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唐降宋后,南唐后主李煜被囚于宋都汴京。在被囚期间,李煜创作了多首表达故土之思的词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李煜以细腻的笔触将人生的真实体验诉诸笔端,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他婉曲深致的情感,字字泣血。在艺术特色方面,李煜对文学语言的选取、多种感官的描写、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亦使得该词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得以垂范后世。
关键词:李煜 诗词赏析 艺术特色
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a
李煜的这首词写于他被囚于汴京之时,这时的李后主是一个名义上被宋朝加封的侯爵,虽为加封,实则是囚禁。李煜没有人身自由,失去了往日帝王的尊贵,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心爱的皇妃。更重要的是,他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西清诗话》 中有载:“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懷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b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煜创作了这首词。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首词本身所体现出的低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词的上片首句点明时节和地点。暮春时节的清晨,主人公躺在床上,听见帘外雨声潺潺。在这里,词人选择“帘”作为他观察外界的介质,而非“窗”这一普遍存在的物象。这也许是因为可卷曲的“帘”较之冰冷坚硬的“窗”在质地上更为柔软,在实现“隔”功用的同时,可以将外界的事物通过帘的缝隙朦胧地传递给主人公。如此细微之间,实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暗含的情韵。薄薄的罗衾无法抵挡寒气的侵袭,而帘外的潺潺细雨也不曾停歇。“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词人从昨夜短暂的美梦中醒来,回到了寒冷凄清的现实之中。词人独自幽居,户外风雨飘零,环境的“冷”更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冷”。这种“冷”是对已逝去的美好过往的怀念以及对个人未知命运的无望。词人委婉地称自己为“客”,而实际上,李煜的“客居”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家国沦丧,他被迫臣服于新朝君主,客居他乡实则是他不能反抗的命运,唯有梦中片刻的欢愉能使他的内心获得些许慰藉。可想而知,美梦醒来,一切如旧,昔日荣华化为泡影,词人心中该是怎样的落寞与惆怅。
词的下片,词人将视线转到了室外,发出了“独自莫凭栏”的感慨,因为凭栏远眺可观无限江山。词写至此处突然视野大开,有一种空旷辽阔的豪壮之感。然而面对无限江山,词人抒发的却非豪迈之情。大抵是因为触景伤情,回想昔日,自己的帝位已经沦落他人之手,无限江山不再属于他,往日荣华也尽付东流。尽管拱手让人之时身不由己,但再想得到恐怕是无力回天,真可谓是“别时容易见时难”。
与这首词类似,在另一首《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中,李煜写道:“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新月,还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与本词中“独自莫凭栏”一句表达的感情大致相似。无可奈何花落去,词人与过去生活的告别正如暮春时节的流水落花和春光逝去一般是不可阻挡的。今朝与往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幽禁的生活,朝不保夕,也让词人面对这衰颓景色时不禁会担忧自己的命运是否会如这散落的春花一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词行至此处结尾,不禁给人留下无限的惆怅与遐思。
二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字字泣血。”c据史料记载,此词写成后不久,李煜便因得罪宋太祖赵匡胤而被毒死。一代帝王竟落得个“饮鸩而亡,状似牵机”的下场,令人唏嘘。李煜的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词人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悲苦,情真意切,句句动人,而这种动人的艺术效果得益于词人对文学语言的巧妙选取。
在这首词中,词人多用含有否定意味的字词来表现现实的困境,如:不耐、不知、莫、难、去。同时,阑珊、一晌、落花等词语的运用,表现了美好时光的短暂,承载了词人心中的落寞之情,亦能唤起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些字词的运用,使得词人的愁苦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间,哀婉绵长却不致坦白直露,使词呈现出一种含蓄之美。而语言浅近、接近口语,善用日常意象表达词人内心独特的情致,是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的第二个特点。在这首词中,李煜用浅近的语言表达真切的情感,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书写,拉近了词这种文体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这种“用常得奇”的手法使得李煜词不再仅居于庙堂之上,描摹奢华无限的宫廷生活、男欢女爱,而是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描写了一种世俗人生的情感。这样的尝试,使得历朝历代的读者都能有机会去细细品味他的词作,并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在艺术手法上,李煜的这首词也有颇多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词人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帘外雨潺潺”首先描写了听觉感受,“春意阑珊”描写了视觉效果,“罗衾不耐五更寒”描写了词人的触觉感知。听觉、视觉、触觉的三重作用力使得词人所表达的感触更为立体饱满,真实可感。同时,也能使读者更贴近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词人之情与笔下之景的巧妙结合,使读者宛如置身于词境之中。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d在情景交融这一层面,李煜真正实现了“妙合无垠”。
其次,词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现了现实与梦境两种不同时空的交融,体现了词作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现实中凄风苦雨,幽居他乡,而回想梦境,还有一晌贪欢,是多么幸运的事。然而这欢愉仅有“一晌”那么短,不禁令人暗暗惋惜。梦终是梦,是梦终空,而梦醒时分留给人的除了寒冷孤苦,恐怕只有内心无尽的愁绪。现实与梦,是那么不同,但却又是那么的让人迷惑。半梦半醒间,天色如墨,烟雨濛濛,已不知是在雨中还是在梦中。
关键词:李煜 诗词赏析 艺术特色
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a
李煜的这首词写于他被囚于汴京之时,这时的李后主是一个名义上被宋朝加封的侯爵,虽为加封,实则是囚禁。李煜没有人身自由,失去了往日帝王的尊贵,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心爱的皇妃。更重要的是,他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西清诗话》 中有载:“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懷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b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煜创作了这首词。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首词本身所体现出的低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词的上片首句点明时节和地点。暮春时节的清晨,主人公躺在床上,听见帘外雨声潺潺。在这里,词人选择“帘”作为他观察外界的介质,而非“窗”这一普遍存在的物象。这也许是因为可卷曲的“帘”较之冰冷坚硬的“窗”在质地上更为柔软,在实现“隔”功用的同时,可以将外界的事物通过帘的缝隙朦胧地传递给主人公。如此细微之间,实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暗含的情韵。薄薄的罗衾无法抵挡寒气的侵袭,而帘外的潺潺细雨也不曾停歇。“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词人从昨夜短暂的美梦中醒来,回到了寒冷凄清的现实之中。词人独自幽居,户外风雨飘零,环境的“冷”更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冷”。这种“冷”是对已逝去的美好过往的怀念以及对个人未知命运的无望。词人委婉地称自己为“客”,而实际上,李煜的“客居”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家国沦丧,他被迫臣服于新朝君主,客居他乡实则是他不能反抗的命运,唯有梦中片刻的欢愉能使他的内心获得些许慰藉。可想而知,美梦醒来,一切如旧,昔日荣华化为泡影,词人心中该是怎样的落寞与惆怅。
词的下片,词人将视线转到了室外,发出了“独自莫凭栏”的感慨,因为凭栏远眺可观无限江山。词写至此处突然视野大开,有一种空旷辽阔的豪壮之感。然而面对无限江山,词人抒发的却非豪迈之情。大抵是因为触景伤情,回想昔日,自己的帝位已经沦落他人之手,无限江山不再属于他,往日荣华也尽付东流。尽管拱手让人之时身不由己,但再想得到恐怕是无力回天,真可谓是“别时容易见时难”。
与这首词类似,在另一首《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中,李煜写道:“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新月,还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与本词中“独自莫凭栏”一句表达的感情大致相似。无可奈何花落去,词人与过去生活的告别正如暮春时节的流水落花和春光逝去一般是不可阻挡的。今朝与往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幽禁的生活,朝不保夕,也让词人面对这衰颓景色时不禁会担忧自己的命运是否会如这散落的春花一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词行至此处结尾,不禁给人留下无限的惆怅与遐思。
二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字字泣血。”c据史料记载,此词写成后不久,李煜便因得罪宋太祖赵匡胤而被毒死。一代帝王竟落得个“饮鸩而亡,状似牵机”的下场,令人唏嘘。李煜的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词人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悲苦,情真意切,句句动人,而这种动人的艺术效果得益于词人对文学语言的巧妙选取。
在这首词中,词人多用含有否定意味的字词来表现现实的困境,如:不耐、不知、莫、难、去。同时,阑珊、一晌、落花等词语的运用,表现了美好时光的短暂,承载了词人心中的落寞之情,亦能唤起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些字词的运用,使得词人的愁苦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间,哀婉绵长却不致坦白直露,使词呈现出一种含蓄之美。而语言浅近、接近口语,善用日常意象表达词人内心独特的情致,是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的第二个特点。在这首词中,李煜用浅近的语言表达真切的情感,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书写,拉近了词这种文体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这种“用常得奇”的手法使得李煜词不再仅居于庙堂之上,描摹奢华无限的宫廷生活、男欢女爱,而是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描写了一种世俗人生的情感。这样的尝试,使得历朝历代的读者都能有机会去细细品味他的词作,并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在艺术手法上,李煜的这首词也有颇多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词人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帘外雨潺潺”首先描写了听觉感受,“春意阑珊”描写了视觉效果,“罗衾不耐五更寒”描写了词人的触觉感知。听觉、视觉、触觉的三重作用力使得词人所表达的感触更为立体饱满,真实可感。同时,也能使读者更贴近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词人之情与笔下之景的巧妙结合,使读者宛如置身于词境之中。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d在情景交融这一层面,李煜真正实现了“妙合无垠”。
其次,词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现了现实与梦境两种不同时空的交融,体现了词作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现实中凄风苦雨,幽居他乡,而回想梦境,还有一晌贪欢,是多么幸运的事。然而这欢愉仅有“一晌”那么短,不禁令人暗暗惋惜。梦终是梦,是梦终空,而梦醒时分留给人的除了寒冷孤苦,恐怕只有内心无尽的愁绪。现实与梦,是那么不同,但却又是那么的让人迷惑。半梦半醒间,天色如墨,烟雨濛濛,已不知是在雨中还是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