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颗星星都熠熠生辉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r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其体现的核心价值观而言,其实就是指教育的公平思想。它与新课题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以及目前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实施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公平思想从教育层面来说的,主要指所有学生都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都有享受相同教育的权利,从教学层面说的,主要指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享受成功。
  平心而论,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是一件相当棘手的问题。导致这种棘手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是缺乏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数至上、升学为先,在这样一种教育生态环境下,不能责怪教师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原因之二是缺乏解决这个问题的班级基础。在目前大班条件下,教师责任心再强,业务水平再高,要在教学中很好地兼顾到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时间、精力都是不够的。原因之三是要能承担面向全体的重任,就目前状况来说,可能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足以胜任。
  分析上述三点客观存在且又不是老师们能力所能及解决的原因并不是想逃避现实,而是更好地直面问题。就目前而言,能够很好地把面向全体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中的教师还不多。尽管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意识到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表露出一些教学“贵族化”倾向,比如:过多地偏爱“尖子生”、忽视“后进生”,或者过多地扶持“后进生”,“尖子生”又吃不饱等等问题。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教学中,让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不妨从为什么感觉面向全体这么难做的原因来思考。
  为什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可能会成为教师面向全体的阻力因素,但是如果把这种差异性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是否同样也可以成为推动全体发展的动力?
  如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一课,根据情境:蛋糕每块3元,65元可以买几个?学生很快列式计算。老师提出问题:65÷3=21(块)……2(元)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商21、余数2是否正确?问题刚抛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把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很显然这就是学生知识储备上的个体差异。此时教师内心当然很是窃喜,不过还是很民主地问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学生附和。然后老师仍保持着将信将疑的神态:我不信,要眼见为实,我们按照他的办法算算看。师生一起计算,真的等于被除数,于是老师很快得出: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很显然,这位老师是利用了个体差异性展开教学,但是这样利用很明显存在很多问题,暂且不说附和的学生中滥竽充数者不乏其人,中等以下甚至难免提出验算方法的本人对为什么要这样验算的道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管课前是不是知道验算方法,所有的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是一样的,都只是得到了一个数学结论,预先知道的学生只是把结论再次熟练一遍而已。
  面对学生的差异性,我们不妨改变一下利用策略。当个别学生说出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时,我们应该马上意识到:(1)这仅仅是他个体的知识;(2)为什么要这样验算,这位学生本人知其原因吗?此时教师需要利用这种差异因势利导提出:他说的这种办法是否可行,你们可以照着他说的试试看,同时,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来验证呢?同时也要对知道验算方法的这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什么是商乘除数还要再加余数呢?你能说出道理来,让全班同学都信服吗?让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去探究自己需要探究的问题,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以点推面”,利用个体差异推动整体的发展。
  为什么难?因为目前的班容量比较大,是不是可以采用化“大班”为“小班”的办法。这里的“小班”指的是大班内的学习小组,即通过小组合作,促进面向全体。
  关于小组合作很多资料上都有成功的经验介绍,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那就是为更好地照顾个体,在合作前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合作交流。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中出现这种模式: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过几分钟后老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都是由老师完全把控的,这种整齐划一的把控方式是不是真正照顾了学生个体差异了呢?很显然,反应快的学生可能不需要长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而部分学生那么独立思考时间可能根本不够。由此我们是不是该思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是不是一定要分出个先后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是不是一定要老师来把控?是不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我们老师只要把控一个充裕的整体时间就可以了,甚至有些课例完全可以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二者整合处理。比如:测量圆的周长,完全可以两人同时动手来操作,在测量的过程中边想边议。
  另外,为了让小组学习有序地进行,有些老师往往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比如,组长、记录员等等,这种分工方式在合作初期可能很有成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井然有序。但时间长了,一旦成为一种不变的模式,其弊端也就很自然地暴露出来,我们说一个小组就好似一个小社会,组内分工的不同,其关注点也就不同,也就直接导致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公平性,因此分工本身也就无形中成为面向全体的一个阻碍因素。因此是不是可以采用轮换制,使得人人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总之,面向全体是一句好记的话,却不是一件好做的事,为了让每一颗星星都熠熠生辉,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
期刊
摘 要:“减负”是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映射到学生,直接表现为学习的压力过重,最终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减负”的前提;教师的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精、纯、高是“减负”的关键;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我接受力等心理素质培养及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减负”的目的。  关键词:课业负担;过重;
期刊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数学思想,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
期刊
摘 要: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易发生伤害事故。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干脆去掉稍有挑战的教材,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软禁”的手段敷衍了事,这样既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减少
期刊
地理是人类自然科学的宝藏,其丰富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在初中教学中地理占据着比较少的部分,很多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再加上中考的压力,绝大部分学生都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对于地理的学习往往是一带而过。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遗弃。在新的课程体制下改变地理不受重视的局面不仅仅要从学生身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