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科技史巨著《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的作者、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ruffi)近日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从硅谷百年发展的大视角观察和剖析了当下中国的“互联网+”及创新创业。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以编年体的顺序详尽地讲述了硅谷在100多年中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比如无线电工程、惠普公司、半导体和芯片、计算机和软件、互联网及其未来趋势等,并从历史角度解密了硅谷的成功;书中包含大量图片,再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本书还介绍了硅谷一代代的企业家、创新家、科学家等,包括比尔·休利特、乔布斯和扎克伯格。这些人对硅谷,乃至全世界一百多年以来的科技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最终改变了世界。
皮埃罗·斯加鲁菲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学者,研究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他曾在硅谷从事软件咨询工作,主要涉及网络应用、人工智能和面向对象的设计,并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
全球科技光谱下的中国互联网+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最初由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于2013年在WE大会上提出。而中国总理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足见中国政府希冀通过互联网+计划推动日益缓慢的中国经济发展。你对此战略有什么看法?
皮埃罗:我当然非常支持中国政府的计划和战略。互联网+的计划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现在,任何行业都有互联网的存在,利用互联网跟商业伙伴和消费者互动。我预计,在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会百分百地变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这将为软件工程师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还会不断提高生产力,进而转化为GDP增长。但这并非是问题的全部,我想中国政府要做的是,推进这个进程,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提供基础设施,并确保所有企业(小型以及大型)得到公平对待。
中国经济报告:今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两个新词“万物互联”和“互联网思维” 日益获得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重视。互联网思维一般意味着近于免费、快捷、便利的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还包括快速迭代、去中间层等等,请问硅谷是否有类似的提法?
皮埃罗:当然,首先万物互联包括大规模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物的链接。简单讲,这是相对容易的,它意味着还能创造大量的机会。同时,新的危机也会产生:想象这样的恶意软件,它侵入你的房子并从一件家用电器传播至另一件,触及你的电话和汽车。与此相关的互联网思维就应该还包括“预见未发生的失误”。我确信,当美国和以色列能够通过计算机病毒破坏伊朗的核试验室时,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密切关注。想象一下,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云连接的时候,世界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计算机病毒可以破坏整个国家,而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机会面前,我们更要警醒。
互联网巨头垄断
中国经济报告:我们注意到,自2013年始,互联网的三个巨头公司(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始疯狂地竞争圈地,收购各行业的领先公司,形成了一股收购、并购风潮。2014年被称为创业元年,大量初创公司涌现,互联网创业风潮越刮越猛,创客们聚集在北上广等创业氛围浓重的咖啡馆积极讨论着各种创业项目,约见天使投资人。在三个巨头圈地竞争和并购激烈的背景下,初创公司不管是否被收购,都面临着垄断性竞争和市场分化越来越细的现实。在这种背景下,有创意的初创公司面临着巨大生存和发展压力。对于此类初创科技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皮埃罗:垄断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趋势在硅谷也出现了。谷歌、脸书、因特尔、甲骨文和苹果等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NO.1. 他们更愿意在那些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变成竞争对手之前,将其收购于旗下。 所以,中国和硅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但同时中国比硅谷更有优势。 百度、阿里和腾讯所利用的技术看上去并非苹果、谷歌和脸书等公司所采用的那般“先进”。因此,一个初创企业会有机会挑战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技术,达到一种在硅谷无法想象的程度,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中国仍需产生一大批具有破坏性的小公司。目前为止,中国商业擅长复制和“山寨化”西方主要的平台。一家发明新事物的初创公司还没有在中国出现。当这样的初创公司出现时,我对这类初创公司的建议是,在硅谷设分支机构。因为硅谷的创新性想法支持着这里的破坏性创新系统运转了半个多世纪。中国需要时间构建同样有助于破坏性创新的环境。其他地方并不容易复制硅谷的经验。即便是美国的其他地方也没有成功复制其经验。如果你想学习儒学,就去儒学大学。如果你想学习破坏性创新,就去硅谷。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变革抑或没落?
中国经济报告:2006年《纽约时报》曾以“史上最伟大的网站”为题对你曾经创办的新闻网站进行专题报道。我想你也一直在关注新闻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和大量的自媒体发展迅猛,传统新闻业日渐式微。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出走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加入互联网创业大潮中。新闻业没落了这一话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你怎么看?
皮埃罗:20年前,人们很容易数清网络博主的人数。当时,网络博主相对较少。现在,网络博主已经有了数百万人。很多人有正常职业,利用业余时间写博客,因为写博客是他们的一个爱好而已。但这仍可被视为新闻业的一部分。传统新闻媒体的确在没落,比如周刊和日报。为何要等一周或者一个月去发布已经写好的文章呢?一个博主只要写完稿子就可以发表了,但是传统新闻媒体只能在特定时间发布。甚至有时候传统媒体的网站也遵守一周/一月发表的周期。新闻业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而那些没有适应力的人将会失势。我想,新闻业只是在经历变革,没落的只是传统媒体而已。
中国经济报告:一个可以观测到的现象是,书籍出版却有不同的境遇。以亚马逊公司的Kindle书籍阅读器为代表的电子书行业似乎拯救了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对此你怎么看?
皮埃罗:同样的推论也适用于书籍。人们并非不再读书,而是不再读传统的书籍,因为他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大量的信息和分析。其内容不仅是免费的,而且更容易获取、复制、转发、评论等。可能难以想象,美国现在还有两千个书店卖传统的书籍;仍有书籍出版商,仍有文稿代理人。但如果这些传统媒体不适应新的模式,它们都将消失。
中国经济报告:你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文化前景如何?
皮埃罗:我不喜欢这个现象:一些博主实力不突出或者没有任何干货,但是他们出名只是因为大众喜欢他们写的内容。然而另一个有实力有干货的博主却只有少数的读者。但是,世事往往如此:流行歌曲比古典音乐销量好;好莱坞电影比知识型电影票房更好;八卦小报比科学杂志拥有更多的读者。文化一直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不断相互影响,流行文化总是能够迅速适应新模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转折的时代,流行文化已经适应了新闻业的新模式,但是高深文化正在没落,因为它并没有适应新模式。所以,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新闻业正在没落”。是的,它正在变革。并且,知识分子最喜欢的新闻业恰恰是正在缓慢经历变革的新闻业。除了接受变革,拥抱变革,你别无出路。
(作者孔剑平为中国社群领袖峰会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社群经济》作者;本文由田姗姗翻译)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以编年体的顺序详尽地讲述了硅谷在100多年中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比如无线电工程、惠普公司、半导体和芯片、计算机和软件、互联网及其未来趋势等,并从历史角度解密了硅谷的成功;书中包含大量图片,再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本书还介绍了硅谷一代代的企业家、创新家、科学家等,包括比尔·休利特、乔布斯和扎克伯格。这些人对硅谷,乃至全世界一百多年以来的科技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最终改变了世界。
皮埃罗·斯加鲁菲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学者,研究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他曾在硅谷从事软件咨询工作,主要涉及网络应用、人工智能和面向对象的设计,并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
全球科技光谱下的中国互联网+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最初由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于2013年在WE大会上提出。而中国总理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足见中国政府希冀通过互联网+计划推动日益缓慢的中国经济发展。你对此战略有什么看法?
皮埃罗:我当然非常支持中国政府的计划和战略。互联网+的计划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现在,任何行业都有互联网的存在,利用互联网跟商业伙伴和消费者互动。我预计,在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会百分百地变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这将为软件工程师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还会不断提高生产力,进而转化为GDP增长。但这并非是问题的全部,我想中国政府要做的是,推进这个进程,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提供基础设施,并确保所有企业(小型以及大型)得到公平对待。
中国经济报告:今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两个新词“万物互联”和“互联网思维” 日益获得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重视。互联网思维一般意味着近于免费、快捷、便利的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还包括快速迭代、去中间层等等,请问硅谷是否有类似的提法?
皮埃罗:当然,首先万物互联包括大规模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物的链接。简单讲,这是相对容易的,它意味着还能创造大量的机会。同时,新的危机也会产生:想象这样的恶意软件,它侵入你的房子并从一件家用电器传播至另一件,触及你的电话和汽车。与此相关的互联网思维就应该还包括“预见未发生的失误”。我确信,当美国和以色列能够通过计算机病毒破坏伊朗的核试验室时,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密切关注。想象一下,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云连接的时候,世界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计算机病毒可以破坏整个国家,而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机会面前,我们更要警醒。
互联网巨头垄断
中国经济报告:我们注意到,自2013年始,互联网的三个巨头公司(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始疯狂地竞争圈地,收购各行业的领先公司,形成了一股收购、并购风潮。2014年被称为创业元年,大量初创公司涌现,互联网创业风潮越刮越猛,创客们聚集在北上广等创业氛围浓重的咖啡馆积极讨论着各种创业项目,约见天使投资人。在三个巨头圈地竞争和并购激烈的背景下,初创公司不管是否被收购,都面临着垄断性竞争和市场分化越来越细的现实。在这种背景下,有创意的初创公司面临着巨大生存和发展压力。对于此类初创科技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皮埃罗:垄断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趋势在硅谷也出现了。谷歌、脸书、因特尔、甲骨文和苹果等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NO.1. 他们更愿意在那些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变成竞争对手之前,将其收购于旗下。 所以,中国和硅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但同时中国比硅谷更有优势。 百度、阿里和腾讯所利用的技术看上去并非苹果、谷歌和脸书等公司所采用的那般“先进”。因此,一个初创企业会有机会挑战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技术,达到一种在硅谷无法想象的程度,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中国仍需产生一大批具有破坏性的小公司。目前为止,中国商业擅长复制和“山寨化”西方主要的平台。一家发明新事物的初创公司还没有在中国出现。当这样的初创公司出现时,我对这类初创公司的建议是,在硅谷设分支机构。因为硅谷的创新性想法支持着这里的破坏性创新系统运转了半个多世纪。中国需要时间构建同样有助于破坏性创新的环境。其他地方并不容易复制硅谷的经验。即便是美国的其他地方也没有成功复制其经验。如果你想学习儒学,就去儒学大学。如果你想学习破坏性创新,就去硅谷。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变革抑或没落?
中国经济报告:2006年《纽约时报》曾以“史上最伟大的网站”为题对你曾经创办的新闻网站进行专题报道。我想你也一直在关注新闻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和大量的自媒体发展迅猛,传统新闻业日渐式微。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出走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加入互联网创业大潮中。新闻业没落了这一话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你怎么看?
皮埃罗:20年前,人们很容易数清网络博主的人数。当时,网络博主相对较少。现在,网络博主已经有了数百万人。很多人有正常职业,利用业余时间写博客,因为写博客是他们的一个爱好而已。但这仍可被视为新闻业的一部分。传统新闻媒体的确在没落,比如周刊和日报。为何要等一周或者一个月去发布已经写好的文章呢?一个博主只要写完稿子就可以发表了,但是传统新闻媒体只能在特定时间发布。甚至有时候传统媒体的网站也遵守一周/一月发表的周期。新闻业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而那些没有适应力的人将会失势。我想,新闻业只是在经历变革,没落的只是传统媒体而已。
中国经济报告:一个可以观测到的现象是,书籍出版却有不同的境遇。以亚马逊公司的Kindle书籍阅读器为代表的电子书行业似乎拯救了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对此你怎么看?
皮埃罗:同样的推论也适用于书籍。人们并非不再读书,而是不再读传统的书籍,因为他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大量的信息和分析。其内容不仅是免费的,而且更容易获取、复制、转发、评论等。可能难以想象,美国现在还有两千个书店卖传统的书籍;仍有书籍出版商,仍有文稿代理人。但如果这些传统媒体不适应新的模式,它们都将消失。
中国经济报告:你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文化前景如何?
皮埃罗:我不喜欢这个现象:一些博主实力不突出或者没有任何干货,但是他们出名只是因为大众喜欢他们写的内容。然而另一个有实力有干货的博主却只有少数的读者。但是,世事往往如此:流行歌曲比古典音乐销量好;好莱坞电影比知识型电影票房更好;八卦小报比科学杂志拥有更多的读者。文化一直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不断相互影响,流行文化总是能够迅速适应新模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转折的时代,流行文化已经适应了新闻业的新模式,但是高深文化正在没落,因为它并没有适应新模式。所以,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新闻业正在没落”。是的,它正在变革。并且,知识分子最喜欢的新闻业恰恰是正在缓慢经历变革的新闻业。除了接受变革,拥抱变革,你别无出路。
(作者孔剑平为中国社群领袖峰会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社群经济》作者;本文由田姗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