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凡是教过语文的老师多数都感到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以至于学生有“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的论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鉴于此,我们就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采取注意平时积累、实行开放命题、创设作文教学环境、把作文教学和语文课结合起来、教师多做“下水文”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激发 培养 小学生 作文兴趣
在当前的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有时,教师虽然在指导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甚至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还是迟迟不能下笔。即使写了,也往往空洞单调,干巴乏味。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由此可见,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情动”,使作文教学中的“要他写变成“他要写”呢?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注意平时积累,激发写作兴趣
不少小学生写作时常常对着作文题目发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平时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较少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写作文时就觉得没内容可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接受信息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学生要作文,首先要有内容可写。这些内容的来源,主要就是平时的听、读、看、感。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因为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认识和活动的推动作用。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为作文打下基础。否则,作文只能是应景之作和无病呻吟。
二、开放命题,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对于孩子,有几分品德、知识、情感,就说几分话,写几分文。”所以在作文时,尽量不要给出具体的作文题目,只要规定一个大致的范围就行了,实行开放性命题,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写。比如:结合五一假期刚过,开学后就让学生写假期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可写的事情就多了。这么做,不但可以保证写出来的作文有实在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事物所感染,他们的情感,往往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最佳的教学艺术,创设与写作内容相应的情境,并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写作过程,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吉林老师指导教学《我是一棵蒲公英》时运用的“图画再现情境”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教学时,李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正在微笑的蒲公英,对学生说:“你们就像一棵蒲公英,开放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上。”学生读着题目,写作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李老师问:“现在还有许多小朋友不认识你们这些蒲公英,你们准备介绍什么呢?”学生很高兴地说:“先介绍我的名字”“再介绍我的模样”“还要介绍我的家”。这时候,李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启发:“你们家在哪儿?家里都有哪些人?谁是你们的兄弟姐妹?”回答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觉得挺有趣,一个个 兴致勃勃,争着回答:“小草是我的兄弟”“野菊花是我的姐妹”“蝴蝶姐姐、蜜蜂妹妹是我家的常客”……这样的作文不仅富有情趣,而且内容丰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四、把作文教学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将作文课和语文课分开上,这样似乎分工明确,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失去了写作与语文课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写作失去了对比提高的机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写作这一巩固语文知识的手段,还失去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利时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让学生在这种意境中去欣赏、领悟课文的美。我们很难通过讲解、朗读把学生的感悟和体味固定下来,使它变得具体清晰,但是通过写作,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这种领悟、体味表达出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去检验自己思想的合理性、正确性,从中增长智慧,掌握写作的技巧。
比如:在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吟诵词,并绘画联想到的画面,使学生掌握词的意境,然后要求学生用现代文把自己对词的理解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词的理解,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用意,挖掘了作品的现实意义,而且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教师多做“下水”工作,师生共享“水中乐趣”
传统的作文模式是学生写老师改,这样的弊端是不利于师生交流。所以,应该变革学生写老师改的作文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样,学生想和老师一比高下,甚至还要挑出老师作文中的毛病,就会认真对待作文。在共写互改中,学生会受到老师作文的感染和启发,饱满的写作热情也就会随之产生。此外,教师“下水”,还有助于教师把握作文的难度和梯度,便于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有时候教师只需要精心写好一个开头去抛砖引玉,也会使学生写作时“导有所向”、“写有所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范湖乡中心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激发 培养 小学生 作文兴趣
在当前的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有时,教师虽然在指导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甚至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还是迟迟不能下笔。即使写了,也往往空洞单调,干巴乏味。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由此可见,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情动”,使作文教学中的“要他写变成“他要写”呢?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注意平时积累,激发写作兴趣
不少小学生写作时常常对着作文题目发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平时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较少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写作文时就觉得没内容可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接受信息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学生要作文,首先要有内容可写。这些内容的来源,主要就是平时的听、读、看、感。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因为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认识和活动的推动作用。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为作文打下基础。否则,作文只能是应景之作和无病呻吟。
二、开放命题,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对于孩子,有几分品德、知识、情感,就说几分话,写几分文。”所以在作文时,尽量不要给出具体的作文题目,只要规定一个大致的范围就行了,实行开放性命题,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写。比如:结合五一假期刚过,开学后就让学生写假期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可写的事情就多了。这么做,不但可以保证写出来的作文有实在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事物所感染,他们的情感,往往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最佳的教学艺术,创设与写作内容相应的情境,并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写作过程,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吉林老师指导教学《我是一棵蒲公英》时运用的“图画再现情境”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教学时,李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正在微笑的蒲公英,对学生说:“你们就像一棵蒲公英,开放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上。”学生读着题目,写作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李老师问:“现在还有许多小朋友不认识你们这些蒲公英,你们准备介绍什么呢?”学生很高兴地说:“先介绍我的名字”“再介绍我的模样”“还要介绍我的家”。这时候,李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启发:“你们家在哪儿?家里都有哪些人?谁是你们的兄弟姐妹?”回答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觉得挺有趣,一个个 兴致勃勃,争着回答:“小草是我的兄弟”“野菊花是我的姐妹”“蝴蝶姐姐、蜜蜂妹妹是我家的常客”……这样的作文不仅富有情趣,而且内容丰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四、把作文教学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将作文课和语文课分开上,这样似乎分工明确,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失去了写作与语文课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写作失去了对比提高的机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写作这一巩固语文知识的手段,还失去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利时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让学生在这种意境中去欣赏、领悟课文的美。我们很难通过讲解、朗读把学生的感悟和体味固定下来,使它变得具体清晰,但是通过写作,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这种领悟、体味表达出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去检验自己思想的合理性、正确性,从中增长智慧,掌握写作的技巧。
比如:在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吟诵词,并绘画联想到的画面,使学生掌握词的意境,然后要求学生用现代文把自己对词的理解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词的理解,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用意,挖掘了作品的现实意义,而且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教师多做“下水”工作,师生共享“水中乐趣”
传统的作文模式是学生写老师改,这样的弊端是不利于师生交流。所以,应该变革学生写老师改的作文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样,学生想和老师一比高下,甚至还要挑出老师作文中的毛病,就会认真对待作文。在共写互改中,学生会受到老师作文的感染和启发,饱满的写作热情也就会随之产生。此外,教师“下水”,还有助于教师把握作文的难度和梯度,便于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有时候教师只需要精心写好一个开头去抛砖引玉,也会使学生写作时“导有所向”、“写有所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范湖乡中心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