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在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民生新闻则是指以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新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民生问题,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议案、提案中也纷纷热议民生的话题。此时,民生新闻早已成为主流媒体传播的新闻范畴。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已不仅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事,更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事,也是新闻媒体肩负的重任。然而,民生新闻要想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正让百姓乐于接受,就必须在写作中充分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记者要善于收集和掌握背景材料
  新闻的背景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原因和环境。背景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它是为充实新闻内容、烘托和发挥主题服务的。[1]小民生孕育着大道理,新闻记者在写民生新闻时要从小处着眼,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收集和掌握准确、翔实的背景材料是写好民生新闻的前提和条件。
  “采访决定写作,多思才有深度,文章要靠事实和真理服人,肯下功夫才能出精品。”[2]476要想民生新闻的报道全面、准确、有吸引力,新闻记者就必须善于在深入的采访中收集和掌握有价值的背景材料。新闻记者不能被局部的、一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挖事件背后的真面目,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基于此,新闻记者在收集民生新闻背景材料时要细心、用心,善于发现百姓关注的、确实影响到百姓切身利益的点滴,善于挖掘事件全貌,深入社会各个阶层,采访不同的人,倾听他们的声音。新闻的背景材料就是新闻产生的渊源,是新闻的根基。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战线积极响应,随之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一活动恰恰是新闻写作中最关键的。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让新闻工作者真正有了脚踏实地深挖新闻背景的先决条件。由此读者也清晰地看到真正来自基层的层出不穷的好新闻,读者再一次看到新闻记者如此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如此倾听百姓的心声。也只有走基层,才可以真切地体味百姓的衣食住行,找到新闻写作的着力点。同时,也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掌握背景材料。全面、准确的第一手背景材料是新闻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怀着一颗平常心细心体会民情,善于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表面现象,抓住影响百姓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才能真正从百姓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确实做到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新闻记者关注民生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用“喊口号”或“蜻蜓点水”的形式采访,抓住一点表面现象就加以大肆报道;或高高在上走不下去,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不肯深入基层,仅靠百姓反映的问题打个电话、问问朋友,这样的新闻写起来自己心里也没底,禁不住百姓的追问,就更别说让读者喜欢、让百姓满意了。
  新闻记者要准确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
  全面、正确的背景材料,是民生新闻写作的基本素材,掌握这些有价值的原材料,新闻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得来不易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善于在分析中找到矛盾的实质,找到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什么才是新闻报道的真正目的,要展现怎样的主题思想,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要真正做到从百姓实际情况出发,为百姓民生着想,有的放矢地把新闻事件组织起来,凸显新闻主题。在民生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事实,结合事件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力地展现事件的真貌,正确、全面地报道民生新闻,还要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提高作品的质量、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提升社会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让百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例如:2011年12月22日,天津今晚报记者麻欣的一篇《村民眼泪顿时就出来了》[3]就是一个成功反映民生的新闻:蓟运河上的摆渡人岳振久六年如一日,守在140米宽的河边甘心为百姓服务。文章字里行间展现的背景材料使用正确、恰当,让百姓耐看、让读者欣喜。文章开篇就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介绍宁河县廉庄乡岳道口村独特的地理环境:140米宽的蓟运河将两个乡镇、十几个村庄、千余位村民隔开,河上没有桥,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摆渡;紧接着,早上8点,冷风刺骨,摆渡船上乘客、记者和摆渡人岳振久正一起拽钢丝,而这已是摆渡人今天在河上的第五个来回了。摆渡人岳振久脱下棉手套擦汗时,手上缠满了橡皮膏,厚厚的老茧上又被划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口子。这些描写出现在背景材料中,可以使读者清楚地看到摆渡人的形象,然而老岳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不管多晚也得把她接回来心里才踏实”,“啥钱不钱的,有就给点,没有也没关系,就是为大家图个方便”,“我就盼着这河上赶快修起个桥来,我就可以踏实地‘退休’喽”,使村民对老岳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便是记者在走基层时真实地掌握了有价值的原材料,并准确恰当地运用了,真正做到了从百姓的实际出发,其着眼点就是百姓最期盼、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正是由于新闻记者的翔实的背景材料的积累,全面正确的分析,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认真倾听百姓的心声,真切表达百姓的呼声的精神,一篇真实、全面、准确、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便展现在人们面前。
  背景资料与民生新闻故事化
  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能使民生新闻中的人物更加丰满,新闻事件的故事化,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在深入基层、收集背景材料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已经对事件中的人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事件中人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均了如指掌。前文所举例的新闻中,记者用讲故事的形式,把6年来发生的摆渡人岳振久与村民之间的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一句句真诚、朴实的话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场面,让新闻真正“活”了起来。新闻记者就是要依靠这些准确、翔實的背景材料,准确地抓住人物本身的特点,展现事件发生发展的状况。同时,正确地引用人物本身富有特色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新闻记者必备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在采访王铁人得到“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我就不相信油都生在外国,都在外国人脚下”,这是记者怎么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2]398在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个性化语言面前,任何描写都显得苍白无力。民生新闻就是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同时,尽现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与社会价值。相反,有些记者认为自己已充分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于是干脆用自己的语言对事件三言两语加以概括,结果大量新鲜生动的故事不见了,百姓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没有了。民生新闻的写作要使事件中人物的真实经历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讲故事的形式,在背景材料的有力衬托下,对事件中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对事件主题的把握,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用生动传神的故事感动读者。这样,事件中的矛盾冲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通过丰富的背景材料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同时,新闻记者在围绕主题对新闻事件报道时,新闻事件主题思想的揭示与背景资料的选取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事件中的人物或喜爱,或感动,或愤怒,或憎恨,或与人物息息相通、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在背景材料的铺垫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民生新闻中的人物就在真实、形象、实事求是的状态下打动读者,鲜活的人物描写是新闻事件的闪光点,人物的言行举止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社会的关注。但背景材料的运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切不可因背景材料引用过多、过杂而淹没主题思想。
  民生新闻就是要在准确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及时、迅速、全面、正确地反映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实事求是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以正确的思想影响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让百姓耐看、让群众喜欢。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关于天津精神培育与弘扬研究”(编号:TJWT─ZX09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凤藻,安栋梁.简明写作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4.
  [2]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麻欣.村民眼泪顿时就出来了[N].今晚报,2011-12-22(1).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十九首》成于东汉末年,标志着五言诗发展的成熟。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相关的审美意象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诗作中出现的自然意象的具体分析和把握,将有助于感受诗人处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从而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这组五言诗。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自然意象;情感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歌长河中最早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由一批中下层失意而有才华的知识分
“山语罗兰”房地产项目(以下简称“山语罗兰”)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两面环山,自然区位优越,片区经济发展迅猛,地块发展前景利好。项目由山东华信天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筑面积为100000平方米,共有22栋楼,372户,项目承袭英式建筑肌理,旨在打造醉美原生英伦风情墅宅。  一、“山语罗兰”房地产项目SWOT分析  (一)“山语罗兰”房地产项目的优势分析。土地成本低。较相同地理位置的其他小区,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