发性的、引导性的、建设性的,而非传授性的。
  2.大众传媒从业者的报道应客观真实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大众传媒将会越来越广泛,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大众传媒在报道时应该注意全面客观。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就一些教育上的恶性事件进行报道,引起相关方面或者社会的重视,促进事情的解决;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应该宣传一些行为良好的教师,引导人们学习仿效。大众传媒应该充分挖掘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榜样。同时,这也能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种报道方式只能让教师注意底线,而第二种方式却为教师树立了楷模,形成一种相对较高的标准。这两类方式并用不仅能防止教师权威的瓦解,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教师群体的良性发展。因此大众媒体的报道要全面。此外,对一些恶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大众媒体应该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上呈现事实,而不能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随意捏造,歪曲报道。当然,客观报道需要每一个传媒者的道德自律。
  3.社会应该保护成人的“秘密”
  作为一个成人者的权威是教师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重构教师权威,我们应该适当地保护成人的秘密,这也有益于儿童的良好发展。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保证信息的适当性,以免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对信息进行分类,对不适合儿童观看的信息进行细致的标示,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分类的内涵以及预防措施等。其次,大众传媒从业者应该恪守职业规范,对于节目中可能出现的后果予以充分的考虑,尽量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在具体实施上,这有赖于家长及相关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家长以及社会相关成员应该对儿童接受的信息进行审核,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在儿童面前保持一个成人的形象,防止自己的言谈举止传递秘密,更不可向儿童提供一些类似的工具或者渠道,尤其是一些盈利机构。
  面对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教师权威消解,我们不能持过激的态度,如盲目地否定一切大众传媒或者采取躲避的态度。相反,我们应该进行充分分析,在顺应时代发展方面积极地进行转变,同时,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方面,促进教师权威的重构。
  参考文献:
  [1][6]爱弥尔·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23.
  [2]张良才,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69-74.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7-210.
  [4]夏义堃.试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探索,2000(5):78-80.
  [5]黄济.雪泥鸿爪:黄济教育文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7.
  [7]陈艳,林清华.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7-10.
  [8][9][10]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245、245.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山东省平邑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龚道娣)
其他文献
富勒烯是由sp2碳原子组成的球形笼状分子,极难溶于水。获得水溶性富勒烯最普遍的方法是羟基化反应,所获得的富勒烯衍生物也叫做富勒醇。现有研究表明,富勒醇具有许多优良的生
一位学者曾经这样总结:“在过去10年里,因为商业和军事目的而引发的关于所谓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或‘信息社会’的争论,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斗争的主要领域。”
在信息化进程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组分。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现实生活社会的各个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国际国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码转换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成为了
本工作主要采用差热分析法(DTA)、X-射线衍射法(XRD)等实验手段,结合相图理论论证,分别研究测定了Li2MoO4-Na2MoO4、NaF-Na2MoO4和CsCl-BaCl2三个二元系熔盐相图,纠正了不同作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这样的消极情感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进行认真的分析,重点研究学生作文消极情感的成因,并对教学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充分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从而为作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借助形象指导授人以渔,缓解学
质疑问学是“学讲方式”的必要环节,要鼓励学生的自主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质疑空间,让学生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思考、多探究,能提出质疑。学讲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多了发言、质疑的权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贵有疑,带着疑问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专注,更加有效的深度挖掘文本;学生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芳香类染料分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因许多染料分子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致畸性等毒性,对环境中这类芳香类染料分子的检测变得至关重要。拉曼光谱因能提供目标分子的指纹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物的分析检测。借助于金银等纳米结构材料实现拉曼散射信号的增强,还能够实现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本论文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为检测手段,以孔雀石绿等几种芳香类染料分子作为检测对象,从金银等SERS增强基底的结构、成分
论文介绍了日本大学图书馆所要面对的各种评估,以及评估概要及相关事项。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various assessments that Japa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 face, as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