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很大困难,学生们认识不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教师教法也存在问题,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追求言意统一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言文;言意统一;境界
如何阅读文言文,是困绕大部分中学生的难题,如何教学文言文,是摆在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面前的难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通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认识不足,以为学习文言文和我们关系不大,因此对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到位,对文章的词章结构不够重视,不明白它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没有认识到所学的好多文章都很经典,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教学方法不当,老师一字一句地讲,一句一句的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怕听不懂,于是一字一词跟着老是抄翻译,生怕漏掉一个字。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辛苦乏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真是得不偿失。针对这种学习状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该进行“言意统一”的方法。
每当手捧经典的文言文篇章,首先要仔细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自己的这份感情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也感受到这份情感,他们自己也会被经典的文本打动,这远比教给他们一些虚词、一些语法重要得多。我觉得,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文言文,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学习。
1、以“意”入文,化繁为简
把握文章的“意”能化繁就简,从容演绎。“意”即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情感。教学时,在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后我就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并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情感的体现。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我不止一次被苏轼的悲喜情感打动。他的文章结构布局严谨,流畅自然,文章由叙事开始,紧接着是精炼的写景,制造气氛,继而在这种氛围中引出主客情绪的变化,从而阐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看法。借客人之口宣泄自己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人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当主客的认识达到一致时,又自然的以叙事作结。文章环环紧扣,安排独具匠心,却不露斧凿的痕迹。无论是作者的写景感悟,还是客与主的悲喜之情,都与作者的政治失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如在教学李白《蜀道难》时,诗人运用变化莫测、充满浪漫主义的手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在惊险的写景氛围中,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诗人的写景抒情安排可谓恰到好处,明确了这些“意”之后,《蜀道难》的学习再不是艰涩难懂,而是在享受精美的文化大餐。所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即把握了文章的“意”就能化繁为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兴致高涨。
2、以读品“言”,咬文嚼字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有人这样说过,品读中的“品”,是感受,是咀嚼,是欣赏。“品”要以“读”为基础,即在“读”的基础上“品”;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感受,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用“读”来领悟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意。先“读”后“品”,“品”后再“读”,读读品品,品品读读;这就是言意统一的语文学习,或者说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言知意的阶段,老师把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告诉给学生之后就开始分析篇章结构,语法,重要虚词,至于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意”是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的,作者或清新或质朴的语言,或豪迈或哀婉的语言学生不能够体会。所以我在安排《赤壁赋》等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以读来品“言”。先范读,再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指导后再次朗读,都是对文章“言”的品味,只有这样咬文嚼字,学生才能通过文本,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
3、意与言会,品言悟意
“言”是作者的语言形式,是他的话语方式,但不能脱离“意”而单纯谈言,两者是有机融合的,语文课应该追求意与言会,品言悟意的境界。在教授《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我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是引导学生回到原文朗读,品味,让他们享受品言悟意的快乐,享受经典文本带来的言意统一的美妙意境。
我在课堂上也不止一次看到学生在品读语句时流露出的畅然,读懂了苏轼的悲与喜,读懂了苏轼的苦闷与豁达,我知道他们已经在内心里都读出了属于自己的苏轼,这篇文章留给他们的不再只是枯燥的实词、虚词,取而代之的将是苏轼内心真实的情感一一“意”和苏轼的赋文一一“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又如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子也将会陪伴他们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的魅力。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尽管有很多的不足,但他至少给我指明了一条方向:让学生自己融入语言,去感受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味感悟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能够知言会意,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可见言意统一的美好境界是语文课要必须追求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言文;言意统一;境界
如何阅读文言文,是困绕大部分中学生的难题,如何教学文言文,是摆在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面前的难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通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认识不足,以为学习文言文和我们关系不大,因此对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到位,对文章的词章结构不够重视,不明白它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没有认识到所学的好多文章都很经典,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教学方法不当,老师一字一句地讲,一句一句的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怕听不懂,于是一字一词跟着老是抄翻译,生怕漏掉一个字。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辛苦乏味,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真是得不偿失。针对这种学习状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该进行“言意统一”的方法。
每当手捧经典的文言文篇章,首先要仔细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自己的这份感情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也感受到这份情感,他们自己也会被经典的文本打动,这远比教给他们一些虚词、一些语法重要得多。我觉得,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文言文,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学习。
1、以“意”入文,化繁为简
把握文章的“意”能化繁就简,从容演绎。“意”即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情感。教学时,在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后我就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并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情感的体现。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我不止一次被苏轼的悲喜情感打动。他的文章结构布局严谨,流畅自然,文章由叙事开始,紧接着是精炼的写景,制造气氛,继而在这种氛围中引出主客情绪的变化,从而阐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看法。借客人之口宣泄自己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人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当主客的认识达到一致时,又自然的以叙事作结。文章环环紧扣,安排独具匠心,却不露斧凿的痕迹。无论是作者的写景感悟,还是客与主的悲喜之情,都与作者的政治失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如在教学李白《蜀道难》时,诗人运用变化莫测、充满浪漫主义的手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在惊险的写景氛围中,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诗人的写景抒情安排可谓恰到好处,明确了这些“意”之后,《蜀道难》的学习再不是艰涩难懂,而是在享受精美的文化大餐。所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即把握了文章的“意”就能化繁为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兴致高涨。
2、以读品“言”,咬文嚼字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有人这样说过,品读中的“品”,是感受,是咀嚼,是欣赏。“品”要以“读”为基础,即在“读”的基础上“品”;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感受,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用“读”来领悟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意。先“读”后“品”,“品”后再“读”,读读品品,品品读读;这就是言意统一的语文学习,或者说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言知意的阶段,老师把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告诉给学生之后就开始分析篇章结构,语法,重要虚词,至于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意”是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的,作者或清新或质朴的语言,或豪迈或哀婉的语言学生不能够体会。所以我在安排《赤壁赋》等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以读来品“言”。先范读,再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指导后再次朗读,都是对文章“言”的品味,只有这样咬文嚼字,学生才能通过文本,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
3、意与言会,品言悟意
“言”是作者的语言形式,是他的话语方式,但不能脱离“意”而单纯谈言,两者是有机融合的,语文课应该追求意与言会,品言悟意的境界。在教授《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我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是引导学生回到原文朗读,品味,让他们享受品言悟意的快乐,享受经典文本带来的言意统一的美妙意境。
我在课堂上也不止一次看到学生在品读语句时流露出的畅然,读懂了苏轼的悲与喜,读懂了苏轼的苦闷与豁达,我知道他们已经在内心里都读出了属于自己的苏轼,这篇文章留给他们的不再只是枯燥的实词、虚词,取而代之的将是苏轼内心真实的情感一一“意”和苏轼的赋文一一“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又如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子也将会陪伴他们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的魅力。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尽管有很多的不足,但他至少给我指明了一条方向:让学生自己融入语言,去感受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味感悟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能够知言会意,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可见言意统一的美好境界是语文课要必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