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胃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n H.n pylori)感染是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京都共识和Maastricht Ⅴ共识均建议对n H.n pylori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的存在,并且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2种抗菌药物组成n H.n pylori四联根除方案,疗程为10或14 d。PPI和抗生素治疗会对肠道微生态造成影响,目前短期(根除治疗后1~6个月内)影响已较为明确,长期(根除后至少6个月)影响的研究有限,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提示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基本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证明了根除n H.n pylori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根除方案中添加益生菌能减少n H.n pylori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波动,对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n
其他文献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TLPD-GI)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单克隆T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正式列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之一。由于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ITLPD-GI常被误诊或漏诊,导致过度或延误治疗。现报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例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等,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此罕见疾病的认识。
目的:评价双隧道与单隧道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POEM治疗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隧道POEM组(行传统POEM治疗)和双隧道POEM组(在传统POEM基础上,在第一隧道对侧建立第二隧道并对食管前壁行肌切开术),每组各15例。记录术中手术情况并对患者定期随访,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
目的:评价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治疗(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9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病理证实肿瘤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9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ESD术后是否追加治疗分成追加治疗组(57例)和未追加治疗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2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追加治疗组中,
肥胖症是中国的一大公共健康问题。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被诊断为超重或肥胖症。肥胖症是许多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症患者增多,这类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内镜下减重治疗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减重治疗手段,具有疗效较佳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本文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治疗肥胖症的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帮助。
目的:评估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并探索预测过度及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完成NBI-ME评估食管肿瘤浸润深度,NBI-ME下发现B2型血管,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的86例病例合计86处癌灶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病理结果分成预测正确组(n n=25)和预测错误组(n n=61),
目的:评价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在胃镜检查中的质量控制作用。方法: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14例内镜医师按随机数字法分配到质控组和对照组。在质控前阶段(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31日),回顾性收集入组内镜医师的胃镜检查资料信息。在质控培训阶段(2019年6月1—30日),质控组内镜医师培训质控相关知识和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的使用说明;对照组内镜医师仅培训质控相关知识。在质控后阶段(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20日),通过审查和反馈模式,由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统计质控组内镜医师胃镜检查的质
随着肥胖及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性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日益增高,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并逐渐成为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代谢、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可能与NAFLD和(或)NASH的炎症、肝损伤和纤维化及其随后发展为肝细胞癌密切相关。本文以与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为重点,就近年来NAFLD和(或)NAS
目的:评估阿达木单抗(ADA)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ADA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至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ADA治疗的49例克罗恩病患者,收集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DA治疗12周期间,每2周进行1次临床随访,每4周进行1次实验室检查,并于ADA治疗第12周时复查肠镜。评估患者在ADA治疗2、4、6周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ADA治疗12周时临床应答(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较基线下降≥70分)、临床缓解(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50%)、内镜下缓解(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
目的:评价急性胰腺炎合并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WON)或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行内镜腔内引流术(endoscopic transluminal drainage,ETD)的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20年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通过腹部CT和(或)超声确诊为WON或PPC并行ETD治疗的患者共79例。通过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来评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和长期生存质量等长期疗效指标。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分为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