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了失败、反复、焦急、成功和喜悦,体会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以及每一步前进带来的情感的愉悦和智慧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品质。
化学教学;课堂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09-02
1注重探究过程,培养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能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它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惟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记忆现成结论转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上来,所以探究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的多,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所以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过程可以是课堂实验探究、家庭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过程。
例如,对于《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处理教材时一般把它简单地视为识记性的基本知识,但频频发生的火灾让我们警醒:学生再不能纸上谈兵了。于是我在这节课之前布置学生对火灾情况进行调查:①火灾发生的地点和原因是什么?②火灾发生后,人们如何自救与救火?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怎么办?④火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学生通过调查考察、资料查阅、上网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多渠道地获得信息,运用比较、筛选、归纳,以图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表述。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课堂上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实验进行探究:实验①在两个燃烧匙中分别放入红磷和大理石,然后在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②见上图:实验开始时可引导学生对比铜片上的红磷、白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对比水中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白磷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最后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作铺垫。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其余两处磷没有燃烧,经过分析、讨论,不难得出物质燃烧的所具有的三个条件: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时我又问学生:如何让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学生激动、七嘴八舌、迷茫和怀疑猜想: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向水中的白磷中通入氧气,就可以使磷都燃烧起来。我就依据学生提供的思路进行演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白磷在水中的燃烧,学生平时几乎看不到,只知道水可灭火,却不知可燃物在水中可以燃烧,对学生震动很大。因此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明确了只要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物质都可以燃烧。通过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寻找探究切入点,开展探究活动
化学教学中的,要让学生探究,必须找准切入点,而寻找切入点的方法有很多。
2.1激发兴趣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了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他们会从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2趣味实验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化学实验中颜色变化,各种沉淀的产生,放出有味的气体、发光、发热、爆炸,七彩烟雾,都是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原动力,能产生神奇的功效,特别是趣味实验,更是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兴奋。由此诱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学习心向。例如:在讲授燃烧的条件前,笔者表演了如下实验:
将一根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线圈加热后罩在另一支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
同学们看到此现象后,十分困惑,求知的欲望得到升华。笔者让学生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結论
A、用镊子分别夹取石块、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燃烧情况
B、将直立于桌面的两支蜡烛点燃,并将其中一只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两支蜡烛燃烧的情况
C、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哪个容易被点燃
学生经过探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条件,认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做了“纸锅烧水”和“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
2.3异常现象
实验是创造、发明的手段,是认知的工具。化学实验在形成化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认识观,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的探究会得到很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怪而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气泡产生,铝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会有黑色物质出现,二氧化锰与氯酸
钾加热制取氧气时试管中会有火星出现,等等。这些异常现象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的触发点。
笔者在指导学生探究盐酸可以除去铁锈性质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的锈消失了,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从而得出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结论。做完实验后该同学未将铁钉取出,第二天,发现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为了弄清形成此现象的原因。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学生进行了如下假设和实验设计。
[提出假设](1)该实验中盐酸有可能过量,过量的盐酸与铁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因而溶液呈浅绿色。(2)铁可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
[设计并实验](1)取一根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
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了浅绿色。
结论: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2)取一根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铁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
现象:溶液由黄色变成了浅绿色。
结论:铁与氯化铁反应能生成氯化亚铁。
总之,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老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化学教学;课堂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09-02
1注重探究过程,培养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能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它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惟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记忆现成结论转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上来,所以探究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的多,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所以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过程可以是课堂实验探究、家庭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过程。
例如,对于《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处理教材时一般把它简单地视为识记性的基本知识,但频频发生的火灾让我们警醒:学生再不能纸上谈兵了。于是我在这节课之前布置学生对火灾情况进行调查:①火灾发生的地点和原因是什么?②火灾发生后,人们如何自救与救火?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怎么办?④火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学生通过调查考察、资料查阅、上网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多渠道地获得信息,运用比较、筛选、归纳,以图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表述。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课堂上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实验进行探究:实验①在两个燃烧匙中分别放入红磷和大理石,然后在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②见上图:实验开始时可引导学生对比铜片上的红磷、白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对比水中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白磷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最后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作铺垫。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其余两处磷没有燃烧,经过分析、讨论,不难得出物质燃烧的所具有的三个条件: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时我又问学生:如何让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学生激动、七嘴八舌、迷茫和怀疑猜想: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向水中的白磷中通入氧气,就可以使磷都燃烧起来。我就依据学生提供的思路进行演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白磷在水中的燃烧,学生平时几乎看不到,只知道水可灭火,却不知可燃物在水中可以燃烧,对学生震动很大。因此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明确了只要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物质都可以燃烧。通过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寻找探究切入点,开展探究活动
化学教学中的,要让学生探究,必须找准切入点,而寻找切入点的方法有很多。
2.1激发兴趣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了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他们会从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2趣味实验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化学实验中颜色变化,各种沉淀的产生,放出有味的气体、发光、发热、爆炸,七彩烟雾,都是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原动力,能产生神奇的功效,特别是趣味实验,更是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兴奋。由此诱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学习心向。例如:在讲授燃烧的条件前,笔者表演了如下实验:
将一根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线圈加热后罩在另一支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
同学们看到此现象后,十分困惑,求知的欲望得到升华。笔者让学生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結论
A、用镊子分别夹取石块、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燃烧情况
B、将直立于桌面的两支蜡烛点燃,并将其中一只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两支蜡烛燃烧的情况
C、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哪个容易被点燃
学生经过探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条件,认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做了“纸锅烧水”和“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
2.3异常现象
实验是创造、发明的手段,是认知的工具。化学实验在形成化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认识观,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的探究会得到很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怪而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气泡产生,铝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会有黑色物质出现,二氧化锰与氯酸
钾加热制取氧气时试管中会有火星出现,等等。这些异常现象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的触发点。
笔者在指导学生探究盐酸可以除去铁锈性质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的锈消失了,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从而得出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结论。做完实验后该同学未将铁钉取出,第二天,发现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为了弄清形成此现象的原因。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学生进行了如下假设和实验设计。
[提出假设](1)该实验中盐酸有可能过量,过量的盐酸与铁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因而溶液呈浅绿色。(2)铁可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
[设计并实验](1)取一根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
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了浅绿色。
结论: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2)取一根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铁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
现象:溶液由黄色变成了浅绿色。
结论:铁与氯化铁反应能生成氯化亚铁。
总之,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老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