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芬治沙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c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边子村出了个全国劳模
  
  沙边子村漫漫沙漠,沙边子村寸草不长,沙边子人世代受苦!
  当地有首民谣这样唱:四季刮黄风,抬脚不见踪;风来沙遮目,房埋沙里头。这歌谣沙边子人不知道唱了多少年,忧伤的声音在茫茫沙漠里久久地呜咽,回旋,总也散不去。
  不过,自从沙边子村来了个名叫李玉芬的女人,这情景就有点变了!女人是从邻近的高记场村来的。全村人都在注视着这个女人。女人还拖了四个娃,三女一男,起初还有个男人陪着她的。男的是她的丈夫,叫马汉章。男人帮她和孩子把间屋子盖起来后就走了。他回他们在高记场的家了,那边还留着几亩旱田等着他去拾掇。
  到沙边子来是女人自己的主意。她本来是在高记场当妇女队长的,盐池县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她的。女人特别能干。嫁到高记场时她才18岁。这里比她家里穷多了,全村几百号人就守着不多的几十亩薄田,一个工分才可怜的5毛钱。是她对着全村的男人不客气地臊他们说:你们还算是男人吗?是男人就到外边想办法挣钱去,养你们的娃养你们的婆娘!队长问她,那家里的田怎么办?李玉芬豪气冲天地一拍胸脯说,交给我!男人们真的出去跑运输做建筑了。李玉芬就带着全村的老人妇女种田、放牲口,年终结算,一个工分竟挣到了一元五毛!
  82年,个人承包责任的包产到户在宁夏也开始实行了,村里取消了生产队组织,按劳动力分田到户。这时在公社里当干部的孩子大伯捎来一个消息:沙边子村有块地占着内蒙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这块荒地谁开谁得益,县里有政策了。李玉芬一听来劲了,她看着几个孩子想:娃娃都到了读书的年纪,可家里饭也吃不饱,不想办法挣点钱怎么成?当即就对大伯说,我去可行?大伯说,咋不行!不过开垦沙漠荒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他能愿意吗?他用手指弟弟汉章。汉章却是一脸的不愿意,瓮声瓮气地咕哝了一句“你去我不去!”说完就闷头抽烟再不言语。
  我去就我去,李玉芬的倔劲上来了!真的看老婆决心去了,马汉章倒也没有看着不管。不过他跟妻子说好,这边的地还得种,要是那边地种不好一家六口吃什么?李玉芬寻思他说得也对,就同意了。
  这女人真太了不得了!沙边子人眼看着一片沙地在她的手里渐渐变了样,都惊奇起来。从来也没看到有人这样干的。女人用块推板让骡子拉,自己则在后面扶着,就这样硬是将一个个沙丘推平了,然后挥舞着一把铁锹,在沙地里挖下去一米深,再将下面的土翻上来。她起早摸黑地干,15亩黑亮亮的土地就出现在沙漠里了。过了一年,黑亮亮的土地上又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长得好茂盛。她种田也怪,同时套了小麦、小米、玉米和胡萝卜四种植物。
  每年地里收获,村里人都会跑来看热闹,看着一大堆一大堆的粮食,一个个都佩服得“啧啧”咋舌。
  几年后,这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也被一个姓马的教授发现了。马教授是宁夏农科院专门研究治理沙漠的专家。那一阵,他带着一个博士研究生正在这一带考察调研。在茫茫的沙漠里走着,眼帘里突然映入一大片惬意的绿色,他好惊奇。走近了仔细看,喔,百亩余的荒地里种满了沙莴、花柳,还有梨树苹果树,树围的中间是整整齐齐的一方方庄稼地,地里的庄稼正在起劲地长呢!马教授去看小米,小米的穗子竟有一尺长!马教授对这一带的庄稼生长情况太了解了,小米的穗子一般就一手指长。他兴奋地对正在地里忙乎的李玉芬喊叫:你家掌柜的呢?他想当然地以为,那一定是男人们才能做到的事情。李玉芬问找他啥事呢?马教授依然兴奋地说,我想问问他是怎么把地种成这样的?还有这一片树。真是太好了!李玉芬没回答。马教授再问,她才不好意思地说,你问我吧,是我拾掇的哎。马教授不相信地问,这地是你种的?李玉芬自豪起来,大声说:当然!不过她又加了一句,我家掌柜的也帮着干的。
  马教授不想走了,索性往地上一坐,他要详细问问这女人究竟是怎么把这沙给治住的。李玉芬看来人模样不凡,一副知识分子的派头,又如此的抬举自己,好得意哟,便一五一十地说开了。
  马教授听得入神,禁不住跳起身来,兴奋地说,我看你这是活生生的“愚公移山”!
  马教授像发掘到了一样宝贝似的高兴,回去后马上写了一篇报道寄给《人民日报》,他觉得中国沙漠化的问题日趋严重,而像李玉芬这样自觉治沙的精神真是太可贵了!太值得宣传了。《人民日报》很快就刊发了马教授的稿子。《人民日报》的影响好大哟!农业部的一位处长看到了这篇报道,里面的一段话让他顿时振奋起来: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28公斤,其中一亩采用“一膜两用”的技术,亩产高达1092公斤,创干旱山区“吨粮田”记录……这太有意义了!处长马上就给作者打电话核实。马教授说,是真的,你真该去看看呀!这位处长真的就去了,从北京到银川到盐池,一路寻过去,直到李玉芬的地边。果然是真的,处长细细地看不停地赞叹,对身边陪同的县委吴书记说,她没花国家一分钱,把这沙地治理得这么好,真了不起!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劳模,国务院就要表彰全国劳模了,我看她行,你们就快报材料吧!吴书记一听在理,回去就安排人整理材料,然后一路往上报,一直报到国务院。国务院批准了,消息传到了在地里忙乎的李玉芬耳朵里。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直半信半疑地问:真的评我当全国劳模,让我上北京开会?直到吴书记亲自跟她说了她才相信。
  1989年10月1日,李玉芬穿戴一新,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模的表彰大会。富丽堂皇的大会堂,真像是一座皇宫啊!她听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讲话了,他的语言是多么温和亲切啊!他说,全国劳模是时代的先锋,是全国人民的表率,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她诚惶诚恐了,不停地想: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凭着种了几亩地,就配走进这样高贵的地方,就配受到国家领导人如此高的称赞吗?在北京的几天里,李玉芬老是在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呀!她幸福得晕晕乎乎的了。
  从北京回到宁夏后,县里组织了一次劳模报告会,邀请她上台讲话。李玉芬还沉浸在既幸福又不安的情绪里,她盯着台下的人们看了好大一会,终于从心里蹦出第一句话来:说老实话,我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崇高的荣誉啊!这念头好强烈好强烈。
  这一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没过多久,她又受到了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的表彰,心里过意不去的不安感就更强烈了。
  她把奖章、证书都小心地藏好,赶紧又回到了她的地里,她觉得自己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劲,她只想把地种得更好,好让自己对得起“全国劳模”和“三八红旗手”这两个崇高的荣誉。
  
   她被狼皮子梁迷住了
  
  1992年春天的时候,李玉芬被银南专区的王主任请去开会。李玉芬当上全国劳模后,名声更大了,整个自治区都知道了她有治沙的本事,哪里召开治沙的会都会来请她去做做参谋。银南专区开的正是治沙的会,会议研究灵武县狼皮子梁世行贷款项目的事。狼皮子梁也是一大片沙地,四年前,专区用世行的贷款在那里搞了一个治理沙漠的项目,王主任是那个项目的负责人。王主任一见到李玉芬就说,狼皮子梁那里搞不下去了,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树种了死死了又种,也不知道种了多少,但现在仍然是稀稀拉拉的一点挡沙的作用都起不到。我为那个地方愁得头发都白了。王主任还认真地说,那么难弄的地方,我看除了你李玉芬,谁也别想治好它。
  狼皮子梁那个项目搞得最起劲的时候有一百多号人,现在靠一个人来搞怎么能行?所以,王主任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
  听王主任这么一说,李玉芬的心蓦地动了一下。她突然很想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她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就是想去,急切地想去。王主任说想去就去看看吧,你去看了兴许还能帮我出个好主意呢。于是,叫辆车带上李玉芬直奔灵武的狼皮子梁而去。
  狼皮子梁在灵武县城南面50公里的地方,那里有道叫面子山的山梁,山下有一大片沙漠。刚出灵武县城的时候,所见之处还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绿野,粮食果树都生长茂盛。往南开出40公里,当跃上一道高坡时,眼前顿时出现了一片荒漠,近处还能看到一些树木和已经被沙填满的沟渠,开发治理的痕迹依稀可见。再往前走,就只是茫茫沙地了。
  路上,一直沉吟着的王主任缓缓吟出一句诗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然后告诉李玉芬这是一位唐朝诗人写的。王主任遗憾起来了,沉重地说,这地方在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啊!他突然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灵武地貌变迁的历史来——
  据史书记载,早在3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灵武繁衍生息了。
  秦始皇扫六合归一统,即派大将蒙恬、太子扶苏率大军在此戍边屯垦,肇塞北农垦文化之先河。《后汉书·西羌传》里说灵武是“谷稼殷积,军粮饶足”。从唐代至清朝,以灵武中部为中心的河东灌区,水利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农业空前发展,逐渐成为“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的塞上天府。狼皮子梁正处于这个位置。
  又据史料记载,灵武在1500年前只在东部靠内蒙和宁夏盐池的地方有零星沙地。明代以后,驻军建堡、屯田垦殖频繁,使土地急剧沙化。1601年成书的《万历宁夏志》,已经有“灵武东部茫茫沙漠已经连片形成”的记载!
  近代,人为的滥垦、滥牧、滥采更甚,草原退化以致演化成沙地的情况愈演愈烈,灵武的西部也出现了沙地,自西至东的沙地已经连成了一片,灵武如今已经变成宁夏银南地区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
  说着话时,车子已经把王主任和李玉芬载到了狼皮子梁村。
  王主任指着一块块地和李玉芬细细介绍:南二支、南三支经过四年治理,有了一些变化,但还远远不够。他又指毗邻南二支、南三支的一片沙地说,那是南四支,本来计划是接着治理这块地的。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停顿了一会,他又忧虑地说,如果不把南四支及时治理好,已经治理过的地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彻底回到原来的样子,四年来投进去的人力、财力就都白费了!
  李玉芬问,那咋不治呢?
  王主任茫然地说,人都走光了,贷款也用光了!你说怎么治?
  李玉芬却显得很有把握地说,人有,假如再有贷款的话,我看没什么不能治的。
  王主任不解地问,哪来人呀?
  李玉芬笑了,很轻松地说:我呀。
  王主任充满希望地看了她好一会,不敢相信地说:你不会是开玩笑吧?
  李玉芬认真了,说:一路上过来我就在想,这么大一片地,要是全把它们治理好了,那该多好呀!说老实话,这几年,我真愁着在沙边子村干不出更大的事情呢!我是真的想到这里来干,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明天就搬过来!
  王主任不得不信了,他钦佩地看着她说,我相信你;我是担心现在这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李玉芬坚决地说,只要能争取到贷款,这个地方我来定了!
  王主任说,咱宁夏的经济情况你也不是不知道,实话跟你说吧,贷款还真不容易贷到,当然可以争取。
  李玉芬说,有你王主任后面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她问,南四支这块地有多大?
  王主任说,500亩。
  李玉芬说,那你就全给我吧,我来治!
  王主任还是有点不放心地说,给你完全可以,但你可要考虑清楚啊,承包协议签下来就不能反悔了。
  李玉芬陡然激动起来,大声说,我向你保证绝不反悔,如果反悔,你就把我的全国劳模奖章和证书收回去;我要是治不好这片沙地,我还有什么脸来当这个劳模?
  王主任受她情绪的感染,也激动起来了,说:那好,咱们一言为定!他当即表示,以前治沙人住过的几间房子可以给李玉芬无偿使用。
  李玉芬笑了,她转身面对茫茫沙漠,暗暗在心里发誓说:我一定要来干的!不但要干还一定要干好,过几年,我一定要让这里全长上树,苹果、生梨、枣子,什么果树都要有,我还要种很多像苜蓿、甘草这些经济价值很高的草,我要让这片沙地全都绿起来,我就是要对得起全国劳模这个荣誉!
  做丈夫的却不愿意。这婆娘这回做得更过分了,说要把房子、牲口全都给卖了,拾掇得这么好的地也准备转让,铁了心要到那里去干。李玉芬回家跟他说这事的时候,他正在喝酒,借着酒劲,他发脾气了,说这次我无论如何不会依你了!李玉芬早就做好准备的,悠悠地说,你不愿意去咱俩就分开吧。说完再不理他,只顾着收拾起自己的东西来。待到半夜他酒醒了,见老婆已经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停当,这才知道,任何阻拦都没用了,做丈夫的其实是舍不得老婆一个人去苦的,他叹了一口气说,得,就随了你吧!
  卖了家里的房子和牲口,加上转让地的钱,总共得到了10万元。李玉芬点着钱对丈夫说,一开始的花费肯定会很大;再说种树种草又不比种粮食,往往要等好几年才能有收益的,所以,这钱正好拿来用,对付一段时间后,我就到银行去贷款。丈夫看着这么多钱要拿去治沙,一阵阵地觉得心疼,忍不住发牢骚说,评什么劳模呀?评上了劳模就该拆了家去做奉献吗?说完就闷着头抽烟,再不理老婆了。
  
  背上了200多万元债务
  
  不高兴归不高兴,做丈夫的还是随李玉芬来到了狼皮子梁。此时,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已经出嫁,夫妻俩带去了底下的一个儿子和一个最小的女儿。一家人住进了被弃之不用的破房子里。夜晚,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沙漠里,重新亮起了一豆灯火,虽孤独,却顽强地放射出希望的光芒。
  治理沙地的目的是恢复植被,再造优良的生态环境。真做起来谈何容易,尤其是面对大面积的沙地。当夫妻俩站在一望无际的沙地里时,当狂风卷起漫天的沙子劈头盖脸地扑向他们时,在威力无比的大自然面前,他们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而无助!然而人毕竟是万物之灵,他们的伟大之处正是敢于不屈不挠地与天斗与地斗,在于善于用智慧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顺从地造福于人类。李玉芬正是这样的一个杰出代表。
  沙地太大人太少,每干一样活,都要连续做上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要干的活又是那么的多,平沙运土,开沟修渠,种树种草,挖井灌溉……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夫妻俩几乎每天一早天不亮就出门了,随身带两个馒头、一瓶水,这就是中午饭了。一直干到天黑才歇工回家。10多年来,狼皮子梁已经栽上了40多万棵树,种了1200亩的草,这些树这些草都是他们起早摸黑,一棵棵地栽到沙地里的;在如今2万多亩的沙地上,纵纵横横地修了7000多米长的沟渠,这也是他们一锹锹地用手挖出来的……
  李玉芬不怕干活,却愁没钱。治沙是项需要持续投入的工程,买树苗买草种需要花钱,打机井需要花钱,引水灌溉需要花钱;治理沙地都是季节性很强的活,当自己忙不过来时,只得花钱雇人来帮着一起干,这也需要花钱;沙地气候恶劣,时常狂风大作,破坏力很大,刚栽好的树,刚打好的土埂经常会毁于一旦,前功尽弃,再请人来打,又得花钱。只要刮大风,沟渠里就会灌满沙子,这样灌溉就无法进行,这时候就需要请工人来清沙,清一次沙就得付4000元的劳务费,有时刚清理完,大风又来了,沟渠又塞满沙子!
  在一开始治理沙地的时候,李玉芬采用的是在沙边子时的方法,自己扶着铁板,让骡子在前面拉。但这里的沙丘比沙边子的沙丘高,面积也大,拼命干了几天,只平了10来亩地,这500亩地到哪一天才能平完呀?要是过了种树种草的季节又要等一年!李玉芬急了,忙想办法雇了一辆拖拉机来。人家开口就讲价钱,一亩地240元,500亩就是12万,一分不能少!李玉芬咬咬牙说,干吧!回家把家里留着吃饭的钱先拿出5万来!跑去跟人家好说歹说,剩下的钱干完活再付。其实钱在哪里,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在沙地栽种植被,灌溉必不可少。除了利用黄河干渠二级扬水站的水,配备机井灌溉设施也是必需的。打一眼井最低花费也得18万,这么大的面积至少要打2眼井。工程队请来了,李玉芬说,我现在资金有点紧,你们先干着,工钱等干完了再付。人家是部队的,好讲话,说干完付就干完付吧。然而干完了,李玉芬的钱却没有筹到,只好向工程队打了张欠条。好话讲了半天,人家才勉强同意赊账。
  ……
  没有钱,就意味着治沙要停下来。这可是李玉芬万万不愿意的事情,于是四处奔走借钱就成了李玉芬经常要做的事情。当地的市政府和林业局对李玉芬还是非常支持的,曾经从并不充足的财政里先后给了她36万的资金支持。然而这些钱在治理2万多亩沙地的巨大资金需求面前,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妹妹玉霞是做企业的,在县里承包了一家地毯厂、一家酒店,有些钱的,李玉芬找去了,开口要借30万。妹妹问做什么用?李玉芬说,付人家的工程款,还有民工的工资。妹妹说,要是你自己用,不要讲30万,300万我也肯给姐姐的,但你要把我的血汗钱砸到沙里面去,我可不干!做妹妹的一直不赞成姐姐做这件事。她觉得付出太多,得不偿失!
  李玉芬说你不借就算了。说完扭头就走。玉霞追到门口问,你还去治沙吗?李玉芬坚决地说,是的!玉霞叹了一口气,说:我给你拿钱,谁让你是我的姐姐呢?
  李玉芬接过钱说,我以后会还你。事实上是,直到现在她也没还上妹妹的钱。欠的债何止这些?
  李玉芬知道,要想获得大笔的资金,只有向银行贷款。她去找当地的银行贷款,但银行就是不肯放贷。人家银行也是有道理的:你的项目收效一点也不明显,风险太大,凭什么要把钱投进去呢?她想起王主任说过的话,去找他。王主任也替她说话了,但仍然没用。
  她想不通:如此造福于民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银行的支持?既然王主任讲话也没用,那就再找比他大的官。谁的官最大呢?那就是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了!对,要找就找最大的!李玉芬找出了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的奖章,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找到国务院信访办,一个代号“301”的处长接待了她。“301”仔细听了李玉芬的要求,又仔细看了她带去的奖章,然后告诉她:你放心回去,我会跟宁夏打电话的。
  看他和善的样子,不像是在哄人。李玉芬就放心回去了。再过些时候去找银行,银行真的同意贷款了。前后几次,李玉芬一共向当地两家银行贷到了150万。
  贷款用完的时候,急需用钱,她就通过朋友去问有钱的人借,陆陆续续借了80万。
  有借就有还。本来李玉芬指望国家能够有偿回收她种的树木;2003年,国家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按规定,李玉芬开垦的一部分种粮食的地也应在“退耕还林”之列,这些地如果按政策退了,国家会给予经济补偿。这样,家里买口粮的钱有了,也可以有钱还债了。然而所有这些愿望始终没能实现,有的是因为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有的是因为没有被有关部门认可。总之,李玉芬光有投入而没有一点点的产出,投资没有回报,她拿什么去还债呢?可是,债主们可不管这些。讨债的不断找上门来。最难躲的是私人的债。私人要债比银行盯得更紧。
  有一个做树生意的老板来了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他是来讨要1.8万元树苗钱的。一年前李玉芬造1000亩防护林时欠了他这笔钱 。树老板哭丧着脸说,现在我生意做亏掉了,家里现在穷得连锅也揭不开了!
  李玉芬是个善良的人,她更能体会家里没钱是个什么滋味,想象他家里揭不开锅的情景,她心里就难受。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这笔钱来给他,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她想到了自家的苹果园。无论如何,这30亩苹果地1.8万元还是值的。就把苹果园抵给他吧!树老板到地里一看,立即就同意了。
  树老板走后,李玉芬难过了好几天,只有她知道自己在这苹果园里倾注了多少心血!
  为了还债,李玉芬甚至把灵武城里的一套房子也卖了。房子是大女儿小文孝敬给母亲的。三年前,李玉芬通过市检察院的小王,向一个私人老板借了5000元,付清工人的工资,借的时候,这老板提出把李玉芬的房子抵押给他,讲好如果到时候不还钱,就把房子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他。还钱的日期到了,李玉芬却怎么也拿不出钱来还,只好践诺把房子贱价卖给了他。
  ……
  李玉芬在长达13年的治沙中,这样的借债还债,一直没有间断过。在1996年的时候,李玉芬已经向银行和私人借了将近一百万。借债的事做丈夫的多少知道一点,但他却不清楚妻子究竟在外面借了多少钱。李玉芬不敢说,她知道丈夫的脾性,心眼小得很,容不下一点事,要是让他知道借了一百万,他会愁死的。好在他老实憨厚,只知道干活,对家里的事从不过多细问。
  有一天,马汉章遇到一个盐池县里的朋友。朋友说我正想找你呢。问有什么事。朋友说,是银行的一位熟人要我带信给你,说你家老婆贷的40万元早已到还款的日期,他让我告诉你赶快想办法把钱还了。马汉章听了吓一跳,赶紧跑回家问老婆是真的吗?李玉芬只好承认是真的,但还是没有把在另外一家银行贷的30 万告诉他。马汉章再不说话,只是闷着头抽烟,不时还长叹短吁。李玉芬知道这下吓着他了,便一再跟他解释以后或许会有办法还的。但任凭她怎么说都不能让他舒展眉头。
  让李玉芬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笔债务竟然会把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击垮了!而且酿出了一桩悲剧。
  
  丈夫绝望地举起了农药瓶
  
  在灵武地区,经营荒地治理的远不止李玉芬一家。但治沙投入大,周期长,收益极小,最终落到负债累累地步的人也不在少数。1997年6月的一天,邻近的一个治沙人找到李玉芬。先是问,你栽的树怎么大部分都活了?可是,我为什么老是栽不活它们呢?
  李玉芬有点得意地说,我教你一个方法,先在两个沙丘之间的沙窝里栽灌木;这里的沙丘是会走的,就像水的波浪一样,一波波地向前流动,你在两个沙丘之间种满灌木,再刮风,虽然沙丘上面的沙子还是会动,但它只能流到沙窝里,却波动不起来了,这样,渐渐两个沙丘就扯平了,然后,再在上面栽上花棒之类的树,这样就能把沙固住了。如果是在沙丘顶上栽树,沙丘照样要移动,一刮风,沙丘一流动,树苗就容易死。来人恍然大悟。连说“太妙了!”随后来人说出了真正的来意:我们欠了很多的债,沙地还没治好,实在是不想再干了,看来你治沙确实是有一套,我们的地就转让给你承包得了,你看呢?
  来人说的这块地有1125亩,属崇兴镇中北村,就靠在李玉芬地的边上。这时,李玉芬承包的500亩荒地已经覆盖一片浓郁的绿色,她正在整天想怎样再把绿地扩大,治沙的接连成功,使她信心百倍,总觉得自己还能把治沙的事业做得更大;并且家里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小女儿结婚了,女婿愿意跟岳父岳母一起住在狼皮子梁;二女儿沂玫跟丈夫过不下去,离婚了,带着两个儿子投奔父母亲来了。身边多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孩子,李玉芬的信心更加充足。李玉芬随来人走到了他的地里,随手拣根干树枝,果断地在空中划了一下,胸有成竹地说:我能治!
  回家后却遭到丈夫的激烈反对,他一口接一口地喝着酒,恼怒地对妻子说,这一大笔债我们几辈子都还不了啊!你让我们今后都怎么过?你怎么还要承包这么多地?你能干得了吗? 李玉芬依然是劝解他别这么担心,说相信国家总会对我们治理沙漠的人有说法的。但她的话被丈夫粗暴地打断了:你别做梦了,你想干你去干吧,反正我决不会再跟着你瞎折腾了!
  小女婿在旁边忍不住说了岳父一句:妈妈她容易吗?你不要再这样说她了!这句话说得他更加气愤起来,跳起来就想去揍女婿,还狠狠地教训他说:你懂个屁,看看周围治沙的人,哪个不是欠了一屁股的债?
  这以后,马汉章的情绪愈显低沉,也很少到地里干活,经常喝着酒就唉声叹气起来;不过,家里的活实在忙的时候,他也会去帮着干点,但已经没了以前的那股劲头。一天,李玉芬找了几个帮工往地里埋塑料输水管。埋管子先要挖沟。马汉章也去了,去了他也不干活,只是逛来逛去地看帮工干,像个监工似的。突然,他对着一个帮工吼叫起来:你是怎么挖的?歪成什么样子了?你以为我家的钱就这么好赚吗?帮工吓了一跳,不知所措地愣在一边。李玉芬走来悄声对丈夫说,别这样,人家也不容易。马汉章突然就爆发了:人家不容易,我们容易吗?你钱多是吗?就这样瞎折腾!他的脸变得很可怕了,歇斯底里地朝着妻子发泄起来。
  在一旁干活的小女婿实在看不下去了,冲过来指责他说,妈妈有什么错,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
  马汉章愣了一下,喃喃地说了一句:都跟我作对呀!我活不下去了,也不想活了!说完就发疯似地朝家的方向跑。
  李玉芬见了顿觉不妙,忙招呼孩子们赶快去拉住他。随后李玉芬便和孩子们一齐朝他追去。马汉章跑得飞快,他猛然间想定了一件事,他要摆脱这一切,他非这样做不可了,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好的,省得再成天成夜地烦那些烦也烦不了的事情,活着比死还难受,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的好!他决定了,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拦他了。他奔进放杂物的屋子里,拿起一瓶“3911”农药,迅速地旋开瓶盖,毫不迟疑地举起来就朝自己的嘴里灌,只几秒钟工夫就把瓶子里的农药喝了干净。一家人发疯似地追到屋里。李玉芬一把从马汉章手里夺过瓶子,一看是空的,知道大祸已经闯下,难以挽回了,心里便一阵剧烈的疼痛,失声痛哭起来。马汉章这时倒冷静下来了,只见他缓缓从衣袋里摸出几张钞票,递给妻子说,这是150元,是你上个月给我打酒的钱,我没舍得花,你拿着用吧。李玉芬只知道哭了,悲痛地说,你好糊涂啊,为什么要这样呢?
  儿女们也都看到父亲喝了农药,都伤心地哭了起来。还是小女婿冷静地喊道,赶快送医院!二女儿沂玫赶紧去开了一辆小四轮机动车来。
  沂玫把油门一踩到底,心急如焚地驾车往医院开去。车开到半路,父亲吃力地喊叫起她的名字来。沂玫忙停车问怎么了?父亲命令道:你过来。沂玫凑近父亲,只听父亲一字一顿地说,我就要解脱了,可我不放心你的妈妈,你一定要记住爸爸的话,五年内不要忙嫁人,你要陪着妈妈,帮她把沙地治好!马汉章死死地盯着女儿,眼里有无限的期盼。
  沂玫赶紧大声说,我会!我会的!!
  父亲脸上掠过了一丝欣慰,旋即便闭上了眼睛。他在艰难的生活面前,选择了逃避。在临走的一刹那,他一定对妻子充满了牵挂,充满了歉疚,他真是不该让羸弱的妻子一个人去承受生活的重担。他一定是后悔了,但一切都不能挽回了。
  沂玫失声痛哭,她哭父亲死得凄惨;她也为母亲而哭,哭母亲不幸失去了一个最亲爱的生活伴侣,失去了治沙的一个好帮手,她今后如何一个人去承受生活的巨大压力!想到这里,她不哭了,她抹干了眼泪,她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她坚强地挺起胸来,面对茫茫沙漠在心里起誓:我一定要陪伴着妈妈走下去,要让我爸放心!
  沂玫是家里唯一没有读过书的孩子。到了七岁的时候,她真想像姐姐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可爸爸妈妈说:你去上学了,家里的羊谁放呢?再说你弟弟明年也该上学了,家里至多只能再供一个孩子上学,总不能让你弟弟不念书吧,我们家就这一个男孩呀!沂玫哭了一夜,第二天却乖乖地赶着一群羊出了门,以后再也不提上学的事。沂玫是个很懂事也很能干活的孩子。
  马汉章的家里来人了,想把他带回去葬在盐池的老家。李玉芬不同意,说:他不该就这样走的,他太自私了,我不能让他走,我要把他葬在这里,让他陪着我陪着这个家,他是男人,是我的丈夫孩子的爸,他该这样。
  李玉芬把丈夫埋在了离家不远的面子山上,让他的墓对着家对着她的地。葬好了丈夫,李玉芬将一瓶酒倒在墓前,对着他说:你在这里,我也好方便来看你,送酒给你喝;我是决不会离开这里的,死了也不走,就葬在这里,你等着我吧!说完,号啕大哭。
  
  不治好沙地誓不罢休
  
  丈夫死了,小女儿一家也搬走了,家里只剩下了二女儿。很多人都以为,李玉芬遭受这样大的打击,该可以收摊了。但尔后发生的事情,几乎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在丈夫去世一年后,1999年1 月,李玉芬又和羊泉墩乡签定了1万亩沙地的承包合同,这块地就在南四支的边上,一头接面子山。2001年1月,她和灵武市政府签订了8700亩沙地的承包合同。这块地也和她原来承包的地连在一起。至此,李玉芬一共承包了20325亩沙地。其中的大部分是在丈夫自杀以后承包的!
  家里的劳力少了,李玉芬治沙越来越依靠外雇劳力,缺乏足够的资金依然经常让李玉芬犯愁。在她借银行和借私人的230万元中,大部分都花在了丈夫死后的治沙中。
  到了2004年7月,她再也借不到钱了,不但治理沙地的事情只好停顿下来,就连家里的日常生活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10多年的治沙让李玉芬落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
  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口粮的钱都没有了,没米做饭,大外甥只好饿着肚子去上学,竟然昏倒在教室里。
  家里原先种玉米、山芋的地,自从国家2002年12月颁布《退耕还林条例》后,李玉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花更多的工夫去精心打理,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种树种草上。家里粮食基本无收,吃粮都是花钱去买。
  在同心县教育局工作的大女儿闻讯赶来,哭着对母亲说,别再折腾了,你跟我回家,我来养你!但怎么说都不能说动母亲。李玉芬执拗地说,2万多亩地我还只治了一半,我怎么能离开这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 我就要继续做下去!
  大女儿说,明明是做不下去了,你还硬撑有啥意思嘛!
  李玉芬说:我明天去找《人民日报》的记者,我要求他们帮我跟国家去说说,支持我把这里的沙地治好!当年就是《人民日报》的一份报道让李玉芬当上了全国劳模。她知道《人民日报》是代表国家的,《人民日报》在她的心目中有无限崇高的位置。
  大女儿见实在说不动母亲,只好给了母亲一点生活费,再把大外甥也领走,她想这样可以减轻一点母亲的负担。
  李玉芬第二天到银川,找到了《人民日报》驻宁夏记者站。负责接待的同志对她说,你的事只有找我们的杜站长,但他出差了。李玉芬说,那我等他回来。接待的人见她很迫切,便把电话打给了杜站长。杜站长听了很重视,在电话里吩咐说,安排老人住下来,我明天就赶回来。接待的人便给了李玉芬105元,说100元住宿,5元是给你吃饭的。
  李玉芬拿了钱怎么也不舍得住旅馆,只花了一元钱在小摊子上吃了一碗面,随后便到火车站候车室去坐了一夜。她心里琢磨着这些钱可以为全家买上两袋大米。
  2004年9 月24日,杜站长回来后立即随李玉芬到了狼皮子梁。站在李玉芬的地里,眼前的情景让杜站长震撼:2万多亩沙地约一半已经披上了绿装。背靠面子山从南往北看,茫茫大地已是一片绿色的屏障。李玉芬手指前面自豪地说,那就是灵武市,再过黄河就是银川了。现在我已经基本上把沙固住了,再刮多大的风,沙子也不会往那边走了!
  李玉芬回转身,杜站长也随她转身看,目光所及却依然是一片荒凉单调的沙地。李玉芬的情绪有点低落了,但她仍然坚决地说:只要有钱,再用三五年,我一定会把这一片沙地全栽上树种上草的。起风了,杜站长看着这个瘦弱的女人在风里简直飘得起来的样子,不禁肃然起敬,心里又不可遏止地涌起了一股酸涩。
  杜站长又随李玉芬回到了她的家里。这是一排四间简陋的砖木结构的平房,窗子全用塑料纸蒙着,看不到一块玻璃。走到用作厨房的一间,揭开米缸,里面只有半袋白面,最多只够吃两顿的。李玉芬说这是好心的村民昨天拿来的。再看一个缸里,里面是半缸腌得发黑的苦苦菜。杜站长看了顿生感慨,鼻子发酸,他强忍着伤感的眼泪。
  回去以后,杜站长立即写了一篇《劳模治沙身处困境》的稿件,登在了供各级领导了解各方面情况的内参上。
  国务院一位领导在内参上看到这篇稿子后,很重视,特地在稿件上写了一个批语,请宁夏的有关领导查实处理。
  宁夏自治区副主席王正伟也在稿件上批道:……希望民政厅、林业厅、扶贫办积极扶持,帮其渡过难关,对这样一位为绿化倾家荡产的典型,应当培育她、宣传她!
  2004年12月15 日,李玉芬家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小轿车、面包车在她家门口停了一大片,附近的村民都来看热闹,村子里哪有过这样的场面?车里人陆续出来了,有西装革履官员气派的人,也有扛着摄像机像是记者的人。眼尖的突然指着一个高个子男人激动地说:这不是自治区人大的马副主任吗?众人都看,果然就是马骏廷!马副主任的身后跟着一大帮人,里面有林业、民政、农业等政府部门的领导。
  马副主任让随行的同志把白面、大米、食油、羊肉送给李玉芬,还亲手给了她2000元。马副主任紧紧握住了李玉芬的手,真诚地说:老李,你辛苦了!
  马副主任对李玉芬来说并不陌生,为治沙的事情,她曾经到银川去找过他。那天去的时候,马副主任正在吃午饭,见李玉芬来了马上推开饭碗和她谈了两个小时,事后还专门批示有关部门帮助李玉芬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可是,宁夏的经济太困难了,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李玉芬的事情就搁下了。
  随后,马副主任到李玉芬的地里去看了一下。马副主任感慨地说,这里我以前来过的,一片黄沙,寸草不长;现在真是今非昔比了!然后他叮嘱随行的同志说:李玉芬做的是造福于人民的好事,她很不容易,我们要想办法给她解决实际的困难。
  春节前夕,自治区主席马启智也来了,给李玉芬送了一万元。马主席详细询问了李玉芬面临的实际困难。李玉芬一一说了。特别说了无力还清贷款和希望国家有偿回收林木以及希望退耕还林的问题,她很希望能够靠这先把私人的债还清。马主席当即对随行的有关同志谈了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意见,请大家好好研究一下。
  再后来,自治区工会的张主席也来了。张主席带来的一件礼物让李玉芬感到格外的高兴,他将一辆簇新的拖拉机送给了李玉芬母女。
  说起自治区工会,李玉芬怀着特别的感激之情。自治区工会平时其实没少关心过她。去年还给她送过1200元慰问金。
  一时间,社会各界的关心也涌来了。兰州市现代中医药研究所的史建钢所长找到狼皮子梁来了。他以前给沂玫看过癫痫病。知道了她家的困境后,特地上门捐了5000元。李玉芬用这笔钱买了2头猪、5头羊。一年后,李玉芬家的猪圈里已经有25头小猪,都已经长得膘肥体壮,羊也繁殖了一大群,李玉芬卖掉了一些,还特地留了一头奶山羊,让它为全家提供营养。
  宁夏林业厅造林处的马处长个人捐了3600元给李玉芬,以此向她表示敬意。
  江苏省审计厅投资处党支部全体共产党员捐了3600元,还集体向李玉芬致信一封,他们满怀崇敬用诗一样的语言写道: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你将爱无私地洒向这片沙地,你是一位平凡的英雄,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治沙壮歌!
  ……
  人们的关心,犹如一场透雨浇在干涸的沙漠上,李玉芬感到好温暖好舒心。她又开始奔忙起来了。这次她是请林业局的专家帮她做一份沙漠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她在这份报告里说,要再用2年时间,使狼皮子梁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大幅度提高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面积,降低风沙危害程度,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灵武秀美山川。报告提出项目建设总投资16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人工治沙造林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共115万,其余45万由个人自筹。
  2005年8月2日,这份报告由宁夏自治区林业局正式呈报给了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公室。报告的项目建设法人一栏里,写着李玉芬的名字。这与其说是一份报告,还不如说是李玉芬一颗滚烫的心,一颗不把狼皮子梁的沙漠彻底治理好就誓不罢休的心。
  
  后记 :国庆节期间 ,笔者来到灵武,登上了开往狼皮子梁村的中巴,我想亲眼去看看这位可敬的女人,看看被她治理好的沙地。车子开到一半时,上来了一位瘦弱的女人。我旁边的位子空着,她就过来坐下了。她面色蜡黄,带着痛苦的表情,步履迟缓,还很用力地喘气,这些都会让人想到她是一个病人。她很瘦,皮肤干枯,皱起一道道很深的褶子,似乎营养很差的样子。总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然而,跟我所见到的其他农民比起来,她却少了些健壮的红润。车子终于到了狼皮子梁村。所有的乘客都下车了。我不知道到李玉芬的家该往哪走,于是就拿出手机想跟她联系一下。电话很快就接通了,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突然,我发现刚才坐我旁边的女人也拿起了手机。我电话里的声音正是从她嘴里发出来的!惊奇,上前问,果然她就是李玉芬!
  李玉芬是病了,她刚从吴忠军分区医院看病回来。这段时间,她老觉得气急、乏力,医生诊断她得了心脏病,是操劳过度和缺乏营养造成的。医生关照她必须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如果病情再发展下去就需要装心脏起搏器了。她问如果装的话要多少钱?医生说,你已经是上了年纪,就装一个普通的吧,5万左右。李玉芬一听吓一跳,再不言语。
  我知道她是1947年出生的,60岁的人应该不算太老,但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艰苦的生活过早地风蚀了她的容貌她的精力。
  她一直在念叨她的那个项目报告,她盼着这个报告快批下来。她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狼皮子梁的沙地一定可以彻底治理好的。
  李玉芬依然贫困。有限的一点捐助的钱几乎全用到了治沙上。她所指望的国家有偿回收林木和退耕还林,暂时还看不到希望。一时的社会资助并不能帮她彻底摆脱贫困的局面。事实上,近年来,李玉芬常常会陷于无望的困惑之中。
  一清早,她就带着我在她的地里走,她喘着,走几步就要席地而坐,歇一会。
  李玉芬无可阻拦地衰老了,当年的那股激情也已经很难再在她的身上喷射出来了。
  据了解,像李玉芬这样陷于困境的劳模,在宁夏还有!
  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我国沙漠面积是如此之大,有资料表明,我国沙漠化土地加上沙漠戈壁共有153.3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耕地总和!并且,我国沙漠化土地的蔓延有扩大的趋势,平均每年演变为沙漠化的土地已达2000平方公里以上!
  我国政府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非常重视,已经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治荒漠化等一系列工程,且成效显著;就宁夏而言,已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景象,森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1.4%,提高到现在的8.3%,30万公顷农田得到了保护。
  在这一改天换地的伟大工程中,也有不少有志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自筹资金,以个人承包的方式治理荒沙地,且成效卓著。李玉芬即为其中一个代表。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面对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个人承包形式的治理沙地中,仅仅靠人的奉献精神,是否就能遏止沙化趋势的增长?回答是显而易见的。作这样的提问,显然并不是为了否定李玉芬们的自身作用。笔者对李玉芬怀着深深的敬意,并且衷心希望在今后艰巨的治沙事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李玉芬!那么我们期待什么呢?期待我国的治沙政策和林业政策在保护个人治沙积极性方面,能够进一步完善,在实施上也更具有灵活性,同时在科学治沙、降低治沙成本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治沙者必要的指导,以避免治沙越治越穷形成恶性循环!
  马沂玫驾着拖拉机来寻找她的母亲了,她很不放心母亲的身体。这些年,她恪守对父亲许下的承诺,一直陪伴着母亲,也成了李玉芬治理沙地的好帮手。沂玫今年35岁,健壮而勤快。我看着她,想象出她母亲当年在沙边子村风风火火的样子。
  突然,天空红了起来,一轮圆日正在大漠尽处徐徐升起。荒原的旭日显得格外红润,一切在它的辉映下,都似乎有了无穷的生机。沂玫搀扶着母亲,一步步坚定地走着。阳光里的她们,美丽而充满朝气。
其他文献
提起陈毅这个名字,很多人立即想到曾经担任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两位与陈毅元帅同姓同名的人。这两个叫陈毅的人与陈毅元帅一样,不仅是军人,而且也都做到了将军的位置上。三个陈毅不仅名字相同,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指挥部队打过仗,还都从事过外交工作。  另两位陈毅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陈毅    他是湖
期刊
一位40年前巡逻在南京街头巷尾的公安战士,如今写成了400多万字的中国现代军史演义,被媒体誉为“军史演义大王”,他的名字叫胡兆才。在一次战友聚会中,已经晋升少将军衔的王守仁以羡慕的口吻对他说:“还是你有成就,为军史留下了痕迹。”    抢占“高地”    胡兆才萌发写军史的念头,是从1981年开始的,那时他参加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关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条目,在资料室里看到《长征—
期刊
一、宁常、镇溧两路基本情况    宁常高速公路起点接宁杭高速溧水桂庄枢纽,向东经过溧水、句容、金坛和武进,终点与沿江高速常州南相接,路线全长89.97公里,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四纵四横四联”中“联三”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溧高速公路起于润扬大桥,南接沪宁高速的丹徒枢纽,向南途经丹徒、金坛和溧阳,终点止于溧阳市的新昌枢纽与宁杭高速相连,路线全长65.95公里,是江苏省“四纵四横四联”中“联二”的重要组成
期刊
《秦淮世家》:一部应该获得  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关于古城的优秀小说,有很多,《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  关于古城金陵的优秀小说,也很多,《金陵春梦》是一部。  关于一个家族的优秀小说,也很多,《红楼梦》是一部。  《秦淮世家》是一部写古城、写古城金陵、写一个家族都非常优秀的小说,是我看到的描写古城金陵一个家族的最好的小说了。  《秦淮世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作者庞瑞垠
期刊
一    讲故事是小说的基本功能。“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佛斯特:《小说面面观》,20、21页,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虽然这种判断带有某种片面性,但作为小说的一种基本特征,“故事性”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正如钱谷融先生所言:“爱听奇闻逸事,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一个生动的故事远比一篇充满至理名言的圣人经典更有吸引力。小说最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
期刊
幼时,我喜欢在长江边偷偷学游泳,逮鱼捉虾,为这也没少挨揍。那时,人们最希望的是长江“翻塘”,浮出水面透气的那些形态各异、五彩斑斓、叫不出名目的鱼虾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小螃蟹们也抢滩似地涌上江堤,随便翻开一块石头,炸了窝似的四散逃去……  我虽然也耳闻目睹过淹死人,但长江,仍是儿时就心驰神往的地方。  在文革后期那个年月,大人下地干一天农活都不舍得买一块烧饼吃。而刚刚上学的我,却每每因学校组织的游泳活
期刊
秋雨绵绵之中,我又一次来到阳澄湖边的蟹市巴城。这几年来,巴城突然一下子走红了,成了上海边上一道耀眼的风景线。每到菊花正黄蟹正肥的季节,节假日里,不知有多少上海车辆赶往那里,吃蟹、买蟹、逛蟹市,已成了上海人休闲度假的新乐趣。  上月我应几位好友相邀,来过巴城一次,回去后感觉到在这里吃蟹不如看蟹,看蟹不如买蟹,买蟹不如问蟹,不过那次实在是行色匆忙,未能尽兴。所以这次又有了机缘,尽管百事缠身,还是摆脱一
期刊
刚刚收到花城出版社的张懿编辑寄来一大摞书,其中有一本便是邵燕祥先生刚刚出版的《教科书外看历史》。此前看过邵燕祥先生也是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由朱正先生领衔主编的《思想者文库》中的《非神化》。邵先生减退了诗人的天真浪漫,增添的是对过往历史的难以忘怀,对过往岁月的不留退路的彻底批判。还是一贯的犀利风格,不改的锋芒,对中国社会封建遗毒的批判,对胡风案的审视,对反右扩大化的反省,对柯庆施为什么说“中国知识分子
期刊
去年秋天和今年夏天,半年多时间内,有幸两次去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尽管两次全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转了几圈,然而,鄂尔多斯的飞快发展,辉煌成就,已足以令我们惊叹、震撼!  第一次去,住鄂尔多斯假日大酒店,参加《中国作家》杂志与鄂尔多斯市的文学合作项目签字仪式,还参观了康巴什新区,虽然只呆了一天,可感触颇多。  首先,一个地级市与一个国家级文学刊物签订一个多项目的文学合作协议,设立“鄂尔多斯文学大奖”
期刊
这些年似乎有个变化,大学老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亲近,与本科生的关系疏远。八十年代不必说博士生,即便硕士生也很少,老师和本科生构成了基本的师生关系。现在我一直不习惯、也制止研究生称自己是什么“老板”。“老板”这个词在今日大学的流行,正是大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那时,我以“辅导员”的身份带本科生,这一经历成为我深刻的青春记忆。  送走1982级学生,系里给我重新安排工作。“你把这一届学生带好,我给你磕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