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逢煤必化,遍地开花”,似乎成为我国煤化工快速发展的代名词,但由此引发的盲目建设和产能过剩,又往往引发国家政策的调控,产业发展跌宕起伏。
因此,我国要切实加强煤化工产业的调控和引导,规范煤化工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要求煤化工示范项目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准入门槛,这意味着煤化工行业准入将更趋严格。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目前,各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已超过了4000万吨,规划中的甲醇制烯项目多达18个,总能力达1410万吨,还要新建的自行配套甲醇能力4230万吨,而2010年,国内甲醇开工率不足40%。
从长远考虑,发展新型煤化工是解决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效途径,但项目过快也会对新型煤化工产业造成损害。
造成一些煤化工行业无序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是地方利益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有资源就上项目。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我们一些大的项目投资几乎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一些地方政府考虑的只是自己在任期内,能够利用项目投资拉动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推动就业就达到目的,至于今后如何发展,考虑不多。他表示,上述两个原因都跟政府有关。
其次是许多企业为了取得规模效应,在竞争中赢得对手,拼命扩能。煤化工产业正在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这其中,势头最为强劲的当属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这类企业的主要代表有神华、大唐、中煤、中电投等大型央企,还有山东兖矿、河南煤业、山西潞安等实力雄厚的地方国企。他们拥有资源、资金、区域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也是当前煤化工行业的主力军。
国家石油和化学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延伟表示,目前随着煤化工产业总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煤化工生产大国,但是也面临着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风险过大等现象。其中,传统煤化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而煤制油、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虽然在我国尚处在示范阶段,但存在一定的投资过热势头。
据了解,一些煤化工行业的利润诱惑,也是导致产能扩张的一个原因。行业机构金银岛化工资讯部分析师王贞贤表示,“目前来说,我国煤化工具体到甲醇制烯烃这块利润还是可以的。所以说很多人也是看到了这一利益,想进去。”
盲目发展问题显现
有些地方仍存在不顾条件大上煤化工的问题,且引发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
一是加大产业风险。由于一些地区片面强调煤炭转化比例,部分项目重复引进未经验证的技术,致使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巨额资金投入不能发挥效益有的项目盲目上马,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滞后,目前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也大量闲置,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还有的项目不核算煤炭资源完全成本,不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不分析煤炭的全过程转化效率,只强调加工工序的效率和效益;还有的企业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项目盲目布局,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二是加剧煤炭供需矛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三是增加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煤化工属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受技术制约,煤炭在整体产业链中的能源转换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煤化工的无序发展必将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是引发区域水资源供需失衡。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主要蕴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大部分煤化工属高耗水产品,发展规模必须量水而行。但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供给约束发展煤化工;一些企业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节水意识淡薄,继续采用高耗水技术装备,严重浪费水资源,这将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制定规划给产能过剩“踩刹车”
在各大煤炭企业抢先上马煤化工项目、地方政府纷纷加大煤化工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也在加紧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防治煤化工项目产能过剩。
煤化工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
这一即将出台的规范文件,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这个规范文件更多的是针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规划、扶持,并不如其他产业一样的要求控制和限制。但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这个规划的着眼点是对煤化工发展的扶持和规范,但根据目前中国能源状况,大规模全面发展煤化工的可能性不大,这个规划文件更多的是对将来新上马的煤化工产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提出明确要求和投资限制,甚至原来下放的一些审批权限也将收归国家相关部委,总体上还是达到了一个规范和治理的目标。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新上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
但目前发改委的政策思路仍然是先在煤炭富集地发展。发改委的理由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
正在编制中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化工产业政策》,取向为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
“十二五”产业发展须稳妥推进,适度发展
当前,鉴于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现代煤化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十二五”煤化工发展的总体把握以“稳妥推进,适度发展”为宜。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继续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资源、环境条件的地区,适当布局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等,试点能源化工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
煤制油作为一种煤炭利用方式,其能量转化率及资源利用率较低,产生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10吨水,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大。因此,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应对不时之需的战略性技术储备,不宜作为产业化发展方向。
煤制天然气能量转化率较高,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在煤资源富集地区,利用褐煤、高硫煤等低质煤种,少量布点发展煤制天然气,对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势有积极意义。煤制天然气的发展要纳入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煤制烯烃在经过工业化验证后,有可能具备产业化条件,可在“十二五”后期布局适当发展。煤制烯烃和甲醇(进口)制烯烃总体上作为满足国内烯烃需求的补充,产业布局应与国家乙烯规划衔接,统筹考虑。专家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尽快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中长期目标;
鉴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占用资源多、投资规模大、环境影响大,为确保产业有序发展,应继续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提高准入门槛,从严核准项目。现代煤化工项目(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均应由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核准;
试行大型煤化工项目选址招投标制度,从宏观层面确保大型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和国家规划的严肃性;
煤制烯烃的发展应优先考虑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化工产业提供原料,优先考虑以乙烯法聚氯乙烯替代部分电石法聚氯乙烯,优化原料路线,节能降耗;
关注煤化工技术发展(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甲醇经济)对石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统筹考虑石化产业与煤化工产业长远发展,在近中期规划中留有余地
在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投产、稳定运行一个时期后,尽快组织示范工程全面总结,评价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确定资源消耗指标,考核经济效益,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价煤化工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夯实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
因此,我国要切实加强煤化工产业的调控和引导,规范煤化工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要求煤化工示范项目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准入门槛,这意味着煤化工行业准入将更趋严格。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目前,各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已超过了4000万吨,规划中的甲醇制烯项目多达18个,总能力达1410万吨,还要新建的自行配套甲醇能力4230万吨,而2010年,国内甲醇开工率不足40%。
从长远考虑,发展新型煤化工是解决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效途径,但项目过快也会对新型煤化工产业造成损害。
造成一些煤化工行业无序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是地方利益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有资源就上项目。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我们一些大的项目投资几乎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一些地方政府考虑的只是自己在任期内,能够利用项目投资拉动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推动就业就达到目的,至于今后如何发展,考虑不多。他表示,上述两个原因都跟政府有关。
其次是许多企业为了取得规模效应,在竞争中赢得对手,拼命扩能。煤化工产业正在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这其中,势头最为强劲的当属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这类企业的主要代表有神华、大唐、中煤、中电投等大型央企,还有山东兖矿、河南煤业、山西潞安等实力雄厚的地方国企。他们拥有资源、资金、区域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也是当前煤化工行业的主力军。
国家石油和化学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延伟表示,目前随着煤化工产业总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煤化工生产大国,但是也面临着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风险过大等现象。其中,传统煤化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而煤制油、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虽然在我国尚处在示范阶段,但存在一定的投资过热势头。
据了解,一些煤化工行业的利润诱惑,也是导致产能扩张的一个原因。行业机构金银岛化工资讯部分析师王贞贤表示,“目前来说,我国煤化工具体到甲醇制烯烃这块利润还是可以的。所以说很多人也是看到了这一利益,想进去。”
盲目发展问题显现
有些地方仍存在不顾条件大上煤化工的问题,且引发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
一是加大产业风险。由于一些地区片面强调煤炭转化比例,部分项目重复引进未经验证的技术,致使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巨额资金投入不能发挥效益有的项目盲目上马,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滞后,目前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也大量闲置,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还有的项目不核算煤炭资源完全成本,不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不分析煤炭的全过程转化效率,只强调加工工序的效率和效益;还有的企业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项目盲目布局,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二是加剧煤炭供需矛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三是增加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煤化工属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受技术制约,煤炭在整体产业链中的能源转换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煤化工的无序发展必将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是引发区域水资源供需失衡。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主要蕴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大部分煤化工属高耗水产品,发展规模必须量水而行。但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供给约束发展煤化工;一些企业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节水意识淡薄,继续采用高耗水技术装备,严重浪费水资源,这将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制定规划给产能过剩“踩刹车”
在各大煤炭企业抢先上马煤化工项目、地方政府纷纷加大煤化工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也在加紧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防治煤化工项目产能过剩。
煤化工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
这一即将出台的规范文件,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这个规范文件更多的是针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规划、扶持,并不如其他产业一样的要求控制和限制。但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这个规划的着眼点是对煤化工发展的扶持和规范,但根据目前中国能源状况,大规模全面发展煤化工的可能性不大,这个规划文件更多的是对将来新上马的煤化工产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提出明确要求和投资限制,甚至原来下放的一些审批权限也将收归国家相关部委,总体上还是达到了一个规范和治理的目标。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新上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
但目前发改委的政策思路仍然是先在煤炭富集地发展。发改委的理由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
正在编制中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化工产业政策》,取向为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
“十二五”产业发展须稳妥推进,适度发展
当前,鉴于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现代煤化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十二五”煤化工发展的总体把握以“稳妥推进,适度发展”为宜。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继续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资源、环境条件的地区,适当布局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等,试点能源化工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
煤制油作为一种煤炭利用方式,其能量转化率及资源利用率较低,产生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10吨水,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大。因此,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应对不时之需的战略性技术储备,不宜作为产业化发展方向。
煤制天然气能量转化率较高,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在煤资源富集地区,利用褐煤、高硫煤等低质煤种,少量布点发展煤制天然气,对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势有积极意义。煤制天然气的发展要纳入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煤制烯烃在经过工业化验证后,有可能具备产业化条件,可在“十二五”后期布局适当发展。煤制烯烃和甲醇(进口)制烯烃总体上作为满足国内烯烃需求的补充,产业布局应与国家乙烯规划衔接,统筹考虑。专家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尽快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中长期目标;
鉴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占用资源多、投资规模大、环境影响大,为确保产业有序发展,应继续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提高准入门槛,从严核准项目。现代煤化工项目(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均应由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核准;
试行大型煤化工项目选址招投标制度,从宏观层面确保大型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和国家规划的严肃性;
煤制烯烃的发展应优先考虑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化工产业提供原料,优先考虑以乙烯法聚氯乙烯替代部分电石法聚氯乙烯,优化原料路线,节能降耗;
关注煤化工技术发展(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甲醇经济)对石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统筹考虑石化产业与煤化工产业长远发展,在近中期规划中留有余地
在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投产、稳定运行一个时期后,尽快组织示范工程全面总结,评价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确定资源消耗指标,考核经济效益,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价煤化工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夯实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