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后移对黔黄油28号产量影响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磷钾硼及有机肥用量相同且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的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技术对黔黄油28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为基肥30%,苗肥20%,腊肥20%,薹肥30%处理时产量最高,单产162.9kg/667m2。
  关键词:氮肥;黔黄油28号;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56-1
  
  油菜是桐梓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油菜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栽培技术的不断优化,桐梓县油菜产量逐年提高,2008年全县油菜平均产量达1890kg/hm2。施氮量的逐步提高和施肥技术的不断改善是获取油菜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以往的油菜生产只注重油菜基肥施用而很少重视生长后期氮肥施用。由于氮肥在土壤中的速溶、损失与硝酸盐淋溶以及在漫长的冬季油菜基本不吸收氮肥的营养规律,从而造成氮肥损失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因此,许多专家提出了氮肥后移技术,即把用作基肥的氮肥用量的相当一部分改作追肥。与一次性作为基肥施用相对应,氮肥后移技术也可称为分次施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地选择在桐梓县娄山关镇官渡村官渡组将兴容责任田进行,当地海拔800m,年平均气温15℃,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好。供试油菜品种为:黔黄油28。氮肥为46%的尿素,磷肥为P2O5含量为16-18%的过磷酸钙,钾肥为K2O含量50-60%的氯化钾。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计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即处理1:基肥:苗肥:腊肥=50%:30%:20%(CK);处理2:基肥:苗肥:苔肥=40%:25%:35%;处理3:基肥:苗肥:腊肥:苔肥=30%:20%:20%:30%;供9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43m2(长6.6m×宽6.6m)。养分用量:N素用量为9kg/667m2;P2O5用量为5kg/667m2;K2O用量为8kg/667m2。2009年10月9日油菜统一采用育苗宽笮行免耕移栽,移栽规格:行距40cm×窝距23cm,每小区密度420株。
  1.3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09年9月10日统一播种,10月9日统一免耕移栽,移栽时将上茬作物水稻杆整齐均匀平放于油菜行间,10月9日将肥料作为基肥分别窝施于油菜根系附近。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油菜产量影响
  试验结果表1可见:处理3(基肥30%,苗肥20%,腊肥20%,薹肥30%)油菜亩产量最高,其单产达162.9kg/667m2,分别比处理1(基肥50%,苗肥30%,腊肥20%)单产129.5kg/667m2和处理2(基肥40%,苗肥25%,薹肥35%)单产134.2kg/667m2亩增产33.4kg和28.7kg,增产率25.8%和21.4%,增产明显,其中处理3与处理1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2比处理1亩增产4.7kg,增产不明显,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油菜苗前期在漫长的冬季对氮肥需求小的营养规律。说明适当将作为基肥和苗肥的氮肥相当一部改作腊肥和薹肥有利于获得高产。
  2.2 对油菜生物学特性影响
  试验结果表2可见:处理3(基肥30%、苗肥20%、腊肥20%、薹肥30%)的一次分枝数、叶面积、有效角果数在三个处理中表现最好,而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在腊肥期和抽薹期均居中。说明处理3的施肥比例既能满足前期油菜营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后期生殖生长不脱肥。处理1(基肥50%、苗肥30%、腊肥20%)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在腊肥期和抽薹期在三处理中处于最高,而一次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數却处于最差,原因可能是基肥和苗肥总用肥量过大过多过猛造成生长过旺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
  
  3 结论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技术对油菜产量和生物学性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按基肥30%,苗肥20%,腊肥20%,薹肥30%比例施肥其植株一次分枝数、叶面积、有效角果数表现最好,而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在腊肥期和抽薹期均居中,但产量表现最高。说明氮肥后移既能满足前期油菜营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又能满足中后期生殖生长不脱肥,从而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1] 张文选.氮肥施用时期对免耕油菜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5):52.
  [2] 陈珠宝,张运根.油菜配方施肥肥效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27-128.
  [3] 杨艳琼,罗世良.不同油菜品种稻田免耕栽培效果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5,(3):51-62.
  [4] 章柏泉,俞祥群.稻田油菜免耕高产配套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4,(1):45-46.
  [5] 魏忠芬,冯泽蔚,杨社华.黔油17号稻田免耕栽培效益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5,(3):31-32.
  [6] 任春玲,汤丰收,王建敏,等.油料作物高效栽培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1):157-158.
  
  作者简介:杨彩霞(1975-),女,贵州桐梓人,桐梓县农牧局土肥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与植物营养。
其他文献
近年来,滁州市按照“凝聚高端人才智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工作思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
在柴油机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是难免的。文章结合柴油机的特点,排除故障,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几种不同理解的比较,列出了荷载平衡法的优点,并指出了荷载平衡法在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分析与计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方法的原理进行
林业的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公益林管理在电子政务方面发展滞后,为了更加明确公益林管理中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文章对林业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与公
在分析电化学除盐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电化学原理,对除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混凝土结构电化学除盐过程控制理论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混凝土电化学除盐施工过程进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