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和办公条件逐步改善,然而也造成了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甲醛污染就是其中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对利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全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 甲醛;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室内空气
因国家标准规范变更,原先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6中酚试剂分光光度法被《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18204.2-2014 7.2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替代。在新规范实施之前对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含量的方法进行确认。本次实验主要测定了此法的检出限,变异系数,回收率和不确定度等。
一、检出限
1.实验温度:温度25.0℃。
2.标样处理:甲醛标样为浓度100mg/l(来源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先将甲醛标液用蒸馏水稀释为10ug/ml,然后取该溶液10.00ml,放入100ml容量瓶中,再加入5ml吸收原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放置30min后做标准曲线。
3.取10ml具塞比色管,制備甲醛标准系列,并在各管中加入0.4ml硫酸铁铵溶液摇匀,放置15min。在630nm波长下,用1cm比色皿,以蒸馏水参比,测定各管吸光度。最后以甲醛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线斜率,以斜率倒数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Bg(ug/吸光度),具体数据见表一。
本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回收率为98.6%~100.7%,符合规范要求。
三、不确定度
1.采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V0)
本次测试为25.0℃时以0.5L/min速度抽取20min空气,大气压强1016hPa,校正体积V0=Vi*T0273+t*PP0=9.19L
1.1采样器流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Q),IAQ-Pro型采样流量误差5%,按矩形分布k=3,unel(Q)=5%/3=0.0289
1.2温度计测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t),温度计大气误差±1℃,按矩形分布k=3,unel(t)=1/3273+25=0.0019
1.3气压计测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P),空盒气压表准确度0.1kPa,按矩形分布k=3,unel(P)=1/31016=0.00057
综上,采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nel(V0)=0.02892+0.00192+0.000572=0.0290
2.甲醛标准溶液由100ug/ml稀释至浓度为1ug/ml甲醛标液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unel(c0)
2.1 100ug/ml甲醛标准溶液的不确定为3(标样证书得到),按矩形分布k=3,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nel(cs)=3/3100=0.00173
2.2 容量瓶和移液管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标准溶液定容用容量瓶100ml(A级),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00577(国家技术监督局),1ml移液管(A级)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029。
综上,标准溶液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nel(c0)=0.001732+0.0005772+0.00292=0.00343
3.标准曲线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见表四,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回归曲线方程y=0.3814x+0.0315,其中斜率b=0.3814,截距a=0.0315,r=0.9999。
回归曲线的标准偏差:
s=∑ni=1∑mj=1yij-yi2mn-2=0.0002459×3-2=0.00313
式中,yij为仪器的各点响应值;yi为回归直线的计算值;m为测量点数目;n为每测量点重复测量次数。
标准曲线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曲线):
Unel(曲线)=
sb×?xi×1N+1p+x-xi2∑Ni=1xi-?xi2=
0.003130.3814×0.825×
121+16+0.108-0.825211.099
=0.00508
式中p为重复测量次数;N为标准溶液测定次数(N=i×j=21);xi为各个标准溶液的平均值;x为重复6次实验得到的样品溶液的平均浓度;b为工作曲线的斜率。
4.样品重复性测定相对不确定unel(重)分量测定
对样品进行6次重复测量,测量数据结果见表五。
6.评价与验证结论
1.评价
1.1 线性相关系数的评价
本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要求大于0.999,本实验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符合方法要求。
1.2 检出限评价
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56ug,即0.012mg/l,本实验的检出限为0.006mg/l,符合方法要求。
1.3 变异系数评价
本法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最小值为3%,本实验的变异系数为1.2%,符合方法要求。
1.4 回收率评价
本法的样品回收率为93%~101%,本实验的回收率为98.6%~100.7%,符合方法要求。
1.5 不确定度评价
本实验样品测量浓度为0.059mg/m,其扩展不确定度0.0036mg/m3,符合方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贻丽,王正华.浅谈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测定[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2).
关键词: 甲醛;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室内空气
因国家标准规范变更,原先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6中酚试剂分光光度法被《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18204.2-2014 7.2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替代。在新规范实施之前对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含量的方法进行确认。本次实验主要测定了此法的检出限,变异系数,回收率和不确定度等。
一、检出限
1.实验温度:温度25.0℃。
2.标样处理:甲醛标样为浓度100mg/l(来源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先将甲醛标液用蒸馏水稀释为10ug/ml,然后取该溶液10.00ml,放入100ml容量瓶中,再加入5ml吸收原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放置30min后做标准曲线。
3.取10ml具塞比色管,制備甲醛标准系列,并在各管中加入0.4ml硫酸铁铵溶液摇匀,放置15min。在630nm波长下,用1cm比色皿,以蒸馏水参比,测定各管吸光度。最后以甲醛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线斜率,以斜率倒数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Bg(ug/吸光度),具体数据见表一。
本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回收率为98.6%~100.7%,符合规范要求。
三、不确定度
1.采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V0)
本次测试为25.0℃时以0.5L/min速度抽取20min空气,大气压强1016hPa,校正体积V0=Vi*T0273+t*PP0=9.19L
1.1采样器流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Q),IAQ-Pro型采样流量误差5%,按矩形分布k=3,unel(Q)=5%/3=0.0289
1.2温度计测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t),温度计大气误差±1℃,按矩形分布k=3,unel(t)=1/3273+25=0.0019
1.3气压计测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P),空盒气压表准确度0.1kPa,按矩形分布k=3,unel(P)=1/31016=0.00057
综上,采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nel(V0)=0.02892+0.00192+0.000572=0.0290
2.甲醛标准溶液由100ug/ml稀释至浓度为1ug/ml甲醛标液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unel(c0)
2.1 100ug/ml甲醛标准溶液的不确定为3(标样证书得到),按矩形分布k=3,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nel(cs)=3/3100=0.00173
2.2 容量瓶和移液管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标准溶液定容用容量瓶100ml(A级),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00577(国家技术监督局),1ml移液管(A级)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029。
综上,标准溶液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unel(c0)=0.001732+0.0005772+0.00292=0.00343
3.标准曲线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见表四,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回归曲线方程y=0.3814x+0.0315,其中斜率b=0.3814,截距a=0.0315,r=0.9999。
回归曲线的标准偏差:
s=∑ni=1∑mj=1yij-yi2mn-2=0.0002459×3-2=0.00313
式中,yij为仪器的各点响应值;yi为回归直线的计算值;m为测量点数目;n为每测量点重复测量次数。
标准曲线的相对不确定度unel(曲线):
Unel(曲线)=
sb×?xi×1N+1p+x-xi2∑Ni=1xi-?xi2=
0.003130.3814×0.825×
121+16+0.108-0.825211.099
=0.00508
式中p为重复测量次数;N为标准溶液测定次数(N=i×j=21);xi为各个标准溶液的平均值;x为重复6次实验得到的样品溶液的平均浓度;b为工作曲线的斜率。
4.样品重复性测定相对不确定unel(重)分量测定
对样品进行6次重复测量,测量数据结果见表五。
6.评价与验证结论
1.评价
1.1 线性相关系数的评价
本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要求大于0.999,本实验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符合方法要求。
1.2 检出限评价
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56ug,即0.012mg/l,本实验的检出限为0.006mg/l,符合方法要求。
1.3 变异系数评价
本法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最小值为3%,本实验的变异系数为1.2%,符合方法要求。
1.4 回收率评价
本法的样品回收率为93%~101%,本实验的回收率为98.6%~100.7%,符合方法要求。
1.5 不确定度评价
本实验样品测量浓度为0.059mg/m,其扩展不确定度0.0036mg/m3,符合方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贻丽,王正华.浅谈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测定[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