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鹿(Cervus 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科动物,因其体型像骏马而得名。马鹿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故又称为“赤鹿”。马鹿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均有分布,多数学者认为全球马鹿共22个亚种。我国的野生马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四川和青藏高原等地,已记录到8个亚种,是世界上马鹿亚种最多的国家。我们研究的马鹿属于东北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项圈“报告”活动范围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马鹿东北亚种的一个重要栖息地。该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8ˊ—118°55ˊ,北纬43°59ˊ—44°27ˊ。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草原向森林、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双重交汇的过渡地带,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段,也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缩影。
在赛罕乌拉保护区,马鹿分布于大西沟、正沟、大东沟和王坟沟区域内,但主要分布于大西沟、大西沟和正沟交界的小西沟,数量约500只。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活动于大西沟和小西沟的3只马鹿,分别给戴上了无线电发射器,然后释放于自然栖息地内,再通过接收器接收马鹿活动方位的信息,以此追踪马鹿的活动。3只马鹿所佩戴无线电发射器的频率分别是124赫兹、154赫兹和335赫兹。经过长期监测发现,这些马鹿绝大多数时间活动于大西沟大阴坡附近,有时在大西沟左侧的线杆子沟,最远进入大西沟和正沟交界的小西沟,右侧最远到达六道洼。马鹿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路线也较为固定。在求偶发情期,活动的范围相对扩大。
用于研究的马鹿捕捉于大西沟,采用鹿窖法,即挖开一个较为宽阔的深坑,然后在上面用木棒蓬起来,再在上面放上青草。马鹿过来取食青草的时候,就掉进鹿窖里。窖里面也放上青草,用于被窖的马鹿暂时维持基本生存需求。为了吸引马鹿的到来,我们在鹿窖旁边放上舔盐,这也增加了马鹿到达鹿窖的概率。
马鹿生活
马鹿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遵循“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可以想见,在交配期间,雄性马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的争斗在所难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雄鹿争斗期间,雌鹿则在旁边观望。当失败的一方落荒而逃时,获胜的一方则昂首阔步地走近雌鹿,向雌鹿“求婚”,雌鹿则欣然接受。雄性马鹿在发情期会高声吼叫,而且叫声越高,就越能表明自己身体强壮,求偶争斗中胜利的机会也就越多。在2008年的10月份,我和师弟张逦嘉连续3天不间断地用无线电遥测马鹿,晚上,我们听到幽静的山谷中响起雄鹿的求偶叫声,此起彼伏。这种叫声一方面告诫其他雄性个体不要擅闯领地,以免招致厮杀,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吸引雌鹿前来——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争夺配偶而导致伤残的现象。这种通过叫声而避免冲突的仪式化行为对马鹿种群的稳定和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赛罕乌拉保护区,马鹿的发情期可持续一个月。雌鹿怀孕后,便离开雄鹿单独活动,于次年6月份左右产仔,通常一胎一仔,产仔于灌丛等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刚出生的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这时的幼鹿是最容易受到天敌的袭击。5—7天后,幼鹿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约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马鹿一般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6~18岁。
通过无线电遥测定位,我们发现在赛罕乌拉保护区,马鹿主要栖息于云杉和白桦混交林、白桦和黑桦混交林、杨桦混交林、林间草地及沟谷沿岸的草地。冬季马鹿的最适卧息生境为杨桦杂木林,无动物干扰活动、背风、阳坡及坡中位等。我们在冬季的调查中发现,马鹿多卧息于阳坡中位、食物丰富的区域。根据马鹿卧息痕迹的多少、粪便的大小、尿迹的形状可以判断马鹿的数量、年龄段和性别。夏季,马鹿的栖息地有所改变,它们选择靠近沟谷的杂木林,而且距离水源较近。
来自人类的生存压力
马鹿浑身是宝,鹿肉鲜嫩可口,皮是很好的制革材料,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茸等都可入药。然而,正是这些经济用途为马鹿带来了杀戮。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马鹿常常成为盗猎分子的目标。在赛罕乌拉保护区,我们经常能见到针对马鹿下的大钢丝套子。更为残忍的是,在2007年冬天,我们在大西沟与正沟交界的小西沟发现有盗猎分子把马鹿套死,将肉和皮带走,内脏扔在了野外,情景惨不忍睹。我们的研究对象——戴有频率335赫兹跟踪器的那只马鹿也落入不法分子魔爪般的钢丝套子而被活活套死,它佩戴过的无线电项圈则被扔在了一边,致使我们的研究结果大打折扣。
马鹿的天敌主要有狼、狐狸、猞猁等。但是相对于盗猎分子的破坏而言,自然天敌对马鹿种群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认为钢丝套子对马鹿的残害比狼的追逐更为残忍,在局部范围内甚至是毁灭性的。近两年来,保护区针对捕杀野生马鹿和狍的不法分子开展了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野外下套的现象已杜绝。
目前在赛罕乌拉保护区,专家针对马鹿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人们对马鹿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基于这些研究结果,针对马鹿保护的措施和管理手段也日益完善,这里的野生东北马鹿种群的继续生存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第一作者单位: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第二作者单位:湖北神农架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项圈“报告”活动范围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马鹿东北亚种的一个重要栖息地。该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8ˊ—118°55ˊ,北纬43°59ˊ—44°27ˊ。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草原向森林、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双重交汇的过渡地带,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段,也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缩影。
在赛罕乌拉保护区,马鹿分布于大西沟、正沟、大东沟和王坟沟区域内,但主要分布于大西沟、大西沟和正沟交界的小西沟,数量约500只。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活动于大西沟和小西沟的3只马鹿,分别给戴上了无线电发射器,然后释放于自然栖息地内,再通过接收器接收马鹿活动方位的信息,以此追踪马鹿的活动。3只马鹿所佩戴无线电发射器的频率分别是124赫兹、154赫兹和335赫兹。经过长期监测发现,这些马鹿绝大多数时间活动于大西沟大阴坡附近,有时在大西沟左侧的线杆子沟,最远进入大西沟和正沟交界的小西沟,右侧最远到达六道洼。马鹿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路线也较为固定。在求偶发情期,活动的范围相对扩大。
用于研究的马鹿捕捉于大西沟,采用鹿窖法,即挖开一个较为宽阔的深坑,然后在上面用木棒蓬起来,再在上面放上青草。马鹿过来取食青草的时候,就掉进鹿窖里。窖里面也放上青草,用于被窖的马鹿暂时维持基本生存需求。为了吸引马鹿的到来,我们在鹿窖旁边放上舔盐,这也增加了马鹿到达鹿窖的概率。
马鹿生活
马鹿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遵循“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可以想见,在交配期间,雄性马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的争斗在所难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雄鹿争斗期间,雌鹿则在旁边观望。当失败的一方落荒而逃时,获胜的一方则昂首阔步地走近雌鹿,向雌鹿“求婚”,雌鹿则欣然接受。雄性马鹿在发情期会高声吼叫,而且叫声越高,就越能表明自己身体强壮,求偶争斗中胜利的机会也就越多。在2008年的10月份,我和师弟张逦嘉连续3天不间断地用无线电遥测马鹿,晚上,我们听到幽静的山谷中响起雄鹿的求偶叫声,此起彼伏。这种叫声一方面告诫其他雄性个体不要擅闯领地,以免招致厮杀,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吸引雌鹿前来——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争夺配偶而导致伤残的现象。这种通过叫声而避免冲突的仪式化行为对马鹿种群的稳定和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赛罕乌拉保护区,马鹿的发情期可持续一个月。雌鹿怀孕后,便离开雄鹿单独活动,于次年6月份左右产仔,通常一胎一仔,产仔于灌丛等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刚出生的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这时的幼鹿是最容易受到天敌的袭击。5—7天后,幼鹿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约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马鹿一般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6~18岁。
通过无线电遥测定位,我们发现在赛罕乌拉保护区,马鹿主要栖息于云杉和白桦混交林、白桦和黑桦混交林、杨桦混交林、林间草地及沟谷沿岸的草地。冬季马鹿的最适卧息生境为杨桦杂木林,无动物干扰活动、背风、阳坡及坡中位等。我们在冬季的调查中发现,马鹿多卧息于阳坡中位、食物丰富的区域。根据马鹿卧息痕迹的多少、粪便的大小、尿迹的形状可以判断马鹿的数量、年龄段和性别。夏季,马鹿的栖息地有所改变,它们选择靠近沟谷的杂木林,而且距离水源较近。
来自人类的生存压力
马鹿浑身是宝,鹿肉鲜嫩可口,皮是很好的制革材料,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茸等都可入药。然而,正是这些经济用途为马鹿带来了杀戮。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马鹿常常成为盗猎分子的目标。在赛罕乌拉保护区,我们经常能见到针对马鹿下的大钢丝套子。更为残忍的是,在2007年冬天,我们在大西沟与正沟交界的小西沟发现有盗猎分子把马鹿套死,将肉和皮带走,内脏扔在了野外,情景惨不忍睹。我们的研究对象——戴有频率335赫兹跟踪器的那只马鹿也落入不法分子魔爪般的钢丝套子而被活活套死,它佩戴过的无线电项圈则被扔在了一边,致使我们的研究结果大打折扣。
马鹿的天敌主要有狼、狐狸、猞猁等。但是相对于盗猎分子的破坏而言,自然天敌对马鹿种群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认为钢丝套子对马鹿的残害比狼的追逐更为残忍,在局部范围内甚至是毁灭性的。近两年来,保护区针对捕杀野生马鹿和狍的不法分子开展了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野外下套的现象已杜绝。
目前在赛罕乌拉保护区,专家针对马鹿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人们对马鹿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基于这些研究结果,针对马鹿保护的措施和管理手段也日益完善,这里的野生东北马鹿种群的继续生存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第一作者单位: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第二作者单位:湖北神农架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