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人们为了躲避酷热,便会采取各种“冷处理”来降温,喝冷饮、冲凉水澡、吹空调甚至露宿街头,此类做法在实施时或许会顿觉凉爽。但是,这种凉爽感并不持久,而且可能会引发疾病。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改变,使得人们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食欲下降,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如吃生冷食物就会损害脾胃。生冷食物是寒性食物,寒与湿互结导致腹泻、腹痛之症发生。同样,冷水冲凉和露宿也十分有害。冷水冲凉不仅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随汗液蒸发而散发,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会引起休克;而且此时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等疾病就会乘虚而入。露宿容易让人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淫,使关节及肌肉组织的免疫力下降,气血不畅,淋巴循环障碍,从而诱发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风湿性疾病。
那么什么才是解暑良方呢?医学研究证明:以热解暑安全有效。
据有关资料表明:饮一杯热茶,可以在9分钟后使体温下降1~2℃,而热水澡可以促进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扩张,有效地将体内热量散发出去。这是因为夏天气温接近人的体温,所以人体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当人喝热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外周的热感受器和中枢的热敏神经元),信息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再经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强,从而有效地将人体深处的热量散发出去。此外,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
吃冷饮或洗冷水澡等的防暑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冷”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器马上将信息报告给体温调节中枢,而温度中枢产生了“冷”的感觉,以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毛孔关闭,汗液分泌减少,造成表面的凉快,但总体上说,体内热量却难以及时散发,所以皮肤凉爽了一阵子马上觉得又热了起来。
此外,从初夏开始每天抽出1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耐热锻炼,借此来增加机体热应激蛋白的含量,也是抵抗酷暑的上上之策!耐热锻炼实质上就是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项目锻炼,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目的。但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75%,要减轻运动量,以防中暑。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的不用电风扇、空调,使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1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由此看来,喝热茶、洗热水澡、耐热锻炼才是夏季防暑的正确途径。
(编辑 王建国)
那么什么才是解暑良方呢?医学研究证明:以热解暑安全有效。
据有关资料表明:饮一杯热茶,可以在9分钟后使体温下降1~2℃,而热水澡可以促进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扩张,有效地将体内热量散发出去。这是因为夏天气温接近人的体温,所以人体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当人喝热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外周的热感受器和中枢的热敏神经元),信息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再经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强,从而有效地将人体深处的热量散发出去。此外,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
吃冷饮或洗冷水澡等的防暑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冷”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器马上将信息报告给体温调节中枢,而温度中枢产生了“冷”的感觉,以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毛孔关闭,汗液分泌减少,造成表面的凉快,但总体上说,体内热量却难以及时散发,所以皮肤凉爽了一阵子马上觉得又热了起来。
此外,从初夏开始每天抽出1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耐热锻炼,借此来增加机体热应激蛋白的含量,也是抵抗酷暑的上上之策!耐热锻炼实质上就是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项目锻炼,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目的。但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75%,要减轻运动量,以防中暑。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的不用电风扇、空调,使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1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由此看来,喝热茶、洗热水澡、耐热锻炼才是夏季防暑的正确途径。
(编辑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