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小说的疾病书写及其隐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j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独特存在,其文本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选择身体的角度来阐释残雪的小说,是因为残雪小说中存在着丰富的身体书写。残雪的每篇小说都是其精神自传,由于身体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因而通过身体来表达精神就成为残雪小说的重要旨趣。残雪小说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病人,他们患有各种各样的怪病,然而这里的疾病却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
  【关键词】:残雪;小说;身体;疾病
  很多人都对残雪的小说表示无法理解,看不懂,究其缘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残雪小说让读者觉得非常奇怪,而这种奇怪也与她对疾病的描写有关。
  我認为残雪小说中奇怪的疾病主要有三个方面。奇怪的表现之一就是疾病主体的模糊性。残雪小说中的病人到底是谁,生病的人说自己没病,没病的人说别人有病,是大家都没病,还是大家都有病?《山上的小屋》中主人公埋怨,所有人的耳朵都出了毛病,因为她听到了大家听不到的声音,而她的家人却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她才是真正的病人。这就好比,一个听力异常好的人,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是他有病还是别人有病?如果以他的听力标准为正常,那么别人肯定就不正常,反之,如果别人是正常,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病的。疾病的认定,有时仅仅是因为标准的不同。个体的清醒对抗大众的疾病,生病的不是大众,而是那个本来健康的个体。在小说《山上的小屋》中,我们很难判断,生病的是主人公,还是她的家人。疾病有时不是一个生理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概念。然而,残雪的立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站在大众的对立面,她小说中的“病人”,往往都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奇怪的表现之二,人物表征与疾病症状的矛盾。生病的人,没有相应的疾病症状,反倒是那些健康的人“病”得不轻。从某种角度来看,身患疾病的人物都是一些精神的斗士,他们不但没有被疾病打倒,反而越病越勇。《盗贼》里的胡三老头,虽然身患癌症,但一点也不悲观,反而像注了兴奋剂,像毛头小子一样好斗,几个回合就把盗贼击败了。《生死搏斗》中老裴的侄儿没有一点征兆地就患上了晚期癌症,从表面上看一点儿也不像病入膏肓的患者。他死去的时候脸庞栩栩如生,并且浑身洋溢着活力。《黑眼睛》中的黎嫂,大家都觉得她看上去很健康,身体好得很,不像有病的人。但独具慧眼的三叔,却认为某个女人越是健壮,她的生活就越是绝望。没过多久,黎嫂突发脑溢血死在了小水沟里。“‘病’和‘强健’大概也是一对矛盾,病得越深自我意识越清晰,理智越健全,健全的理智又似乎是为了促进疾病的泛滥。”在那些身患重病的人的体内,“病”与“强健”的矛盾比平常人的矛盾更激烈,患者的自我意识也越清晰。这种来自疾病强大的作用力又促使了“强健”的发展,“强健”越发展疾病越泛滥。
  奇怪的表现之三,疾病本身的怪异。《阿娥》里的小女孩阿娥,一生下来就有一种奇怪的病,发病的时候脸色铁青,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她既当病人又当医生地要求自己睡在一种玻璃容器中进行“隔离”,还说柜子里面很有意思,阳光使她的血变黑,花粉使她的气管黏膜肿胀。《一种奇怪的大脑损伤》的第一句话就以疾病开头。主人公的一位朋友,说他患有一种疾病,但是没有人发现他生病了。他自己把这种疾病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大脑损伤”。这种病的症状是看不见的,只能从语气中去体会,接着他又说道,这种病相当于先天性心脏病之类,但并不致命,他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这种疾病。《变迁》里的主人公也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医生说是‘硬皮症’。开始是四肢大面积地脱皮,脱得露出里面的红肉,到后来除了头部,全身的皮都脱光了。
  残雪小说中那些身患怪病的人物,都不是一些普通的人,他们的灵魂来自另一个世界。怪病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用常理和现实去印证他们的“怪”,而是从这种“怪”中把反思的矛头转向自己,让读者和描述者在自我反思中达到内心的澄明。而残雪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病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津津乐道地来做形而上的分析,并在说的过程中唤起人对生命对理想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病入膏肓不一定是不幸,这样的灵魂有可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天堂光芒的照射……。”表面越肮脏,生命力越旺盛;肉体愈残缺,灵魂越饱满;肉体病得越重,精神的境界越高
  从深层次来看,残雪小说中的大部分疾病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而是一种表现主义的符号。《天窗》里的主人公,一生下来便被扔进尿桶里面,因为被尿泡过,长大后,他的“眼珠老往外鼓,脖子软绵绵的,脑袋肿得像个球,肋骨早被结核杆菌啃空了”。他的父亲是一个晚期梅毒病患者,鼻子烂成两个吓人的小孔,母亲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他的两个兄弟像猴子一样在屋顶上爬来爬去,两兄弟的腹部空虚透明,一个巨大的胃痉挛地渗出绿色的液体。显然,这里的疾病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疾病是截然不同的。从常理来说,现实中是不存在“空虚透明的腹部”,也不存在“生下来就被泡在尿桶”的人,如果谁的“肋骨被结核菌啃空了”,“胃里面渗出绿色液体”就好比判了死刑。
  苏珊·桑塔格也认为,疾病表达了一种人物对事物不满的感觉。表面上描写的是疾病,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表達。《天窗》里的一系列有关疾病的描写实质上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是主人公内心世界语言的体现。主人公首先不满的就是自己,一是自己的出生,二是自己的身体。众所周知,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更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环境,“我”作为这个家庭里思想觉悟最高的人,却一生下来就被扔进尿桶,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悲剧。“尿桶”在这里象征了肮脏的家庭环境和低劣的出身,而“我”那被啃空的肋骨则是“我”受病态环境折磨的结果和与生俱来劣根性的证明,这直接导致了“我”对自己身体的不满。其次,是“我”对父母亲的不满,表现在“我”对父亲疾病的揭丑。在常人看来,梅毒是一种难以启齿的性病,它通常与不正当的性关系联系在一起。而“我”不仅不履行“子为父隐”的职责,反而多次提及父亲的这种疾病,表面上是在说疾病,实际上是在谴责父亲性生活糜烂,从侧面反映了“我”对母亲的不满。归根结底,父母是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并让“我”承受痛苦的罪魁祸首。第三,“我”对兄弟的不满。他们因为饥饿,腹腔已经变得透明,“巨大的胃痉挛地渗出绿色的液体”,欲望已经从他们的身体里满溢而出,驱使着他们像猴子一样在地面上爬行,原始的动物本能遮蔽了人性的光辉。
  能指的堆砌是符号的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中,自述者作为一名白内障患者,体质虚弱,她的母亲也认为她有肺气肿。
  “我问妈妈:为什在深夜,每一张紧闭的房门一敲就开,然后看见同样一面可怕的镜子?妈妈说,那是由于我患有肺气肿。凡是患有肺气肿的人,都喜欢在夜里去敲人家的门,他们内心世界不平衡,一生都在冒险的冲动中。”
  这里的“肺气肿”实际上是一个丧失了所指的能指。我们可以用“肺结核”“抑郁症”“精神病”等其它我们能够想到的词语来替换它,并保持原文意思不变。小说语言之间的断裂是导致能指的漂浮的根本原因。“看见可怕的镜子”与“肺气肿病”,这两个事件之间是没有因果联系的。“患肺气肿病的人”与“夜里敲别人家的门”这两个事件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从这段话的结构来看,它主要是由“因为……所以……”和“凡是……都……”这两种结构组成。这两种语句结构决定了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将那种不具备这种逻辑关系的内容强制置入语句结构之中,那么结果将会导致语言结构的破裂与能指的漂浮,造成语言含义的模糊。这是残雪语言的特点,也是大多数人觉得残雪小说费解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指的漂浮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读者应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分析,而不应该断章取义。
  注释:
  [1]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74.
  [2]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74.
  [3]残雪.从未描述过的梦境[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25.
其他文献
你的心有一道墙,我该如何去推开那扇心灵的窗?  ——题记  喜欢一个人在古老的青墙边徘徊,细数着墙上的斑驳。静静地听着萧瑟的风声,然后一个人抚摸着那道墙,从这头到那头。  这是一道古老而又庄严的青墙,岁月的沧桑不会因为历史的荣耀而停止它侵蚀的脚步,滚滚红尘安度寂寞的时光,几度春秋已悄然而过。昔日的繁华也早已褪尽,依稀可见的只是房梁上早已退去漆的花纹,伴着月色沉入梦乡罢了。  它无声,但我只会静静地
期刊
在梦中,一直有个地方,令我心驰神往,那儿鲜花朵朵,那儿游人成群,那儿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那儿,叫迪士尼。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里—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始一次心灵与躯体同行的旅程。  可刚到那儿,是以嘲笑与郁闷开始的。“嘿,我们去玩攀崖吧!”一个伙伴大声提出。“好啊,好啊!”大家附和着,“那就走吧!”我迟疑了一下,也快步跟了上去。到了,我抬头一望,心猛地咯嘣一下,那山高耸入云,木头做的栈道踩上去就发出“
期刊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帮助。王小盾先生从自己的成長经历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的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使中国音乐文献学独特价值得以展现。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开阔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深入浅出,用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进入学术工作,如何阅读并且利用好文献。音乐文献学是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笔,书中语言精彩绝伦,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其中女性角色是这部小说描写的中心,黛玉和宝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两个角色。因为她们与宝玉的关系,人们常常将二者做比较。许多学者从她们的语言、性格、背景及命运等角度做对比,极少的学者用语言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他角色眼中宝钗比黛玉更为讨喜。因此,本文将基于人际意义建構这一理论,试阐释为什
期刊
【摘要】:碎米和米糠是越南众多神奇故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现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故事已改编成话剧。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通过对其在文学作品类型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这篇神奇小说或是说對这一类行的神奇故事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而通过对这篇神奇故事文学类型的分析再加深对故事人物、内容、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读懂即可。  【关键词】:碎米和米糠;越南;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类型  一
期刊
三月四日 晴  4日,在刘新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近山城重庆,去感受重庆的温度,去领略鲁迅先生的气息。  对于重庆,知道他是天府之国,雾都、山城。直到下飞机的那一刻,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便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个如此有温度的城市。出租车的飞驰,让我领略到了重庆人特有的激情。出租车在急速的飞驰,犹如闪电划破长空。在一上一下间我的胃也在开始翻江倒海般。这一下算是对重庆山城的这个称呼有了实实在在的
期刊
想起麥子,就想起诗人海子  这个诗歌的孩子  一生孤独又一生幸福  人们觉得海子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和解了  觉得海子是幸福的  但人们不了解海子的孤独  不然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去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因为海子的幸福从来只在明天  只在遥远的远方  在大海中,在天空里,甚至飘扬在风中  一个纯粹的诗人  留恋尘世间的幸福  却永远无法与尘世和解  我愿意把海
期刊
【摘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后感  
期刊
鸟知反哺孝,羊知跪礼恩。  这本该可以是一次很简单的诠释;  这本该可以是一篇很完美的文章。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深爱的领域,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领域。  ——题记  今年是我的高考十周年,时间就像是黑夜里绵延的街道,在昏黄的路灯的陪衬下,悄然无息的流向远方。记得十年前高三月考时,我很竭力地在考场上书写,脸颊上泛起红润,两鬓的汗水滚烫地流下,虽然此时教室中并不是很热。力透纸背,苍白的手上跳出一
期刊
《音乐人类学》这本书源于作者艾伦’帕’梅里亚姆十五年的思考以及同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同事和学者们的探讨。他认为,“对于民族音乐学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人类学的方向及音乐学的方向。”然而终极目标则是将两种方法融合。但是当作者转向民族音乐学文献的时候,发现这个理想还远没有实现,因为大量的研究之关注音乐,把它当做一件独立的事件,而不提及它赖以产生的文化母体。民族音乐学家们觉得他们的分析工具如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