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可以说,BIM技术正引领着项目参与方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变革。在建筑业BIM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在合同管理中引入BIM技术将能有效精简和优化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与过程,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受行业传统思维及法制观念淡薄的影响,合同管理信息化也仅停留在合同数据的存储与读取功能层面,对合同内容的理解、合同执行情况及其他有关内容的读取仍需通过人工进行,与真正意义上的合同管理信息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未能真正地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合同执行跟踪、合同执行监督,更无法对项目合同实现整体联动控制。
合同体系不健全
受制于合同地位不平等及合同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合同可能存在权利义务不平等、合同条款描述不准确、合同内容不完善、合同条款间逻辑不严谨等问题。为规范建筑业市场行为,平衡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示范文本,供合同双方参考使用,可有效避免自制合同的弊病,充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明确相应的合同工作内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招投标工作,保证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性与一致性。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脱节,合同体系不健全。
理论框架
基于BIM技术的合同管理理论框架利用 BIM模型的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功能,通过 BIM 模型储存并分析与合同相关的全部信息,实现动态跟踪,并及时反馈,实现全过程、动态的合同管理。
具体来说,该理论框架(见图1)由数据库、模型层和合同管理功能层三部分组成。其中,BIM 数据库是一个集成型数据库,集成项目的全部信息,通过该数据库,整个项目中签订的合同文件可在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之间传递和共享,保证项目各参与方可获得一致的信息,避免信息获取障碍,防止信息孤岛。模型层是该理论框架的核心部分,链接着数据库和合同管理功能层。合同管理功能层实现了 BIM技术下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BIM 数据库是一个信息集成平台,可随时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从而真正地实现项目协同工作。同时,不同参与主体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扩展,并反馈到模型中,既丰富了项目信息资源,又可避免重复劳动,防止信息冲突,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约工期和成本。BIM 模型数据库具有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模型编辑、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五大功能,能较好地实现合同管理信息共享。
实现途径
基于BIM技术的合同管理实现途径如下。
(1)基于传统的工程项目合同文本增加附件式的BIM合同条款。在项目前期进行BIM项目的工作方式规划,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工作范围、相关责任;在项目招标前期和招标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可有效帮助招标方进行项目阶段划分、项目进度计划安排、项目管理跨度计算、工程量清单统计、工程资料整理归类等。
(2)基于BIM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对于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可以利用BIM技术对各施工方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对施工方而言,可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方案优化,增加中标机会。对于人员组织方案和材料供应方案,可利用BIM技术模拟方案的可行性,评定项目人员的投入是否符合项目管理跨度的要求,材料供应地点选择是否符合工程进度计划的进行等。
(3)基于BIM技术在参与方之间进行工程合同管理的干扰检测。在参与方众多的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中,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管理的交叉干扰。基于BIM技术在众多参与方之间进行工程合同管理的干扰检测,可以帮助业主实现合同工作内容的“零碰撞”。
(4)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下的多方标准协议。IPD 模式演化进程的关键是IPD 模式的合同演化进程。在IPD 多方协议下,项目各参与方通过签订合同有机结合,实现了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项目效率与收益。
价值分析
基于BIM技术的合同管理具有如下价值。
微观层面价值分析
(1)明确合同范围,减少工程变更。BIM模型的三维表达能够提供项目准确的空间关系,有利于工作界面、工作内容的划分,更易明确合同范围。同时,BIM 模型能够及时发现项目中各专业的不合理部分及专业间的冲突,减少工程变更。
(2)降低合同签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BIM 模型集成了项目全部信息,项目参与方共享同一模型,即保证了项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一致性,减少沟通成本。BIM 模型能够实现工程量统计、成本测算、工期计划等一系列功能,可以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将BIM 模型应用于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够实现集成式管理,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助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3)强化合同文件管理,增加盈利可能。BIM 能够储存、记录并生成一系列的文档,该部分资料齐整与否直接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完善的合同文件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避免索赔的发生,如果证据充分,甚至可以进行反索赔,增加了盈利的可能。
宏观层面价值分析
(1)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统筹管理,解决BIM应用的协同困境。在BIM 标准支撑下,完整的合同体系将对建设项目电子信息文件的使用、交付及管理等做出规定,实现数据资源的信息化、信息资源的知识化。同时,合同体系将进一步明确设计者的协同设计责任,避免设计中出现错、漏、碰、缺,也可避免后期的设计变更,有利于节约建设工程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2)明確项目参与方应用BIM技术的法律责任和合同责任。在BIM 标准的工程合同中,将对BIM 软件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及管理权限、侵权行为的处理等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同时,对于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和标准进行交付的合同责任予以约定。
(3)解决BIM技术形成的工程档案的保存及归档问题。对应用BIM 技术形成的项目管理成果进行归档并不存在法律层面的困难,但是需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BIM 技术文件的归档范围和档案质量要求予以明确,以供项目各方在工程合同中予以约定。
全生命周期价值分析
基于前文所构建的BIM技术应用于合同管理的理论框架,立足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我们将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 BIM 模型中的成本、进度等功能相关联,建立合同管理的功能模块,真正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合同管理的功能模块的应用价值如表1所示。
BIM 技术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是:改善信息管理方式,以其庞大的数据库为支撑,可以实现海量项目信息的自动存储、汇总、分类、检索与提取;实现合同管理的不同阶段信息共享,BIM 技术的信息流可以有效地防止项目合同执行冲突与合同内容重叠,实现合同信息的全面共享与实时沟通;实现合同管理模式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基于 BIM技术的合同管理可以实现合同规定与项目进展同步,实时跟踪合同执行情况,分析原因,增强合同管理者对项目的掌控能力,更加有利于项目进展。
结语
BIM 的发展是对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的持续改进和革新,其最终目的是使项目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切实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促使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迈向新的台阶。通过BIM技术,项目各参与方可为项目合同管理提供全部工程量、成本、材料和工期等信息,从而优化项目合同管理,推动项目目标实现。
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受行业传统思维及法制观念淡薄的影响,合同管理信息化也仅停留在合同数据的存储与读取功能层面,对合同内容的理解、合同执行情况及其他有关内容的读取仍需通过人工进行,与真正意义上的合同管理信息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未能真正地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合同执行跟踪、合同执行监督,更无法对项目合同实现整体联动控制。
合同体系不健全
受制于合同地位不平等及合同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合同可能存在权利义务不平等、合同条款描述不准确、合同内容不完善、合同条款间逻辑不严谨等问题。为规范建筑业市场行为,平衡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示范文本,供合同双方参考使用,可有效避免自制合同的弊病,充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明确相应的合同工作内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招投标工作,保证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性与一致性。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脱节,合同体系不健全。
理论框架
基于BIM技术的合同管理理论框架利用 BIM模型的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功能,通过 BIM 模型储存并分析与合同相关的全部信息,实现动态跟踪,并及时反馈,实现全过程、动态的合同管理。
具体来说,该理论框架(见图1)由数据库、模型层和合同管理功能层三部分组成。其中,BIM 数据库是一个集成型数据库,集成项目的全部信息,通过该数据库,整个项目中签订的合同文件可在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之间传递和共享,保证项目各参与方可获得一致的信息,避免信息获取障碍,防止信息孤岛。模型层是该理论框架的核心部分,链接着数据库和合同管理功能层。合同管理功能层实现了 BIM技术下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BIM 数据库是一个信息集成平台,可随时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从而真正地实现项目协同工作。同时,不同参与主体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扩展,并反馈到模型中,既丰富了项目信息资源,又可避免重复劳动,防止信息冲突,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约工期和成本。BIM 模型数据库具有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模型编辑、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五大功能,能较好地实现合同管理信息共享。
实现途径
基于BIM技术的合同管理实现途径如下。
(1)基于传统的工程项目合同文本增加附件式的BIM合同条款。在项目前期进行BIM项目的工作方式规划,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工作范围、相关责任;在项目招标前期和招标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可有效帮助招标方进行项目阶段划分、项目进度计划安排、项目管理跨度计算、工程量清单统计、工程资料整理归类等。
(2)基于BIM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对于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可以利用BIM技术对各施工方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对施工方而言,可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方案优化,增加中标机会。对于人员组织方案和材料供应方案,可利用BIM技术模拟方案的可行性,评定项目人员的投入是否符合项目管理跨度的要求,材料供应地点选择是否符合工程进度计划的进行等。
(3)基于BIM技术在参与方之间进行工程合同管理的干扰检测。在参与方众多的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中,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管理的交叉干扰。基于BIM技术在众多参与方之间进行工程合同管理的干扰检测,可以帮助业主实现合同工作内容的“零碰撞”。
(4)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下的多方标准协议。IPD 模式演化进程的关键是IPD 模式的合同演化进程。在IPD 多方协议下,项目各参与方通过签订合同有机结合,实现了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项目效率与收益。
价值分析
基于BIM技术的合同管理具有如下价值。
微观层面价值分析
(1)明确合同范围,减少工程变更。BIM模型的三维表达能够提供项目准确的空间关系,有利于工作界面、工作内容的划分,更易明确合同范围。同时,BIM 模型能够及时发现项目中各专业的不合理部分及专业间的冲突,减少工程变更。
(2)降低合同签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BIM 模型集成了项目全部信息,项目参与方共享同一模型,即保证了项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一致性,减少沟通成本。BIM 模型能够实现工程量统计、成本测算、工期计划等一系列功能,可以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将BIM 模型应用于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够实现集成式管理,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助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3)强化合同文件管理,增加盈利可能。BIM 能够储存、记录并生成一系列的文档,该部分资料齐整与否直接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完善的合同文件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避免索赔的发生,如果证据充分,甚至可以进行反索赔,增加了盈利的可能。
宏观层面价值分析
(1)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统筹管理,解决BIM应用的协同困境。在BIM 标准支撑下,完整的合同体系将对建设项目电子信息文件的使用、交付及管理等做出规定,实现数据资源的信息化、信息资源的知识化。同时,合同体系将进一步明确设计者的协同设计责任,避免设计中出现错、漏、碰、缺,也可避免后期的设计变更,有利于节约建设工程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2)明確项目参与方应用BIM技术的法律责任和合同责任。在BIM 标准的工程合同中,将对BIM 软件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及管理权限、侵权行为的处理等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同时,对于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和标准进行交付的合同责任予以约定。
(3)解决BIM技术形成的工程档案的保存及归档问题。对应用BIM 技术形成的项目管理成果进行归档并不存在法律层面的困难,但是需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BIM 技术文件的归档范围和档案质量要求予以明确,以供项目各方在工程合同中予以约定。
全生命周期价值分析
基于前文所构建的BIM技术应用于合同管理的理论框架,立足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我们将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 BIM 模型中的成本、进度等功能相关联,建立合同管理的功能模块,真正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合同管理的功能模块的应用价值如表1所示。
BIM 技术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是:改善信息管理方式,以其庞大的数据库为支撑,可以实现海量项目信息的自动存储、汇总、分类、检索与提取;实现合同管理的不同阶段信息共享,BIM 技术的信息流可以有效地防止项目合同执行冲突与合同内容重叠,实现合同信息的全面共享与实时沟通;实现合同管理模式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基于 BIM技术的合同管理可以实现合同规定与项目进展同步,实时跟踪合同执行情况,分析原因,增强合同管理者对项目的掌控能力,更加有利于项目进展。
结语
BIM 的发展是对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的持续改进和革新,其最终目的是使项目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切实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促使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迈向新的台阶。通过BIM技术,项目各参与方可为项目合同管理提供全部工程量、成本、材料和工期等信息,从而优化项目合同管理,推动项目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