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左传》、《公羊传》并称为“春秋三传”的《谷梁传》记载说:“齐桓之霸,灭谭,灭遂,降鄣,迁阳;晋文之霸,执曹伯,逐卫侯;(晋)悼公之霸,灭傅阳”,一语道破了傅阳之征在春秋争霸战中的历史地位。纵观中国五千年战争史,傅阳之征的悲壮程度和历史地位,也足以让后人铭记并载入史册。
关键词:春秋无义战;傅阳之征
傅阳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妘姓,子爵,位于今台儿庄区一带,《左传》、《峄县志》作“偪阳”,《汉书·古今人表》作“福阳”,《谷梁传》及包山楚简26作“傅阳”。
傅阳源于辅国,故地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北之故辅氏城。在近代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所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有一件被命名为“辅伯鼎”的青铜器精品,其上铭文曰:“辅伯牂父作丰孟妘媵鼎……”。此器是辅伯之女孟妘嫁往丰国时携带的陪器,表明辅国为妘姓。辅国约在两周之际迁至今台儿庄区境内,建都在黄丘之阴。疆土极狭,约当今张山子、涧头集两镇区域。
傅阳故城位于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城里村。《峄县志·古迹考》载:“偪阳城在运河南,即左氏所谓‘城小而固’者也。城周十余里,中据土门,外建大门,东门外高冢累累,则传为偪阳君墓地。”考古调查时测量,傅阳城周长3293米,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南北长,东西短,大致呈长方形。城北墙基较高,为清咸丰年间当地人为避兵乱修偪阳圩时依墙增筑。现城北轮廓依稀可见,城墙最高处尚突出地面4-5米,底宽20余米,顶宽8-10米。城址高出地表1-2米不等,南北各1门,东西各2门,有道路分别通向城门。据考古钻探,西城门为当时北方地区仅见的水门遗址,水道宽度约达15米。东城门可能还有附属军事防御设施,称为“马面”。城内有广阔的水域和发达的渔业。此外城内还有一座米山,是春秋时傅阳国宫室所在。
傅阳国世系无考,末代国君曰妘豹,辅臣有妘斑等。其时诸侯争霸,战乱纷争。楚庄王(613B.C.~560B.C.在位)占有长江中游的天险,地广人众,兵力雄厚,欲霸天下,气势逼人。晋悼公(572B.C.~558B.C.在位)联合诸侯欲与楚国抗衡,但仍觉势单力薄,不足以成事,便想通好雄踞在江淮一带的吴国,形成与楚抗衡的犄角之势。吴国为泰伯之后,与晋、鲁等中原大国同为周王朝姬姓子孙,素与楚国不和。自吴王寿梦(585B.C.~561B.C.在位)登基以来,积极结交中原邦国,扩军备战,欲图霸业。
周灵公九年(鲁襄公十年,563B.C.)四月,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薛伯、杞伯、莒子、邾子、滕子、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在今峄城区阴平故城一带),遂结为盟国,以图霸业。
傅阳国横亘在齐鲁诸国与楚国之间,因与楚国同为祝融八姓之后,故有亲楚倾向。因此在盟会上,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便以此为由,请伐傅阳,借以打通攻楚的道路。晋主将荀罃听后,不以为然。他分析道:“偪阳虽小,其城甚固,胜之不武;弗胜,必为诸侯耻矣。”荀偃、士匄再三请战,荀罃始应允。于是,晋军率鲁、曹、邾四国军队共讨傅阳。
四月初九日,四国联军进围傅阳。妘豹外能安邦,内能治国,是个有勇有谋的国君。在他的领导下,傅阳国上下一心,官兵齐力,坚守不出。
傅阳城内西南隅有一座小山,俗称米山。传说,当四国联军即将到来之时,傅阳国不但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还巧施一计,令士卒背着小米在山上遍撒。一夜之间,小山就变成了一座金灿灿的米山。然而这一计并未奏效。晋军向米山搭弓射箭,不入,乃知米山为虚,不足虑。
傅阳国一计未成,再生一计。当鲁国的辎重车来到傅阳城下时,便令守军打开悬门,佯装夺取鲁国辎重。联军见傅阳城门高悬,认为有机可乘,便蜂拥而入。岂料未等全部进入,守军便将悬着的城门放了下来,企图截断盟军,分而歼之。
盟军亡傅阳之心不死,继续鼓噪攻城。鲁将狄虒弥取来一只大车轮子,蒙上坚甲,作为盾牌。他左手执盾,右手执戟,独自前去挑战。孟献子看到后,乃赞之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四国联军从夏四月至五月,围攻傅阳城。傅阳守军坚守城池,浴血奋战,英勇抗敌,使四国联军的进攻屡屡受挫,久攻不克,军心动摇。荀偃、士匄请退兵。主将荀罃不允。
五月初四,四国联军再度组织攻城。荀偃、士匄身先士卒,城上箭石如雨,城下杀声震天。四国军队轮番进攻。傅阳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仍然将帅一心,军民团结,誓死坚守孤城。他们先用箭射,箭用光了便用石头砸。双双又相持了4天。五月初八,城中的箭和石块都用光了。荀偃、士匄一看,大喜过望,率先爬上城墙。各国将士紧随其后,蜂拥而上。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肉搏战,傅阳城终于被四国联军攻下,妘豹只得率群臣投降。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晋国虽为霸主,但与傅阳同为诸侯,岂可妄自征伐之?然而春秋之际,礼崩乐坏,诚如孔子所言:“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傅阳国灭亡后,因宋国的大夫向戌当初助晋彭城解围有功,晋悼公便想把傅阳国这块地方送给向戌,作为他的封地。向戌坚辞不受,曰:“若专赐臣,是臣兴诸侯以自封也,其罪何大焉?敢以死请。”最后,晋悼公把傅阳送给了宋公。随后,晋悼公将傅阳子妘豹贬为庶人,除选其族人之贤者留下,以主持妘姓之祭祀外,其余的君臣宫妃等全部迁到了晋国的霍城(今山西霍县)。傅阳亡国后,留居故地的国民遂以国号为姓氏,称“傅阳氏”,后简化为“傅氏”、“阳氏”。战国晚期,傅阳故地并入楚国版图,并置傅阳县于此。西晋之季,衣冠南渡,傅阳县并入吕县,傅阳城遂废。
在天下无道的时代,傅阳国独自面对着强大的四国联军,奋起抵御,绝不畏惧退缩,及至弹尽粮绝、城破国亡时才不得已而降,谱就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在惜字如金的《左传》中,以632字的大篇幅详尽介绍了傅阳之征的全过程。在共计108回的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第六十回《智武子分军肆敌 偪阳城三将斗力》更是将傅阳之征精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偪阳故城”遗址犹在,已于200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今年初步完成了《偪阳故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不久的将来,随着“偪阳故城遗址初期保护与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沉寂了1700年的傅阳古城又将重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春秋无义战;傅阳之征
傅阳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妘姓,子爵,位于今台儿庄区一带,《左传》、《峄县志》作“偪阳”,《汉书·古今人表》作“福阳”,《谷梁传》及包山楚简26作“傅阳”。
傅阳源于辅国,故地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北之故辅氏城。在近代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所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有一件被命名为“辅伯鼎”的青铜器精品,其上铭文曰:“辅伯牂父作丰孟妘媵鼎……”。此器是辅伯之女孟妘嫁往丰国时携带的陪器,表明辅国为妘姓。辅国约在两周之际迁至今台儿庄区境内,建都在黄丘之阴。疆土极狭,约当今张山子、涧头集两镇区域。
傅阳故城位于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城里村。《峄县志·古迹考》载:“偪阳城在运河南,即左氏所谓‘城小而固’者也。城周十余里,中据土门,外建大门,东门外高冢累累,则传为偪阳君墓地。”考古调查时测量,傅阳城周长3293米,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南北长,东西短,大致呈长方形。城北墙基较高,为清咸丰年间当地人为避兵乱修偪阳圩时依墙增筑。现城北轮廓依稀可见,城墙最高处尚突出地面4-5米,底宽20余米,顶宽8-10米。城址高出地表1-2米不等,南北各1门,东西各2门,有道路分别通向城门。据考古钻探,西城门为当时北方地区仅见的水门遗址,水道宽度约达15米。东城门可能还有附属军事防御设施,称为“马面”。城内有广阔的水域和发达的渔业。此外城内还有一座米山,是春秋时傅阳国宫室所在。
傅阳国世系无考,末代国君曰妘豹,辅臣有妘斑等。其时诸侯争霸,战乱纷争。楚庄王(613B.C.~560B.C.在位)占有长江中游的天险,地广人众,兵力雄厚,欲霸天下,气势逼人。晋悼公(572B.C.~558B.C.在位)联合诸侯欲与楚国抗衡,但仍觉势单力薄,不足以成事,便想通好雄踞在江淮一带的吴国,形成与楚抗衡的犄角之势。吴国为泰伯之后,与晋、鲁等中原大国同为周王朝姬姓子孙,素与楚国不和。自吴王寿梦(585B.C.~561B.C.在位)登基以来,积极结交中原邦国,扩军备战,欲图霸业。
周灵公九年(鲁襄公十年,563B.C.)四月,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薛伯、杞伯、莒子、邾子、滕子、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在今峄城区阴平故城一带),遂结为盟国,以图霸业。
傅阳国横亘在齐鲁诸国与楚国之间,因与楚国同为祝融八姓之后,故有亲楚倾向。因此在盟会上,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便以此为由,请伐傅阳,借以打通攻楚的道路。晋主将荀罃听后,不以为然。他分析道:“偪阳虽小,其城甚固,胜之不武;弗胜,必为诸侯耻矣。”荀偃、士匄再三请战,荀罃始应允。于是,晋军率鲁、曹、邾四国军队共讨傅阳。
四月初九日,四国联军进围傅阳。妘豹外能安邦,内能治国,是个有勇有谋的国君。在他的领导下,傅阳国上下一心,官兵齐力,坚守不出。
傅阳城内西南隅有一座小山,俗称米山。传说,当四国联军即将到来之时,傅阳国不但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还巧施一计,令士卒背着小米在山上遍撒。一夜之间,小山就变成了一座金灿灿的米山。然而这一计并未奏效。晋军向米山搭弓射箭,不入,乃知米山为虚,不足虑。
傅阳国一计未成,再生一计。当鲁国的辎重车来到傅阳城下时,便令守军打开悬门,佯装夺取鲁国辎重。联军见傅阳城门高悬,认为有机可乘,便蜂拥而入。岂料未等全部进入,守军便将悬着的城门放了下来,企图截断盟军,分而歼之。
盟军亡傅阳之心不死,继续鼓噪攻城。鲁将狄虒弥取来一只大车轮子,蒙上坚甲,作为盾牌。他左手执盾,右手执戟,独自前去挑战。孟献子看到后,乃赞之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四国联军从夏四月至五月,围攻傅阳城。傅阳守军坚守城池,浴血奋战,英勇抗敌,使四国联军的进攻屡屡受挫,久攻不克,军心动摇。荀偃、士匄请退兵。主将荀罃不允。
五月初四,四国联军再度组织攻城。荀偃、士匄身先士卒,城上箭石如雨,城下杀声震天。四国军队轮番进攻。傅阳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仍然将帅一心,军民团结,誓死坚守孤城。他们先用箭射,箭用光了便用石头砸。双双又相持了4天。五月初八,城中的箭和石块都用光了。荀偃、士匄一看,大喜过望,率先爬上城墙。各国将士紧随其后,蜂拥而上。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肉搏战,傅阳城终于被四国联军攻下,妘豹只得率群臣投降。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晋国虽为霸主,但与傅阳同为诸侯,岂可妄自征伐之?然而春秋之际,礼崩乐坏,诚如孔子所言:“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傅阳国灭亡后,因宋国的大夫向戌当初助晋彭城解围有功,晋悼公便想把傅阳国这块地方送给向戌,作为他的封地。向戌坚辞不受,曰:“若专赐臣,是臣兴诸侯以自封也,其罪何大焉?敢以死请。”最后,晋悼公把傅阳送给了宋公。随后,晋悼公将傅阳子妘豹贬为庶人,除选其族人之贤者留下,以主持妘姓之祭祀外,其余的君臣宫妃等全部迁到了晋国的霍城(今山西霍县)。傅阳亡国后,留居故地的国民遂以国号为姓氏,称“傅阳氏”,后简化为“傅氏”、“阳氏”。战国晚期,傅阳故地并入楚国版图,并置傅阳县于此。西晋之季,衣冠南渡,傅阳县并入吕县,傅阳城遂废。
在天下无道的时代,傅阳国独自面对着强大的四国联军,奋起抵御,绝不畏惧退缩,及至弹尽粮绝、城破国亡时才不得已而降,谱就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在惜字如金的《左传》中,以632字的大篇幅详尽介绍了傅阳之征的全过程。在共计108回的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第六十回《智武子分军肆敌 偪阳城三将斗力》更是将傅阳之征精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偪阳故城”遗址犹在,已于200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今年初步完成了《偪阳故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不久的将来,随着“偪阳故城遗址初期保护与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沉寂了1700年的傅阳古城又将重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