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小学德育课程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德育教育的优势,认识到教师在整个教育引导中的价值,以通过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实现小学教育创新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
伴随小学教育课程的创新,德育课程的教育指导不能盲目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营造差异性的德育环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以及情感表达的目的。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中,存在着小学德育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若这种现象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德育指导的价值。由于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师德首先便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渴望求知,有着七彩梦想的孩子们,他们就像一颗颗幼苗,唯有用爱去灌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方法的完善,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并在具体的教育中将德育指导作为基础,通过探究性、差异性的教育模块设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以实现小学德育指导的目的。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过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针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学习状况等,积极引入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内容,以更好的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德育能力的强化提供支持。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及时认识到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总结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方法的完善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等,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职能。而且,在德育教学创新中,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性教育方法以及小学生德育素养提升等,为学生构建情境化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达到自律的效果,并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可以发现,在小学课堂上,通过这些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德育情境,以实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德育创新的价值,满足当前小学课程教育的发展需求[1]。
二、小学德育课堂中的创新方法
(一)强调教师的引导价值
在小学德育教育创新中,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重点,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结合以往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2]。首先,在德育教育指导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将“师之爱,育之本”作为教育核心,通过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并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能力以及德育讲解作为重点,及时解决以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德育能力的强化提供支持。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引导中,需要强调“爱教育”,爱教育是教育情感与教育理性的统一,同时是母爱与师爱融合的爱。教育的爱是对学生的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但超越了单纯的“母爱”或“亲情之爱”,是融入了教育理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对成长中的社会建设者的爱,但超越了单纯的“师爱”,是融入了视学生如同自己子女的“亲情之爱”。其次,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保持平常心态,为学生创设平等的探究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认知意识,以更好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以及德育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在德育课堂的中,教师应该掌握德育指导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并结合德育课程的教育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以展现德育指导及德育创新的价值[3]。
(二)完善过程性的德育方案
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状况,在具体的课程教育整合中,教师应该掌握教育指导创新的必要性,将德育课堂作为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通过思维培养以及深度教育创新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创新环境,以满足当前德育教育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在过程性的德育教育中应该做到:第一,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引导中,应该重构教育目标,针对德育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探究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意识,并保证课程各个课程环节的连接性及整体性,满足当前小学课程教育的创新需求。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有时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可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爱一旦走入青少年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不仅使他们的心灵萌发出善良崇高的情感,而且能点燃智慧的火花。”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第二,在深度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知识的特点,为学生构建深度性的探究环境,以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以及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下,形成开放性的教育心态,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在共享性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共享德育以及重构教育的创新等,增强学生对德育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实现教育改革以及深度德育的目的[4]。
(三)强调家庭德育指导的重要性
伴随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在具体的课程教育改革中,应该认识到情景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德育情境以及德育教育的创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探究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主体素养,为当前德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通常情况下,在情境化的深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状况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探究情境,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性的思维,以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满足当前课程教育的改革需求。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爱“家庭”在德育课堂中的引导价值,所以,在教学创新中,需要要引导家长更好的做到家校合作,共同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正如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同时,教师也可以经常电话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及交流中需要让家长明白到: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逐渐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创新的目的[5]。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德育课程教育中,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德育素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作为重点,针对学生的基本需求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满足当前的教育改革及深度教育需求。对于小学德育教师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深度教育的过程性整合以及家庭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以满足当前德育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魏春梅.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考试周刊,2018,000(026):187.
[2] 李长敏.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000(010):12.
[3] 石雪琴.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7):752.
[4] 刘华玲.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29):203-203.
[5] 李建文,王欣丽.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00(004):P.4-4.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
伴随小学教育课程的创新,德育课程的教育指导不能盲目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营造差异性的德育环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以及情感表达的目的。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中,存在着小学德育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若这种现象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德育指导的价值。由于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师德首先便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渴望求知,有着七彩梦想的孩子们,他们就像一颗颗幼苗,唯有用爱去灌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方法的完善,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并在具体的教育中将德育指导作为基础,通过探究性、差异性的教育模块设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以实现小学德育指导的目的。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过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针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学习状况等,积极引入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内容,以更好的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德育能力的强化提供支持。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及时认识到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总结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方法的完善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等,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职能。而且,在德育教学创新中,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性教育方法以及小学生德育素养提升等,为学生构建情境化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达到自律的效果,并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可以发现,在小学课堂上,通过这些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德育情境,以实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德育创新的价值,满足当前小学课程教育的发展需求[1]。
二、小学德育课堂中的创新方法
(一)强调教师的引导价值
在小学德育教育创新中,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重点,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结合以往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2]。首先,在德育教育指导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将“师之爱,育之本”作为教育核心,通过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并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能力以及德育讲解作为重点,及时解决以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德育能力的强化提供支持。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引导中,需要强调“爱教育”,爱教育是教育情感与教育理性的统一,同时是母爱与师爱融合的爱。教育的爱是对学生的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但超越了单纯的“母爱”或“亲情之爱”,是融入了教育理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对成长中的社会建设者的爱,但超越了单纯的“师爱”,是融入了视学生如同自己子女的“亲情之爱”。其次,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保持平常心态,为学生创设平等的探究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认知意识,以更好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以及德育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在德育课堂的中,教师应该掌握德育指导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并结合德育课程的教育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以展现德育指导及德育创新的价值[3]。
(二)完善过程性的德育方案
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状况,在具体的课程教育整合中,教师应该掌握教育指导创新的必要性,将德育课堂作为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通过思维培养以及深度教育创新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创新环境,以满足当前德育教育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在过程性的德育教育中应该做到:第一,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引导中,应该重构教育目标,针对德育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探究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意识,并保证课程各个课程环节的连接性及整体性,满足当前小学课程教育的创新需求。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有时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可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爱一旦走入青少年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不仅使他们的心灵萌发出善良崇高的情感,而且能点燃智慧的火花。”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第二,在深度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知识的特点,为学生构建深度性的探究环境,以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以及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下,形成开放性的教育心态,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在共享性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共享德育以及重构教育的创新等,增强学生对德育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实现教育改革以及深度德育的目的[4]。
(三)强调家庭德育指导的重要性
伴随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在具体的课程教育改革中,应该认识到情景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德育情境以及德育教育的创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探究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主体素养,为当前德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通常情况下,在情境化的深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状况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探究情境,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性的思维,以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满足当前课程教育的改革需求。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爱“家庭”在德育课堂中的引导价值,所以,在教学创新中,需要要引导家长更好的做到家校合作,共同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正如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同时,教师也可以经常电话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及交流中需要让家长明白到: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逐渐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创新的目的[5]。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德育课程教育中,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德育素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作为重点,针对学生的基本需求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满足当前的教育改革及深度教育需求。对于小学德育教师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深度教育的过程性整合以及家庭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增强学生的德育能力,以满足当前德育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魏春梅.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考试周刊,2018,000(026):187.
[2] 李长敏.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000(010):12.
[3] 石雪琴.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7):752.
[4] 刘华玲.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29):203-203.
[5] 李建文,王欣丽.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00(004):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