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使学生更好地训练与提高阅读能力,充实与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同时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附录”中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所以,为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激励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营造氛围,调动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兴趣,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1 巧布置激发阅读兴趣。文化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对阅读活动的推进能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贴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字帖,在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黑板报上书写着介绍古今中外的名著等。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走上以书为友的学习之路。
2 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切地想一听为快。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学生进入了一个个或有趣、或惊险、或感动、或奇妙的情感世界里。有时在孩子们期待故事结局之际,故意戛然而止,并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请自读原文。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自主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选好读物,激发广泛阅读
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因势利导,介绍引导他们选择好阅读的相关读物。
1 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学生的兴趣在于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科普读物、小说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散文、小说等。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提倡快乐阅读。
2 教育性。少年儿童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期,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思想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读物,其影响往往事半功倍。这里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安排,把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巩固学习,丰富与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教学《王冕学画》后,向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勤学故事》;学了《只有一个地球》,推荐《人与自然》;学了《桂林山水》,推荐《江山多娇》。其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推荐内容相关的读物,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名著,以及近期流行的、内容积极向上的畅销书等。
3 时代性。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重大事件频频发生。教师要紧跟时代脚步,关心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焦点、热点,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刊读物。如抗洪救灾时,向学生推荐全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顽强、战胜困难的报道;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心,这时向学生推荐全国人民怎样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新闻报道以及在地震中如何自救自护的相关书籍;在科学界上诞生重大发明发现时,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等。这些事件对人的心灵有很强的触动和震撼,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以法导读,提高阅读实效
教师有效地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得更好更有效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形成习惯并不断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1 精读。精读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对文章作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 略读。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初知文毫大意,根据自身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决,不能也没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究。但略读也不是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以下两种:一种可按“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另一种可按“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的知识。
3 摘注。即摘录批注。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作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手脑并用”的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活动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同时,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收效肯定不佳。因此,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把阅读相关连的各种活动引向深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测评。其形式不拘一格,丰富灵活。可采用“讲”,即讲述的方法。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读书汇报会、故事会、心得交流等形式;“展”,即展评。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小报等;“赛”,即竞赛。如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查阅资料竞赛等形式。对在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自觉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随之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调动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兴趣,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1 巧布置激发阅读兴趣。文化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对阅读活动的推进能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贴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字帖,在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黑板报上书写着介绍古今中外的名著等。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走上以书为友的学习之路。
2 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切地想一听为快。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学生进入了一个个或有趣、或惊险、或感动、或奇妙的情感世界里。有时在孩子们期待故事结局之际,故意戛然而止,并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请自读原文。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自主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选好读物,激发广泛阅读
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因势利导,介绍引导他们选择好阅读的相关读物。
1 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学生的兴趣在于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科普读物、小说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散文、小说等。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提倡快乐阅读。
2 教育性。少年儿童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期,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思想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读物,其影响往往事半功倍。这里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安排,把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巩固学习,丰富与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教学《王冕学画》后,向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勤学故事》;学了《只有一个地球》,推荐《人与自然》;学了《桂林山水》,推荐《江山多娇》。其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推荐内容相关的读物,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名著,以及近期流行的、内容积极向上的畅销书等。
3 时代性。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重大事件频频发生。教师要紧跟时代脚步,关心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焦点、热点,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刊读物。如抗洪救灾时,向学生推荐全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顽强、战胜困难的报道;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心,这时向学生推荐全国人民怎样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新闻报道以及在地震中如何自救自护的相关书籍;在科学界上诞生重大发明发现时,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等。这些事件对人的心灵有很强的触动和震撼,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以法导读,提高阅读实效
教师有效地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得更好更有效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形成习惯并不断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1 精读。精读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对文章作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 略读。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初知文毫大意,根据自身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决,不能也没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究。但略读也不是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以下两种:一种可按“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另一种可按“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的知识。
3 摘注。即摘录批注。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作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手脑并用”的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活动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同时,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收效肯定不佳。因此,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把阅读相关连的各种活动引向深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测评。其形式不拘一格,丰富灵活。可采用“讲”,即讲述的方法。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读书汇报会、故事会、心得交流等形式;“展”,即展评。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小报等;“赛”,即竞赛。如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查阅资料竞赛等形式。对在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自觉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随之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