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区域经济
回望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无疑会是其中的厚重一笔。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坚实的——出口,遭受重创。此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步入前台,区别于四万亿投资对经济的直接刺激,更具持续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助推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区域经济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都会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媒体的高度聚焦,引起资本市场的积极反映。区域经济及其政策导向,逐渐成为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这些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能够在短期内集聚并整合大量人力、物力、智力与财力,起到凝聚人心、积聚人气、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事实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非挽救经济的应景之作,而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紧密契合。纵观已出台的区域规划,基本均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重视发掘各地经济发展特色,坚持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列为重要内容。展望今后五年中国经济“新格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基本稳定,各区域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将持续增强。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说到区域经济,自然要谈到区域问题,而区域问题的核心是地区间的两极差别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不断丰富的过程,区域发展格局逐步趋于合理。
工业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阶段。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鉴于建国初期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出于战备的考虑,当时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是,利用沿海的基础和适当利用外援,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形成全国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各大经济协作区自成体系,相互促进的格局。这一时期的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1.9%,提高到1978年的40.1%。这一阶段由于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都有赖于这个基础。
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形成了沿海地区先走一步、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内地发展的格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使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上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原因,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扩大,差幅最大的“八五”时期,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比中西部地区高5个百分点。
“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台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针对地区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适时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不断完善。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9年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2003年中央决定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6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至此,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战略体系初步形成。随后,中央明确将其概括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般简称“四大板块”战略,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的建议,“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明确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把不同地区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类型的区域。为了进一步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遵循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眼于一手抓推动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帮助欠发达地区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发展步伐,“十一五”时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进一步细化。
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新的部署,并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数据表明,“九五”、“十五”时期,东中西经济增长速度差别已大大缩小,而“十一五”后期,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东部地区,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回望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无疑会是其中的厚重一笔。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坚实的——出口,遭受重创。此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步入前台,区别于四万亿投资对经济的直接刺激,更具持续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助推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区域经济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都会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媒体的高度聚焦,引起资本市场的积极反映。区域经济及其政策导向,逐渐成为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这些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能够在短期内集聚并整合大量人力、物力、智力与财力,起到凝聚人心、积聚人气、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事实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非挽救经济的应景之作,而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紧密契合。纵观已出台的区域规划,基本均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重视发掘各地经济发展特色,坚持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列为重要内容。展望今后五年中国经济“新格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基本稳定,各区域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将持续增强。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说到区域经济,自然要谈到区域问题,而区域问题的核心是地区间的两极差别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不断丰富的过程,区域发展格局逐步趋于合理。
工业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阶段。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鉴于建国初期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出于战备的考虑,当时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是,利用沿海的基础和适当利用外援,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形成全国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各大经济协作区自成体系,相互促进的格局。这一时期的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1.9%,提高到1978年的40.1%。这一阶段由于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都有赖于这个基础。
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形成了沿海地区先走一步、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内地发展的格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使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上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原因,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扩大,差幅最大的“八五”时期,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比中西部地区高5个百分点。
“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台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针对地区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适时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不断完善。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9年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2003年中央决定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6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至此,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战略体系初步形成。随后,中央明确将其概括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般简称“四大板块”战略,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的建议,“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明确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把不同地区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类型的区域。为了进一步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遵循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眼于一手抓推动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帮助欠发达地区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发展步伐,“十一五”时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进一步细化。
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新的部署,并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数据表明,“九五”、“十五”时期,东中西经济增长速度差别已大大缩小,而“十一五”后期,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东部地区,实现了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