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角度例谈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角度,是指作者写文章时确立主题、选取材料、写人叙事、景物描写、文体选择的突破口和切人点。突破口和切入点不同。收效也就不一样。有一个故事说,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画深山古寺的全貌,第二位画森林掩映的一角,第三位画一个老僧在山脚汲水。三位画师选取的角度不同。于是就有了画的高下之分。第三位画师从山脚老僧汲水的角度,巧妙地暗示出了古寺深藏山林的意旨,成为三位中的佼佼者。写作也是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两句诗形象而贴切地说明了由于作者选取的写作角度不同,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境界也随之不同。在写作中,选择新颖独特的写作角度也就成了古今名家的一致追求。
  
  
  一、确立主题
  
  
  “文章切忌随人后”(黄山谷语)。尤其是文章的主题,最忌重复别人,落入他人窠臼。同类题材的文章要翻出新意,必得另辟蹊径,方能卓尔不群,超越前人。例如描绘长江三峡的文章,古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今有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郦道元以精练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三峡江水,山石树木、飞泉哀猿等景物,勾画出长江山峡雄伟奇峻的风貌和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刘白羽的散文以雄劲的笔力,描绘了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等瑰丽奇特的景象,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催人奋进。郦道元、刘白羽的散文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可是,刘征却知难而上,另选角度。写出了一篇别具深意的散文——《过万重山漫想》。作者在开篇写道:“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l}缶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惯于唠叨的笔”“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刘征同样面临着“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语)的困境,但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绕开景物描写,抓住头脑中跳出来的一个古怪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从谁是穿过三峡第一人的角度,讴歌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终于写成了一篇立意不俗,别开生面的文章。诚如《伯子论文》所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者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刘征正是从“众人不下手”处取得了成功,堪称立意高妙的典范。
  
  
  二、选取材料
  
  
  有的文章写作对象清楚,立意明确,就看选取什么样的材料加以表现,这就有一个材料选择的角度问题。此时,选取典型、生动、感人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同是回忆鲁迅,歌颂鲁迅的文章,阿累的《一面》和唐弢的《锁忆》就各有所别。阿累跟鲁迅先生仅一面之缘,但仅此一面也能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而唐弢则与鲁迅先生有多次交往,通过丰富而多样的事例则更能见出鲁迅先生的崇高。阿累通过自己到内山书店避雨,休息、购书,鲁迅先生将自己的译书赠给阿累,曹先生的译书只收一元本钱的描写抒发了对“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的鲁迅的崇敬之情,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唐弢的《琐忆》则通过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的七件事,评“代人挨骂”,评“自夸国大”,勉“自惭浅薄”,析“代人补靴”,嘲“攀附阔佬”,讽“男女同泳”,论“皇帝免冠”,歌颂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一面》的取材因小见大,成为纪念鲁迅文章中的出类拔萃之作,《琐忆》的选材多样而典型,也是回忆鲁迅文章中的精品之作,两文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它们都从各自的选材角度怀念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三、写人叙事
  
  通常描写人物,多从正面着笔,或写正面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捕写自然有正面描写的好处,然而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读这样的文章多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契诃夫曾在给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契诃夫论《集》)。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描写人物不落俗套之作。作者选取背面这一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着力抒写父亲的背影,给人以新鲜别致之感。“父亲”在临别送行的一霎那,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攀上爬下的背影,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心理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背影”这一角度的选取,极不多见,充分显示了朱自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叙述人称应与题目的人称一致,可是也有例外。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乍看题目,文章内容应是“我’’叙述儿子一家的情况,“我”是叙述人“儿子一家”是叙述的对象。可是到文中我们才明白,文章实际是以“我儿子一家”米写“我的一家”,“儿子”才是叙述人,“我”却成了叙述对象。原米题目中的“我”即作者即文中的“妈妈”,题目中的“儿子”即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人“我”。文章写了“我”(叙述人儿子)的山生、名字、入学、游玩等情况以及爸爸妈妈对“我”的关爱及其生活的情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现了作者家庭生活的和谐以及快乐的氛围和情趣。文章内容的叙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叙述视角颇为独特新颖,让人感觉真实亲切,充满童真和童趣。
  
  
  四、景物描写
  
  
  写景状物要要注意选取观察点。同一景物,由于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人们的视觉形象就会千姿百态,大异其趣。例如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女士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同是小屋,近看平视与远观仰视就有显著不同。近看,看见小屋的整体,树和屋的大小,动静的配置,美妙的绿的背景;远观,“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而整体是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文章采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从各种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的特征毕现,寄寓着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与此不同,另一种的写景方法则为移步换景法,即按照作者足迹的移动和空间位置的转换写所见景物。如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随着登山路线的变化,立足点的不断变化,景物也随着不断改变。作者由南麓登山。循中谷以人,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用“其级七千有余”侧面暗示了泰山的高峻,以“迷雾冰滑”写登山的艰难。作者移步换景,随立足点的不同,着重描绘了两幅图画:秀美的泰山夕照图,壮丽的泰山日出图。这种写法点明了泰山冬季景物的特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风扬积雪,白若樗捕,降皓驳色,冰雪无瀑,雪与膝齐。文章描绘出一个晶莹潜澈,粉装玉砌的冰雪图,让人美不胜收。
  
  
  五、文体选择
  
  
  同一题材,可以选用不同的文体,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是写桥,依表达的目的不同,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为了讲述桥的美丽风貌或者关于桥的美丽故事,适用于记叙。如刘宗明的们《北京立交桥》及日本作家水上勉的《母亲架设的桥》,前者叙述了北京立交桥修建的情况,捕写了北京立交桥优美的形式,赞美了首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后者以母亲架桥这件事为依托叙述母亲的勤劳和爱子之情。为了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适用于说明。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介绍了石拱桥的特征、成就和发展。又如,同样是回声,艾青用诗的形式写回声,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感情。丁时淇以说明文的形式写回声,介绍了回声的现象、原理及利用。日本作家坪内逍遥以儿童剧的形式写回声,教育孩子要懂礼貌、讲文明。冯雪峰以寓言的形式写回音,告诫人们不要自高自大。文体的选择须根据表达的需要,同时又要是自己擅长的,如此方能写出上乘之作。
  
  总之,要重视写作角度的选取,只有选取了新颖独特的写作角度,文章才会自成高格,否则就有可能流人下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