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老年,心理会发生很多变化,尤其是对自己的健康、幸福很有期待的老人们,更会产生很多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都会打破晚年生活的祥和、平静,成为我们的心理负担。据了解,目前三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疑病症:东痛西痛,为什么就是查不出毛病?
很多老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常常觉得身体不舒服,腰酸腿痛,睡眠不好,胃口不好,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毛病。
“在我们心理门诊,遇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老人了,而且往往是在其他科室转了好大一圈,看了好几年都看不好,最后由医生介绍过来的。”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负责人如是说。
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下体总不舒服,去北京、上海的医院看过多次,一直没什么效果,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老太太觉得自己的病一定治不好了,整天躺在床上,等着老头子把洗脸水、刷牙水端到床前,饭也在床上吃。后来医生介绍她去看心理门诊。心理专家发现,她的问题其实是多年的郁结引发的。
医生解析:老年人面对身体的衰老,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即使没有疾病也会多次反复去医院检查,对身体上的轻微不适感到如临大敌,总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多吃一个鸡蛋就害怕自己胆固醇增高。有疑病观念的人,对他所怀疑的疾病坚信不疑,即使经过反复多次检查证明确实没有某种疾病,他也不会相信。老年人往往喜欢找老中医,看了医生吃了药好像是好了不少,其实是一个安慰作用。
离退休综合症:退休了,老人的脾气也怪了
有位老人,退休前为某单位领导。退休回家后,变得郁郁寡欢,一见到人总是大谈他过去如何辉煌。后来他总是反复地谈论这一段,人们便不爱听了,他更显得失落,情绪更低沉了,慢慢地,饭也吃得少了,并常常失眠。交流起来就抱怨家里人不尊重他,瞧不起他,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总是忿忿不平。邻居是个企业主,自己办厂赚了不少钱,但老人觉得那钱来路不正,是靠歪门邪道赚来的。因此,他开始坚持不懈地向有关部门写检举信。家里人一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便去找了医生。
医生解析:老年人在面对身体衰老的同时,还要面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各种人际关系的变化。有的老人社会和家庭支柱的地位逐渐被替代,成为生活需要他人照料、心理需要他人抚慰的弱势群体,非常容易患心理疾病,在内表现为封闭、自责、疑心病重,在外表现为具有攻击性,抱怨不断,爱告状。这种时候,非常需要心理疏导。
死亡恐惧症:老朋友都“走”了,老人很焦虑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
85岁的曾大爷,是女儿陪着过来的。老人总是焦虑,晚上睡不好觉,常会觉得头晕,胃口也不好,莫名地冲家人发脾气,但身体检查都正常,老太太也把他照顾得不错。
后来,在做心理咨询中心理专家了解到,老人年轻的时候上战场打过仗,眼见着很多战友牺牲。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同龄人相继去世,尽管老人不愿意承认,但心理专家发现,相比一般老年人,他对死亡有更多的恐慌。
医生解析:当年接受的都是不怕死的宣传,一些恐惧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被压抑下来,等到年老时,这种情绪终于爆发了。老年人自己或朋友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有的朋友已经故去,这不得不让老年人产生了对死亡与疾病的恐惧。对死亡和疾病观念扩大和错误的归因,最终导致老年人终日忧虑,生活质量下降,影响身心健康。
家人的陪伴和交流,比什么药都有效果
几天前,一则“青岛张老爷子在家庭聚会上,因儿孙皆闷头玩手机而怒摔盘离席”的新闻被广为关注。其实现如今很多老人均表达了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说话”的心愿。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与社会、家庭对老人的关注太少有关。现在很多家庭都把精力放在孙辈上,对老人关注不够,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回家少,和父母的交流也少,特别是丧偶的老年人,孤独感尤其强烈,而社会上有些人对老人有种包袱感,这是一种潜在的歧视,对老人也有不小的影响。长此以往,老年人在心理上就会有些反应,变得焦虑或者抑郁。另外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的文化不喜张扬,很多人从年轻开始就相信枪打出头乌,积累的被压抑的情绪到年老时才开始表现出来。
“现在来看门诊的老人其实也不太愿意交流内心的想法,我们只有以药物治疗为主。”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负责人说,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衰退都是正常现象,应该宽容地接受这种改变,多读书看报,锻炼脑力;在小区走走,跳跳排舞,经常找人聊天交流,或者参加些协会、团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定期检查身体,但不要过分关注身体,受一些误导,胡乱买些所谓的保健品。如果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应该积极治疗。最重要的是家人的关心、陪伴,经常陪老人说说话、散散步效果会比吃药更好。
疑病症:东痛西痛,为什么就是查不出毛病?
很多老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常常觉得身体不舒服,腰酸腿痛,睡眠不好,胃口不好,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毛病。
“在我们心理门诊,遇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老人了,而且往往是在其他科室转了好大一圈,看了好几年都看不好,最后由医生介绍过来的。”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负责人如是说。
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下体总不舒服,去北京、上海的医院看过多次,一直没什么效果,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老太太觉得自己的病一定治不好了,整天躺在床上,等着老头子把洗脸水、刷牙水端到床前,饭也在床上吃。后来医生介绍她去看心理门诊。心理专家发现,她的问题其实是多年的郁结引发的。
医生解析:老年人面对身体的衰老,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即使没有疾病也会多次反复去医院检查,对身体上的轻微不适感到如临大敌,总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多吃一个鸡蛋就害怕自己胆固醇增高。有疑病观念的人,对他所怀疑的疾病坚信不疑,即使经过反复多次检查证明确实没有某种疾病,他也不会相信。老年人往往喜欢找老中医,看了医生吃了药好像是好了不少,其实是一个安慰作用。
离退休综合症:退休了,老人的脾气也怪了
有位老人,退休前为某单位领导。退休回家后,变得郁郁寡欢,一见到人总是大谈他过去如何辉煌。后来他总是反复地谈论这一段,人们便不爱听了,他更显得失落,情绪更低沉了,慢慢地,饭也吃得少了,并常常失眠。交流起来就抱怨家里人不尊重他,瞧不起他,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总是忿忿不平。邻居是个企业主,自己办厂赚了不少钱,但老人觉得那钱来路不正,是靠歪门邪道赚来的。因此,他开始坚持不懈地向有关部门写检举信。家里人一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便去找了医生。
医生解析:老年人在面对身体衰老的同时,还要面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各种人际关系的变化。有的老人社会和家庭支柱的地位逐渐被替代,成为生活需要他人照料、心理需要他人抚慰的弱势群体,非常容易患心理疾病,在内表现为封闭、自责、疑心病重,在外表现为具有攻击性,抱怨不断,爱告状。这种时候,非常需要心理疏导。
死亡恐惧症:老朋友都“走”了,老人很焦虑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
85岁的曾大爷,是女儿陪着过来的。老人总是焦虑,晚上睡不好觉,常会觉得头晕,胃口也不好,莫名地冲家人发脾气,但身体检查都正常,老太太也把他照顾得不错。
后来,在做心理咨询中心理专家了解到,老人年轻的时候上战场打过仗,眼见着很多战友牺牲。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同龄人相继去世,尽管老人不愿意承认,但心理专家发现,相比一般老年人,他对死亡有更多的恐慌。
医生解析:当年接受的都是不怕死的宣传,一些恐惧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被压抑下来,等到年老时,这种情绪终于爆发了。老年人自己或朋友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有的朋友已经故去,这不得不让老年人产生了对死亡与疾病的恐惧。对死亡和疾病观念扩大和错误的归因,最终导致老年人终日忧虑,生活质量下降,影响身心健康。
家人的陪伴和交流,比什么药都有效果
几天前,一则“青岛张老爷子在家庭聚会上,因儿孙皆闷头玩手机而怒摔盘离席”的新闻被广为关注。其实现如今很多老人均表达了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说话”的心愿。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与社会、家庭对老人的关注太少有关。现在很多家庭都把精力放在孙辈上,对老人关注不够,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回家少,和父母的交流也少,特别是丧偶的老年人,孤独感尤其强烈,而社会上有些人对老人有种包袱感,这是一种潜在的歧视,对老人也有不小的影响。长此以往,老年人在心理上就会有些反应,变得焦虑或者抑郁。另外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的文化不喜张扬,很多人从年轻开始就相信枪打出头乌,积累的被压抑的情绪到年老时才开始表现出来。
“现在来看门诊的老人其实也不太愿意交流内心的想法,我们只有以药物治疗为主。”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负责人说,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衰退都是正常现象,应该宽容地接受这种改变,多读书看报,锻炼脑力;在小区走走,跳跳排舞,经常找人聊天交流,或者参加些协会、团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定期检查身体,但不要过分关注身体,受一些误导,胡乱买些所谓的保健品。如果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应该积极治疗。最重要的是家人的关心、陪伴,经常陪老人说说话、散散步效果会比吃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