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各自孤独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里史湘云有一种“择席之病”,不在自家的床上就睡不着。因为这点,我很喜欢史湘云。
  有时候,你搞不清楚一个人是不是伪装。一个人想要伪装成什么样子,伪装久了,就弄假成真,真变成了她想要成为的样子。如果你不明就里,不晓得她这种气质是从何而来,对她的理解就会浮光掠影,流于表面。
  那个大嚼鹿肉的史湘云,把自己的仆童取名“韦大英”,寓意“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看不惯林黛玉小性子的史湘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让我觉得可爱。我曾把她理解为天生有男子气概的姑娘,以为她的所有开朗和豁达只不过是天性使然,禀赋如此。直到许多年之后,我在异地的一座旅馆里夜不能寐的时候,重新想到湘云的择席之病,才恍然发觉史湘云并不是我多年来想象的样子。
  要理解一个人,不可单看她在和所有人相处时表现如何,还当看她在独处的时候如何。她面对世界时的千种万种,也许都是在层层包裹的心之外的一张张面具。而那颗敏感脆弱的心,一直没有袒露。
  在客居的寂夜里,当一切纷扰都被漫长无垠的夜过滤掉,再也不需要面对人事纷纭的时候,史湘云失眠了——这不是一个磊落豪爽的大丈夫应有的一面。那种人应该像刘伶一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天地间没有一处不是窟宅,四海随处都可以为家。为什么会在绣榻锦衾中,听无尽的更漏呢?
  这是一个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孩子,是从小就尝过人世间苦楚滋味的孩子。她本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姑娘——没有哪一个能写出好诗的人不具备一颗感春伤秋的心。她的身世遭际将她向嗟悼生平的路上猛推了一把。她本會变成林黛玉那样敏感伤情的人,但她拒绝了。
  她要对上天施予其身世命运的安排做出顽抗,她要让自己呈现出豪爽洞达的样子。所以她才成了众人眼中的她,那个身着男装英姿倜傥口无遮拦的史湘云。可她内心最深处的敏感和孤独并没有被彻底祛除。于是,在寄人篱下的床榻上,中宵的无眠出卖了她。她到底还是个敏感脆弱的小姑娘。
  史湘云一开始最看不惯林黛玉的小性子,因为她拒绝成为林黛玉那种人。那在她看来是一种软弱、一种妥协。但后来,她终于和林黛玉成了很好的姐妹,也开始理解,林黛玉的伤春悲秋也未尝不是一种抗争,只是那种抗争来得比她还要隐晦一些。
  在贾家马上就要没落的那个中秋节的夜晚,众人都散去了,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史湘云极赞“凹晶”、“凸碧”两个词拟得好,不落窠臼。林黛玉说:“实话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红楼梦》里处处布有伏笔,我始终以为,林黛玉的舅舅,也就是贾政,才是整部《红楼梦》里文采最好的人。但这是题外话,不展开聊了。
  总之,到这时,史湘云才慢慢读懂林黛玉的孤独。史湘云联曰:寒塘渡鹤影。林黛玉联曰:冷月葬花魂。你看,在一起的两个人,未尝不是各有各的孤独。唯有孤独的心,才可以相互慰藉。但无论如何慰藉,也遣不散各自的孤独。无论有多少孤独的灵魂聚在一起,孤独也不会消散。无论是否有酒,有佳肴,有四海的高朋,有满座的笑语。
  《红楼梦》里面最热闹的一幕,是贾宝玉诞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愈热闹的欢聚,愈衬托出无限的悲凉。湘云掣出一支签“只恐夜深花睡去”,临到宝黛二人喝酒,宝玉瞅人不见,悄悄递与芳官,而林黛玉则趁人不备把酒倒在漱盂里了。可见林黛玉是终究不能与热闹为伍的。任是多么热闹的场面,也无法把黛玉融化。
  林黛玉永远不喜欢热闹的场面。贾宝玉是总想挽留住夜夜笙歌,借众人的欢声来驱走孤独。可林黛玉比他明了得更彻底,林黛玉知道有聚终有散时,在宝玉还恋恋不舍的时候,林黛玉说:我可撑不住了,回去还要吃药呢。
  也许医治孤独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疾病。病痛的长年陪伴,或许是林黛玉并不会在一个人时感到分外孤独的原因。林黛玉驱遣孤独的方法远比史湘云来得更隐晦。湘云寄情于人,寄情于事;黛玉则直接寄情于物,寄情于泪,所以有葬花,有题帕。
  李太白诗曰: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永结无情游”五个字,也许是黛玉和湘云孤独灵魂的最好写照。
  摘自《沉住气,吃硬饭》
  (中国友谊出版社)
其他文献
1  我走出北京南站的时候,正值正月十五。第一步迈出车站,便与寒冷的风和暖色的灯打了个照面。我总有些不解,为何学校要在此时开学。春节未竟,脚步已至,心思总还在别处。  月是故乡明。北京的月色氤氲暗淡,幢幢灯影取而代之。栉比高楼,川流车辆,我想,九百年前辛弃疾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吟的定是如我眼前这般的景象。“宝马雕车香满路”写的乃是上元之日,想到此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早已跟了出来。
期刊
记得我到了青春期,经常为给我买什么衣服和我媽吵起来。我妈看上的衣服我看不上,我能看上的几乎没有,儿童时代,还会承欢膝下,打扮得粉嫩可爱,可进入了某个阶段,即便跟着家长出门,再也不会像个小宠物样,乖乖地做成年人的装饰品了。青春期最先的叛逆就是针对商场的,觉得那里根本没有我能穿的衣服,虽然整整一层楼的淑女装、少女装,可看上去咋那么的“装”,那不是少女装,是在“装少女”。  结果,要么是在商场里不欢而散
期刊
对于王稚飞导演的知遇之恩,李思思非常感激,如今已经踏上更大更高平台的她仍然与王导联系密切。偶遇瓶颈,面对挑战,她仍会习惯性地拨通王导的电话,征求她的意见,聆听她的指点。李思思说:“知遇之恩,没齿难忘,终生为报。”  初中升入高中的那个暑假,参与的比赛刚刚落幕,转天我便接到一通电话:“思思你好!我是昨天比赛颁奖晚会的总导演王稚飞,你可以叫我王导。昨天的比赛我观看了全程,虽然你是亚军,但我很欣赏你的谈
期刊
去车站接朋友,看到一辆汽车倒车时,一不小心,压住了一个放在地上的旅行包。一个玻璃瓶碎了,里面装的酱全都洒了,散落在地上的还有馒头、大红枣之类。  旅行包的主人,是个中年男人,他冲司机咆哮如雷:“怎么搞的?”“那点东西,犯得著生这么大的气?”朋友感觉可笑,我却完全理解这个男人的愤怒。  那土里土气的大馒头、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豆瓣酱、新鲜的大枣,一看就知道来自乡下,也应该是来自母亲吧。  单说豆瓣酱,从
期刊
著名作家沈嘉柯近日出版散文集新作《你的孤独,比这世界更动人》,关于书中内容,封面上那句话的观点表达极为贴切:“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在物质丰盈、科技如洪流席卷世界的时代,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并不容易。人们在为生活奔波之余,仅仅追求一种能把握的浅薄的“小确幸”,对精神更深层次的超越、向往几乎消退为渺远的虚幻灵光、稀薄不可及的天边云彩。  但有一部分作家不曾耽溺于物质的深海,他们仍想在文本上努
期刊
我是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我要讲一个由很多个你不认识的人组成的故事。  我叫倪安好,一九九三年出生在北方一个有海的城市。独生女,妈妈是教师,爸爸做生意。  十八岁那年考入了广州的一所一本大学,二十二岁本科毕业,准备搬离住了四年的六人宿舍,去北京。  我拔过八颗牙,额头上有一道五岁时从楼梯滚落摔伤留下的疤。我害怕一切昆虫,包括苍蝇、蚂蚁。我曾经半个月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我想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先去南极,再
期刊
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悲与乐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想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萧十一郎说,他从小就失去了爹娘,与狼生活在一起,狼是最忠贞的动物,就好像他一样,从小,他就学会了在苦中作乐。  他清楚地知道世界的现实,他想要逃避,想要过宁静的生活,可是现实却逼迫着他向前,不允许他停止脚步。  我知道萧十一郎本就是古龙想象中的一个人物,可是这也是他自己形象的一种典范,年轻的时候受尽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苦,后来
期刊
经常做比较的人,很容易成为极端自卑的人或极端自负的人。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在全世界,即使是全宇宙,也找不到一个。奥地利研究宗教的哲學家马丁·布伯说:“这个世界上新诞生的婴儿,是此前谁也没见到过的新事物,是带着独一无二性诞生的。在其出生前,没有与其相同的人;在其死后,也不会有同样的人出现在这个世上。如果出现了,那个人就没有出生的必要。那个人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人,他有知道这一点的权利。”  不管自己
期刊
1994年,华北平原的柳木匠进城打工,空闲时在二手家具市场花四十五块钱买了个破旧的五斗柜,看中它板材好,打算刨掉一层油皮,改成新式样转手卖掉。动工的时候,一个抽屉突然卡得死死的,柳木匠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它拽开。抽屉里掉出一个橘黄色塑料皮的笔记本,封面是当红的香港周姓女歌手肖像,上面只写着几行字:  5月11日 星期三 大雨  今天从早上就开始下雨,下了一天还没停。收工回来路过一个铁道桥洞,水没过了小
期刊
我对弹钢琴非常有诚意,但是学了几年,依然成绩不好。  我对芭蕾舞十分有诚意,但是跳了十年,依然比不上很多人。  诚意只不过代表了我真正喜欢做我在做的那种事情,而不代表我有天分、有技巧或者有成績。天分比我高的人,指头一按下琴键,发出来的音色已经比我带着十分诚意的指头好。  太多人把“诚意”这两个字扩展得过大,大得代表了成绩。其实,真正爱好艺术的人,在创作的时候,很难会有“假意”。同是有诚意的人,天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