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今天,各阶层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公众也在力图通过政治参与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利益矛盾,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受到了严峻挑战,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谈谈如何构建法治政府下的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法治政府;公信力;民主;民主参与
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根据与公民订立的不完全契约,合理有效使用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信用能力。具体说来,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履行契约责任和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廉洁高效及透明性与回应性等表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较高权威、赢得良好声誉、获得广泛认同的状态和能力。但是,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化、在建设服务性和法治性政府的今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政府公共性降低、政府信用失范问题尤为突出。
一、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
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迅速拓展,公众获得社会和政府信息的途径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这在保证了公众基本知情权的条件下,公众的参与热情在不断高涨。在我国服务性和法治性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政府的公信力建设也受到了高度关注。但是由于政府建设方法不当,时代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民众反映最多的就是"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一把手"政治","职能交叉,行政效率低下","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公信力流失的重要表现。
(一)政府公共性降低
公民是公共权力真正意义上的主权者,同时公共权力本质上具有公共性。公民以授权的方式让政府来执行公意,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是从公民与政府之间订立的契约之中产生的。但是,个别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却往往会违背契约,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况。例如,现在反应较严重的外企"污染转移"现象。发达国家将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便于排污的我国沿海地区,后果是大型企业的落户,带来地方GDP的快速增长和官员晋升的坦途,但是却对水域、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本无非议,但是为了攫取高额的税收利益和GDP飞速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侵占了公共利益,让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受损,削弱了政府的公共权威。
(二)政府信用失范
政府公信力最直接表现就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法不依,权威弱化。法治政府的建设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将依法行政作为公共行政的根本原则。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恪守法律规范和行政规章。但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做好为表面政绩、抓好经济指标,常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权大于法的现象频繁发生。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治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具有上下统一性和权威性,这是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集中体现,地方政府需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决定,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但是实际情况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而阳奉阴违,造成中央政策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失信于民。
(三)治理方法不当
首先,信息公开不到位。我国的服务性政府建设要求信息公开透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与之不符,部分政府部门或官员对公众的诉求不闻不顾,仅仅公开一些形象工程和一些工作的信息,对公众真正关心的敏感信息有意避开或者刻意隐瞒。但是,现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增多,如果公众了解到真实情况,就会对政府的权威性产生更大的质疑,讓社会公众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再是舆情处置不得力。近年来,在公众间反映最多的就是环保问题,比如大连PX项目事件,启东事件,马鞍山(合肥)钢铁污染事件等等,这些污染事件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形式的民众抗议。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来发表个人意见,为各级政府的公共治理带来了舆论压力和处置难度。
二、法治政府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一)严格依法行政,遵循法定程序
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就是依法行政,政府应当遵从民意来行事,同时依法行政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步入转型的重要攻坚期,矛盾日益凸显,为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社会上存在的暴力执法、强拆强建、社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都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因此,政府公信力建设,要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首先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要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然后,行政执法应当合法公正,在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的基础上,明确执法主体的权限,对发现的行政执法不严或者不公行为要及时矫正或处理,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政府
社会利益的急剧分化导致社会意识领域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由于各个利益群体都会将自己本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必然会造成因现实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焦虑心理。再加上政治体制改革仍不完善,公众民主参与渠道较少,导致人们的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回应。因此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必须将建设民主政府为目标。首先要扩展民众政治参与范围,-方面,公民可以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来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组织化的公民参与形式,可以缓解政府重复面对单个公民诉求的局面,提高行政效率。其次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多元化的民主参与渠道,可以增进政府和公众间的联系,可以让公民意见快速有效地进入政策议程,因此要将民主参与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关键公众接触,开展民意调查,举行全社会性质的听证等形式来加强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听取。最后,搭建网络参与平台。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必然成为将来政府开展工作的首选途径。
(三)强化绩效责任,建设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建设旨在解决政府运行时应尽之责的恪守和未尽之责的处理。政府绩效管理是运用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估方法来协助各个管理部门对目标执行情况和公众反馈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把握,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要推进政府绩效法制化,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其次,促进评估体系科学化,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实情,制定科学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再次是确保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要把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终极目标,吸纳公众、专家和独立第三方等合作参与,重视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反馈,改变传统的自我评价的封闭体系。最后是加强绩效责任联动性。将政府行为或官员行为的问责制建立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将绩效考核同责任处置相挂钩,避免各种问责制度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政府下的公信力建设要时刻围绕着民主和法治来进行,政府要积极分析产生公信力流失的原因,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及时加以解决。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和维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历史过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民情的基础上,结合先进有效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权威性和公共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任中平.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以制度分析为视角[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
[2]王丹. 从"PM2.5之争"看公共信息的发布与监督[J]. 法学,2012,(9).
【关键词】法治政府;公信力;民主;民主参与
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根据与公民订立的不完全契约,合理有效使用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信用能力。具体说来,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履行契约责任和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廉洁高效及透明性与回应性等表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较高权威、赢得良好声誉、获得广泛认同的状态和能力。但是,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化、在建设服务性和法治性政府的今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政府公共性降低、政府信用失范问题尤为突出。
一、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
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迅速拓展,公众获得社会和政府信息的途径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这在保证了公众基本知情权的条件下,公众的参与热情在不断高涨。在我国服务性和法治性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政府的公信力建设也受到了高度关注。但是由于政府建设方法不当,时代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民众反映最多的就是"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一把手"政治","职能交叉,行政效率低下","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公信力流失的重要表现。
(一)政府公共性降低
公民是公共权力真正意义上的主权者,同时公共权力本质上具有公共性。公民以授权的方式让政府来执行公意,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是从公民与政府之间订立的契约之中产生的。但是,个别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却往往会违背契约,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况。例如,现在反应较严重的外企"污染转移"现象。发达国家将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便于排污的我国沿海地区,后果是大型企业的落户,带来地方GDP的快速增长和官员晋升的坦途,但是却对水域、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本无非议,但是为了攫取高额的税收利益和GDP飞速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侵占了公共利益,让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受损,削弱了政府的公共权威。
(二)政府信用失范
政府公信力最直接表现就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法不依,权威弱化。法治政府的建设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将依法行政作为公共行政的根本原则。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恪守法律规范和行政规章。但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做好为表面政绩、抓好经济指标,常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权大于法的现象频繁发生。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治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具有上下统一性和权威性,这是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集中体现,地方政府需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决定,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但是实际情况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而阳奉阴违,造成中央政策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失信于民。
(三)治理方法不当
首先,信息公开不到位。我国的服务性政府建设要求信息公开透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与之不符,部分政府部门或官员对公众的诉求不闻不顾,仅仅公开一些形象工程和一些工作的信息,对公众真正关心的敏感信息有意避开或者刻意隐瞒。但是,现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增多,如果公众了解到真实情况,就会对政府的权威性产生更大的质疑,讓社会公众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再是舆情处置不得力。近年来,在公众间反映最多的就是环保问题,比如大连PX项目事件,启东事件,马鞍山(合肥)钢铁污染事件等等,这些污染事件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形式的民众抗议。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来发表个人意见,为各级政府的公共治理带来了舆论压力和处置难度。
二、法治政府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一)严格依法行政,遵循法定程序
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就是依法行政,政府应当遵从民意来行事,同时依法行政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步入转型的重要攻坚期,矛盾日益凸显,为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社会上存在的暴力执法、强拆强建、社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都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因此,政府公信力建设,要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首先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要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然后,行政执法应当合法公正,在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的基础上,明确执法主体的权限,对发现的行政执法不严或者不公行为要及时矫正或处理,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政府
社会利益的急剧分化导致社会意识领域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由于各个利益群体都会将自己本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必然会造成因现实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焦虑心理。再加上政治体制改革仍不完善,公众民主参与渠道较少,导致人们的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回应。因此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必须将建设民主政府为目标。首先要扩展民众政治参与范围,-方面,公民可以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来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组织化的公民参与形式,可以缓解政府重复面对单个公民诉求的局面,提高行政效率。其次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多元化的民主参与渠道,可以增进政府和公众间的联系,可以让公民意见快速有效地进入政策议程,因此要将民主参与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关键公众接触,开展民意调查,举行全社会性质的听证等形式来加强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听取。最后,搭建网络参与平台。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必然成为将来政府开展工作的首选途径。
(三)强化绩效责任,建设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建设旨在解决政府运行时应尽之责的恪守和未尽之责的处理。政府绩效管理是运用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估方法来协助各个管理部门对目标执行情况和公众反馈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把握,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要推进政府绩效法制化,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其次,促进评估体系科学化,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实情,制定科学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再次是确保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要把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终极目标,吸纳公众、专家和独立第三方等合作参与,重视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反馈,改变传统的自我评价的封闭体系。最后是加强绩效责任联动性。将政府行为或官员行为的问责制建立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将绩效考核同责任处置相挂钩,避免各种问责制度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政府下的公信力建设要时刻围绕着民主和法治来进行,政府要积极分析产生公信力流失的原因,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及时加以解决。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和维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历史过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民情的基础上,结合先进有效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权威性和公共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任中平.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以制度分析为视角[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
[2]王丹. 从"PM2.5之争"看公共信息的发布与监督[J]. 法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