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5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启动赴美上市,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几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则有望成为年内规模最大的IPO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毋庸置疑,经过10几年的发展,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及移动电子商务公司,且前进的步伐依然不可阻挡。本文正是在这种电商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之下,顺势而为,重点分析中国电商尤其是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并通过对照,从财务的角度通过五种不同的方法评估阿里的价值。
【关键词】电商 阿里巴巴 估值
一、电商历程
如今,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无人不知,无人不谈,无人不做。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演变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已经无法想像没有电商的日子。可是当历史往回倒,也就大概15年前,你可能也无法想像有电商的日子。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已经不易,更为不易的是其成长之路,面临诸多挑战,步履维艰。阿里巴巴的前面有8848,马云的前面有王俊涛,所有后来的成功者前面都有大量的牺牲者,与今天的繁荣相比,或许电商走过的荆棘注定会被遗忘。
过去的15年,期间孕育了淘宝、当当、携程、凡客诚品、京东等现在家喻户晓的电商。它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积累了无数用户,同时彼此间又不断展开殊死搏斗,竞争激烈。说到底,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环境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同样电商的发展之路也离不开被誉为“上帝”的客户,再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需求展开的,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商家开拓,用户尝试,慢慢地市场就形成了,不论生活的哪个方面,所有涉及衣食住行的领域都开始出现电商的身影,所以电商们今日的辉煌,我们每个人既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可以随时享受他们带来的便利和新体验,又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1999年,马云和其他几位合伙人一起创建了Alibaba;2003年正值非典时期,线下的惊恐推动了淘宝网的诞生;面临线上交易的安全问题,阿里又适时地在2004年末推出了支付宝,解决了买家和买家之间的信任危机;2008年,为满足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和高端购物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出了“淘宝商城”,后改名为“天猫”,加强了服务客户的精准定位;2010年,手机淘宝上线,占据移动端前沿;2013年6月推出支付宝理财产品余额宝,更是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在新的一年里,随着不断地投资并购,阿里生态系统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财务解读
阿里巴巴的收入规模在最近几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从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Q1~Q3总收入达404.73亿元,同比增长56.6%。淘宝、天猫和聚划算三个平台2013年的GMV(交易总额)达1.54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及移动电子商务公司。
在阿里的平台电商模式下,相比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净利润正在呈加速度上升,从10年亏损5.03亿元,到2014Q1~Q3盈利177.42亿元,可见其平台效应正在显现,这也预示着阿里经营多年的平台化生态圈进入高速增长周期。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零售交易占总零售市场的比例为7.9%,网络群体占比45.8%,网上购物人群占网络群体的比例为48.9%,同期欧美国家分别超过80%和70%,另外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6.5%,而美国和英国超过63%,日本接近60%,所有这些数据都支持阿里巴巴未来几年的持续发展。
以同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百度、京东和亚马逊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了其2012年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阿里的成长逻辑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是从逻辑上判断,从其商业生态和发展现状研究未来趋势,正像阿里自己说的,“我们不仅仅是在运营一家公司,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管家,职责是让生态更加繁荣与平衡,让所有参与者获得利益”,而阿里最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恰恰支撑这样的逻辑。
权益净利率,也就是通常熟知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生意特质的重要视角,这也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杜邦财务分析,可以将它分解为三个指标,即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和销售净利率,它们分别体现了企业运营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阿里,同时和其余几家互联网公司对照,结果是非常有趣的。
权益乘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常以资产负债率替代,我们看到阿里巴巴2012年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仅为27.11%,这不但意味着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强,也表明从资金杠杆的角度而言,阿里提升的空间很大,BAT的其余两家都大于40%,而京东和亚马逊都超过60%。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阿里巴巴披露的2013财年(截止到2013年3月31日)资产负债率达到82.68%,截止到12月31日,又降到68.01%,杠杆快速放大的原因主要和公司的多元化投资并购,以及回购自己的部分股权有关。
总资产周转率反应了企业的营运能力,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阿里的总资产周转率很低,是所列公司中最低的,仅为0.42,相比京东的2.31,亚马逊的1.88以及一般零售行业的平均值1.44,都是远远逊色。而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BAT三家公司的该指标都相对较低,腾讯0.58,百度也只有0.49,或许它们之间有其共性,即三家公司作为国内各自领域的互联网第一名,不论是腾讯的即时通讯,还是百度的搜索引擎,它们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累积了大量用户,并以此衍生出一些常见的盈利手段。所以它们都不是靠高效快速地进行周转,来不断提高自己的ROE。
销售净利率反应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真相和数据就是那么的吻合,当百度有着高达46.59%的销售净利率,腾讯29.13%,阿里23.30%时,在2012年京东和亚马逊是双双亏损的,虽然在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京东披露2013年勉强扭亏为盈,而亚马逊2013年的净利润也达到2.74亿美元,但综合来看,BAT的生意属性与京东、亚马逊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它们的财务比较也说明了这点。即BAT属于“低周转率高利润率”,京东、亚马逊属于“高周转率低利润率”,后者更接近一般零售行业的特质。 另外从获现能力和发展潜力看,BAT的销售现金比率都大于40%,好于京东和亚马逊,而几家互联网公司的销售增长情况都非常不错,除了亚马逊作为电商鼻祖,加上自己的体量过大,12年的销售增长率相比之下算最低了,但也有27.07%,其余都处于高速增长,数京东增长最迅猛,达到95.85%,阿里68.23%也毫不示弱,并且2013年继续维持72.37%的增长率。
所以总的来说,阿里的财务指标不如腾讯和百度,但优于京东和亚马逊,这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由各自的生意属性决定的。未来看阿里的ROE是否有提升的空间,第一个主要关注阿里的资本运作,即能否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本放大自己的经营成果,是一个适当地加杠杆的过程;另外一个主要关注阿里的盈利能力,即单位销售收入所能带来的利润率还能不能往上提,相比于腾讯和百度,这个空间到底有没有。
三、价值评估
如何评估阿里巴巴的内在价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约翰·伯尔·威廉斯在许多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不多不少,这就是著名的DCF(现金流贴现法)估值,它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艺术性的成分,原因在于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未来现金流量的波动以及折现率的变化都会导致估值的差异,所以内在价值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精确值。
由于DCF本身固有的缺陷,其他简单直观的相对估值指标,比如PE、PB、PS、PEG等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首先来罗列一下这些最常用的估值方法,可以简单地试着探讨它们的内在意义和相互区别,特别是当估值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时候,使用多种估值方法,显得更为明智。
第一个要揭开的便是DCF的神秘面纱,其实DCF说复杂也不复杂,如果确定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和折现率,那么按部就班计算就可以了,最多只是计算过程稍微麻烦一点。但关键点还是在影响现金流现值的因素上,因为现金流现值取决于现金流的大小、产生现金流的持续时间和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风险,即便大致估计了前两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风险也很难判断,这需要考虑投资对象的规模、经营和管理、竞争优势等等商业运作的情况,同时这种风险的本质是由我们预期公司产生现金流的可能性决定的,而这直接影响到了折现率的取值,折现率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导致现金流现值的变动,所以说虽然DCF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最为本质,但其代价却是得克服重重障碍,解决一系列评估前提,才能接近估值真相,而这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不现实,这种科学与艺术的混杂几乎让大多数投资人困惑甚至疯狂,投资的魅力也由此产生。
本文不妨也疯狂一次,看看通过DCF的10年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阿里巴巴价值几许。在正式估算前,我们必须先作出一番假设,1)2014财年阿里预期的自由现金流为多少,在披露中通过过去三年数据和截止2013年12月31日的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推算自由现金流的预期增长率在65%左右,也就是2014年预期的自由现金流为325.79亿元;2)估计未来10年阿里的自由现金流增长有多快,随着阿里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稳定,假定年复合增长率为10%;3)估计折现率,选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我们将使用9%的折现率;4)估计长期增长率,选择未来中国的GDP长期平均增长率3%,有了这些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计算了,过程如图所示,结果为8685.87亿元,折合成美元1394.2亿美元。
除了DCF,剩下的都是相对估值法,我们依然选取腾讯、百度、京东和亚马逊的最新数据作参考,并根据它们各自过去三年的销售增长率,取平均值预计了2014年的营业收入,最新市值通过雪球网获得。我们知道,要采用简单的PE、PB、PS等相对估值法,最重要的是合理地选择可比公司,而通过上述的财务对比分析,我们已经发现腾讯和百度的业务从本质上来说与阿里更为相近,虽然京东现已被公认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并且于2014年5月22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收盘报20.90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10.00%,但同第一大电商阿里还是有本质区别,运营重点不一样,不好比较。所以,为业界俗称的BAT倒值得一试。
通过市盈率估值,我们取腾讯和百度的PE均值42.04,由于近两年阿里的平台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在财务数据上的体现就是销售利润率的不断提升,从已披露的2014Q1~Q3的数据中,我们知道阿里的销售净利率达43.84%,这一数值已经赶上腾讯,未来很有可能超越百度,但仍谨慎地取它们2012年的平均销售净利率37.86%,乘以预计阿里2014财年营业收入597.14亿元,得到2014财年的净利润为226.08亿元,再与PE相乘即9504.4亿元,折合成美元为1525.59亿美元。
通过市净率估值,我们取腾讯和百度的PB均值13.25,乘以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截止2013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238.92亿元,得到3165.69亿元,折合成美元为508.14亿美元。
通过市销率估值,同理我们再取腾讯与百度的PS均值8.13,与预计的阿里2014财年营业收入597.14亿元相乘,再考虑一定的溢价,阿里的市值至少要高于4854.75亿元,折合成美元为779.25亿美元。
采用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推崇的PEG估值法,更多地是从阿里巴巴自身的发展角度考虑,因为作为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过去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未来的上升动力依然充足,属于典型的成长股。假设我们判断在公司未来的3~5年里,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还能保持在30~50%左右,那么现在合理的估值区间大致可以通过计算2014财年预计的净利润而获得。由于预计阿里2014财年的净利润为226.08亿元,最终阿里的估值区间在6782.4~11304亿元左右,折合成美元为1088.67~1814.45亿美元。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五种不同的估值方法,我们发现现金流贴现法(DCF)、市盈率(PE)法和PEG法得到的结果更值得对照,大概区间范围都在1100~1800亿美元,而通过市净率和市销率得到的结果都低于1000亿美元,也与目前市场主流分析师的估算偏离较远。究其原因,与这些方法的内涵密切相关,即对于阿里这样的公司,更适合使用DCF或PEG法,又由于BAT三家在业务本质上相近,所以采用PE估值也能得到可参考的结果。若综合DCF、PE、PEG三者得出的结果,本文认为阿里巴巴的估值中枢在1450亿美元。
这些年阿里巴巴一直都在努力运营一个第三方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和技术给广大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服务。“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一路走来,一起成长,虽然多元化经营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更为重要的是不管阿里能否再造辉煌,是它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正是我们最好的写照。
作者简介:王方明,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全国高校财务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科技开发事业中心特聘财务专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项目财务评审专家、电子产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财务验收专家,中国金融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杜栋栋,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理财。
【关键词】电商 阿里巴巴 估值
一、电商历程
如今,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无人不知,无人不谈,无人不做。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演变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已经无法想像没有电商的日子。可是当历史往回倒,也就大概15年前,你可能也无法想像有电商的日子。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已经不易,更为不易的是其成长之路,面临诸多挑战,步履维艰。阿里巴巴的前面有8848,马云的前面有王俊涛,所有后来的成功者前面都有大量的牺牲者,与今天的繁荣相比,或许电商走过的荆棘注定会被遗忘。
过去的15年,期间孕育了淘宝、当当、携程、凡客诚品、京东等现在家喻户晓的电商。它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积累了无数用户,同时彼此间又不断展开殊死搏斗,竞争激烈。说到底,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环境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同样电商的发展之路也离不开被誉为“上帝”的客户,再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需求展开的,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商家开拓,用户尝试,慢慢地市场就形成了,不论生活的哪个方面,所有涉及衣食住行的领域都开始出现电商的身影,所以电商们今日的辉煌,我们每个人既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可以随时享受他们带来的便利和新体验,又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1999年,马云和其他几位合伙人一起创建了Alibaba;2003年正值非典时期,线下的惊恐推动了淘宝网的诞生;面临线上交易的安全问题,阿里又适时地在2004年末推出了支付宝,解决了买家和买家之间的信任危机;2008年,为满足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和高端购物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出了“淘宝商城”,后改名为“天猫”,加强了服务客户的精准定位;2010年,手机淘宝上线,占据移动端前沿;2013年6月推出支付宝理财产品余额宝,更是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在新的一年里,随着不断地投资并购,阿里生态系统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财务解读
阿里巴巴的收入规模在最近几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从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Q1~Q3总收入达404.73亿元,同比增长56.6%。淘宝、天猫和聚划算三个平台2013年的GMV(交易总额)达1.54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及移动电子商务公司。
在阿里的平台电商模式下,相比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净利润正在呈加速度上升,从10年亏损5.03亿元,到2014Q1~Q3盈利177.42亿元,可见其平台效应正在显现,这也预示着阿里经营多年的平台化生态圈进入高速增长周期。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零售交易占总零售市场的比例为7.9%,网络群体占比45.8%,网上购物人群占网络群体的比例为48.9%,同期欧美国家分别超过80%和70%,另外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6.5%,而美国和英国超过63%,日本接近60%,所有这些数据都支持阿里巴巴未来几年的持续发展。
以同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百度、京东和亚马逊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了其2012年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阿里的成长逻辑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是从逻辑上判断,从其商业生态和发展现状研究未来趋势,正像阿里自己说的,“我们不仅仅是在运营一家公司,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管家,职责是让生态更加繁荣与平衡,让所有参与者获得利益”,而阿里最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恰恰支撑这样的逻辑。
权益净利率,也就是通常熟知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生意特质的重要视角,这也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杜邦财务分析,可以将它分解为三个指标,即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和销售净利率,它们分别体现了企业运营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阿里,同时和其余几家互联网公司对照,结果是非常有趣的。
权益乘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常以资产负债率替代,我们看到阿里巴巴2012年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仅为27.11%,这不但意味着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强,也表明从资金杠杆的角度而言,阿里提升的空间很大,BAT的其余两家都大于40%,而京东和亚马逊都超过60%。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阿里巴巴披露的2013财年(截止到2013年3月31日)资产负债率达到82.68%,截止到12月31日,又降到68.01%,杠杆快速放大的原因主要和公司的多元化投资并购,以及回购自己的部分股权有关。
总资产周转率反应了企业的营运能力,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阿里的总资产周转率很低,是所列公司中最低的,仅为0.42,相比京东的2.31,亚马逊的1.88以及一般零售行业的平均值1.44,都是远远逊色。而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BAT三家公司的该指标都相对较低,腾讯0.58,百度也只有0.49,或许它们之间有其共性,即三家公司作为国内各自领域的互联网第一名,不论是腾讯的即时通讯,还是百度的搜索引擎,它们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累积了大量用户,并以此衍生出一些常见的盈利手段。所以它们都不是靠高效快速地进行周转,来不断提高自己的ROE。
销售净利率反应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真相和数据就是那么的吻合,当百度有着高达46.59%的销售净利率,腾讯29.13%,阿里23.30%时,在2012年京东和亚马逊是双双亏损的,虽然在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京东披露2013年勉强扭亏为盈,而亚马逊2013年的净利润也达到2.74亿美元,但综合来看,BAT的生意属性与京东、亚马逊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它们的财务比较也说明了这点。即BAT属于“低周转率高利润率”,京东、亚马逊属于“高周转率低利润率”,后者更接近一般零售行业的特质。 另外从获现能力和发展潜力看,BAT的销售现金比率都大于40%,好于京东和亚马逊,而几家互联网公司的销售增长情况都非常不错,除了亚马逊作为电商鼻祖,加上自己的体量过大,12年的销售增长率相比之下算最低了,但也有27.07%,其余都处于高速增长,数京东增长最迅猛,达到95.85%,阿里68.23%也毫不示弱,并且2013年继续维持72.37%的增长率。
所以总的来说,阿里的财务指标不如腾讯和百度,但优于京东和亚马逊,这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由各自的生意属性决定的。未来看阿里的ROE是否有提升的空间,第一个主要关注阿里的资本运作,即能否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本放大自己的经营成果,是一个适当地加杠杆的过程;另外一个主要关注阿里的盈利能力,即单位销售收入所能带来的利润率还能不能往上提,相比于腾讯和百度,这个空间到底有没有。
三、价值评估
如何评估阿里巴巴的内在价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约翰·伯尔·威廉斯在许多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不多不少,这就是著名的DCF(现金流贴现法)估值,它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艺术性的成分,原因在于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未来现金流量的波动以及折现率的变化都会导致估值的差异,所以内在价值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精确值。
由于DCF本身固有的缺陷,其他简单直观的相对估值指标,比如PE、PB、PS、PEG等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首先来罗列一下这些最常用的估值方法,可以简单地试着探讨它们的内在意义和相互区别,特别是当估值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时候,使用多种估值方法,显得更为明智。
第一个要揭开的便是DCF的神秘面纱,其实DCF说复杂也不复杂,如果确定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和折现率,那么按部就班计算就可以了,最多只是计算过程稍微麻烦一点。但关键点还是在影响现金流现值的因素上,因为现金流现值取决于现金流的大小、产生现金流的持续时间和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风险,即便大致估计了前两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风险也很难判断,这需要考虑投资对象的规模、经营和管理、竞争优势等等商业运作的情况,同时这种风险的本质是由我们预期公司产生现金流的可能性决定的,而这直接影响到了折现率的取值,折现率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导致现金流现值的变动,所以说虽然DCF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最为本质,但其代价却是得克服重重障碍,解决一系列评估前提,才能接近估值真相,而这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不现实,这种科学与艺术的混杂几乎让大多数投资人困惑甚至疯狂,投资的魅力也由此产生。
本文不妨也疯狂一次,看看通过DCF的10年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阿里巴巴价值几许。在正式估算前,我们必须先作出一番假设,1)2014财年阿里预期的自由现金流为多少,在披露中通过过去三年数据和截止2013年12月31日的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推算自由现金流的预期增长率在65%左右,也就是2014年预期的自由现金流为325.79亿元;2)估计未来10年阿里的自由现金流增长有多快,随着阿里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稳定,假定年复合增长率为10%;3)估计折现率,选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我们将使用9%的折现率;4)估计长期增长率,选择未来中国的GDP长期平均增长率3%,有了这些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计算了,过程如图所示,结果为8685.87亿元,折合成美元1394.2亿美元。
除了DCF,剩下的都是相对估值法,我们依然选取腾讯、百度、京东和亚马逊的最新数据作参考,并根据它们各自过去三年的销售增长率,取平均值预计了2014年的营业收入,最新市值通过雪球网获得。我们知道,要采用简单的PE、PB、PS等相对估值法,最重要的是合理地选择可比公司,而通过上述的财务对比分析,我们已经发现腾讯和百度的业务从本质上来说与阿里更为相近,虽然京东现已被公认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并且于2014年5月22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收盘报20.90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10.00%,但同第一大电商阿里还是有本质区别,运营重点不一样,不好比较。所以,为业界俗称的BAT倒值得一试。
通过市盈率估值,我们取腾讯和百度的PE均值42.04,由于近两年阿里的平台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在财务数据上的体现就是销售利润率的不断提升,从已披露的2014Q1~Q3的数据中,我们知道阿里的销售净利率达43.84%,这一数值已经赶上腾讯,未来很有可能超越百度,但仍谨慎地取它们2012年的平均销售净利率37.86%,乘以预计阿里2014财年营业收入597.14亿元,得到2014财年的净利润为226.08亿元,再与PE相乘即9504.4亿元,折合成美元为1525.59亿美元。
通过市净率估值,我们取腾讯和百度的PB均值13.25,乘以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截止2013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238.92亿元,得到3165.69亿元,折合成美元为508.14亿美元。
通过市销率估值,同理我们再取腾讯与百度的PS均值8.13,与预计的阿里2014财年营业收入597.14亿元相乘,再考虑一定的溢价,阿里的市值至少要高于4854.75亿元,折合成美元为779.25亿美元。
采用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推崇的PEG估值法,更多地是从阿里巴巴自身的发展角度考虑,因为作为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过去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未来的上升动力依然充足,属于典型的成长股。假设我们判断在公司未来的3~5年里,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还能保持在30~50%左右,那么现在合理的估值区间大致可以通过计算2014财年预计的净利润而获得。由于预计阿里2014财年的净利润为226.08亿元,最终阿里的估值区间在6782.4~11304亿元左右,折合成美元为1088.67~1814.45亿美元。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五种不同的估值方法,我们发现现金流贴现法(DCF)、市盈率(PE)法和PEG法得到的结果更值得对照,大概区间范围都在1100~1800亿美元,而通过市净率和市销率得到的结果都低于1000亿美元,也与目前市场主流分析师的估算偏离较远。究其原因,与这些方法的内涵密切相关,即对于阿里这样的公司,更适合使用DCF或PEG法,又由于BAT三家在业务本质上相近,所以采用PE估值也能得到可参考的结果。若综合DCF、PE、PEG三者得出的结果,本文认为阿里巴巴的估值中枢在1450亿美元。
这些年阿里巴巴一直都在努力运营一个第三方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和技术给广大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服务。“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一路走来,一起成长,虽然多元化经营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更为重要的是不管阿里能否再造辉煌,是它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正是我们最好的写照。
作者简介:王方明,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全国高校财务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科技开发事业中心特聘财务专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项目财务评审专家、电子产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财务验收专家,中国金融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杜栋栋,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