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以学习内容为中介的交互活动,因此,教师、学生与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行为,教材是行为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果,有实效。而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果、有实效,考量和检测的基点却在学生身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建立良好的素养和情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集中体现。为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既独立作用又交互整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一、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独立作用
1、教师的传授与引导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底色,就好像纯白色的底子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在此底色上教师可以层层铺染尽情挥洒,把一堂课上得丰厚而扎实。
相较于教师的传授的单一指向,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引导就具有师生的双向纬度。教师视学生的学情适时点拨,于“山重水复”之地见“柳暗花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顾及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能动性,其“引”其“导”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引导的作用越发显著,纳川入海,所有的枝节汇入到教学的主干。使课堂教学既不会偏离主旨又摇曳多姿。
2、学生的吸收与参与
学生应该具有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要逐步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吸收知识,好比植物吸收养分一样,最终要把养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吸收不同于接受,吸收是主动的、能动的,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就是参与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尤其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策略为核心的全面参与,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材的呈现与制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教师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教材呈现方式,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仍然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效开展,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要善于在教材的框架内自由驰骋。
二、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
1、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这种主客二元分离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认为意识主体是多元的,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交互作用,达成相互理解。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策略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会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策略等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全程关注与适切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资源共享。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和认同,是决定教师上述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全程关注、适切引导,让自己的行动与学生共鸣。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资源共享,表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相信任和充分尊重的。对话交流,既是言语的交锋,又是思维的碰撞,更有自由奔放的思想与新颖奇特的想象,这一切,被鼓励并受到欣赏,从而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得认识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满足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实现完整人格的发展。
2、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流弊。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一字之差,表征着课堂教学的导向的重大转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首先是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使用者,还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其次,教师要把冰冷的教材变成温暖的情感的载体,有知识的自然生成,更有情知的天然融合。
3、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材呈现出的包括知识、情感等在内的诸多内容的由衷地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愿意进一步地探究和学习。愿意运用教材内容(或者更深层次的)作为自己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种表述方式。
三、教师、学生与教材的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要想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有效,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教材的编排体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人的普遍的认知习惯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尽量切合学生的儿童眼光和童真思维。
(二)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一个教学评价问题。怎样的教学才视为有效?是完全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投入、产出三者的比率来看?对于教学而言,对有效的界定应該是多元的。从学生的差异来看,有些学生获得这样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而另一类学生则未必有效(主要作优生与差生的区别);从教学内容达成的效果来看,有时是掌握的知识有效,有时是形成的能力的有效,有时是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因此,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切忌一刀切、单一化的评价教条,从而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僵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多元与多样。
(三)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不能是短期的,不能以损害今后的利益来获取眼前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人的成长。而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难考量的,特别是功利化的考量。因此,有可能现在看来效果不大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示巨大的效用;相反,有些现在看来很有用的却在成长过程效果不大,甚至还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人的发展上,而这个发展,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有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独立作用
1、教师的传授与引导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底色,就好像纯白色的底子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在此底色上教师可以层层铺染尽情挥洒,把一堂课上得丰厚而扎实。
相较于教师的传授的单一指向,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引导就具有师生的双向纬度。教师视学生的学情适时点拨,于“山重水复”之地见“柳暗花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顾及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能动性,其“引”其“导”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引导的作用越发显著,纳川入海,所有的枝节汇入到教学的主干。使课堂教学既不会偏离主旨又摇曳多姿。
2、学生的吸收与参与
学生应该具有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要逐步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吸收知识,好比植物吸收养分一样,最终要把养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吸收不同于接受,吸收是主动的、能动的,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就是参与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尤其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策略为核心的全面参与,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材的呈现与制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呈现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教师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教材呈现方式,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仍然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效开展,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要善于在教材的框架内自由驰骋。
二、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
1、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这种主客二元分离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认为意识主体是多元的,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交互作用,达成相互理解。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策略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会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策略等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全程关注与适切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资源共享。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和认同,是决定教师上述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全程关注、适切引导,让自己的行动与学生共鸣。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资源共享,表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相信任和充分尊重的。对话交流,既是言语的交锋,又是思维的碰撞,更有自由奔放的思想与新颖奇特的想象,这一切,被鼓励并受到欣赏,从而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得认识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满足自我潜能发展的需要,实现完整人格的发展。
2、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流弊。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一字之差,表征着课堂教学的导向的重大转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与教材的交互整合,首先是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使用者,还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其次,教师要把冰冷的教材变成温暖的情感的载体,有知识的自然生成,更有情知的天然融合。
3、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
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材呈现出的包括知识、情感等在内的诸多内容的由衷地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愿意进一步地探究和学习。愿意运用教材内容(或者更深层次的)作为自己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种表述方式。
三、教师、学生与教材的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要想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有效,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教材的编排体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人的普遍的认知习惯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尽量切合学生的儿童眼光和童真思维。
(二)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一个教学评价问题。怎样的教学才视为有效?是完全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投入、产出三者的比率来看?对于教学而言,对有效的界定应該是多元的。从学生的差异来看,有些学生获得这样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而另一类学生则未必有效(主要作优生与差生的区别);从教学内容达成的效果来看,有时是掌握的知识有效,有时是形成的能力的有效,有时是获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因此,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切忌一刀切、单一化的评价教条,从而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僵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多元与多样。
(三)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不能是短期的,不能以损害今后的利益来获取眼前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人的成长。而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难考量的,特别是功利化的考量。因此,有可能现在看来效果不大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示巨大的效用;相反,有些现在看来很有用的却在成长过程效果不大,甚至还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人的发展上,而这个发展,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有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