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欧洲之八 英国本身自成一个世界(上)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ph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人性格,归咎于不测风云的气候
  
  一般外国人对英国人的漫画印象,可以用一张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旅游海报为代表:画面上是个头戴礼帽的英国绅士,他手持一把收拢的雨伞,身穿深色西装和条纹长裤,背景可能是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或伦敦塔。金发、股票经纪人模样的刻板形象,面对高度竞争压力下的观光业而言,这一所谓典型的“英国绅士”派头,始终是能引起外国游客兴趣的“大英帝国标签”。
  与英国人交往,切忌将他们一概统称为English或EngliShman,因为,除了英格兰人不介意称自己为英国人外,英伦三岛上其余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及爱尔兰人,都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地域观念。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队英国游客访问北京时,中国导游的欢迎词刚一出口:“各位英国朋友……”队伍里的苏格兰、威尔士团友当即抗议道:“劳驾,我们不是英国人。”
  最保险称呼英国人的方式是:不列颠人(British)。其实,英伦三岛各民族倾向申明自己民族身份的立场,目的仅仅是为了抗议英格兰沙文主义及与之划清界限。英国各民族除了喜欢阐明自己不是“英国人”外,英国人实际上厌恶将狭隘的爱国主义咒语挂在嘴边。比如,从英国人嘴里从未听闻过:“我是不列颠人,或我是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金发碧眼、白皮肤是我的骄傲,我决心为自己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抛头颅、洒热血。”如此的民粹观念,会被视为典型、狂妄的纳粹种族主义言论。恰恰相反,英国人常喜欢以自嘲来做为开场白,透着一份胸有成竹的自信——其实,只要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吹嘘。例如:一位苏格兰人喜欢如下的自我介绍:“我是苏格兰人。看,真是没有人完美。”另一位相识的英格兰贵族总是自谦地幽默道:“我的最大弱点,就是身为英国人。”对于空洞的爱国主义口号,英国作家撒弥尔·约翰逊1776年时就犀利地批判过:“爱国主义,是独裁专制政府最后的遮羞布。”
  威廉·坦普尔于1690年撰文指出:“英国人变化多端的性格,是由于我们的气候,以及由气候自然产生的心境。我们不仅和其他民族很不相似,我们自己彼此之间更不相似。由于气候,我们既有许多好的,也有一些坏的品质。多变的英国天气,对英国人的坏脾气和忧郁的个性负有责任。”英国人将自己变化无常的性格,归咎于倒霉的时雾、时风又时雨的天有不测风云。英国政治、法律、外交与文化的特点,同样如瞬息万变的天气莫测高深,与周围欧洲邻居形成强烈的区别。首先,英国人讲话常喜欢拐弯抹角、迂回婉转,很少直来直去。日常谈天多数英国人习惯避重就轻,常回避较严肃的话题多以津津乐道天气来打哈哈。有教养的英国人只容许流露出两种情绪:一种是谦虚有礼;另一种就是风趣幽默。以绅士风度名扬天下的英国人,深谙幽默是人生大计的处事哲学。且英国人的幽默,源于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能欣然接受、包容的雅量,英国人欣赏以嘲讽心态温和地走过一生的智者。全世界范围中,大概只有英国人认为幽默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专利,他们的概念是唯有绝顶的大学问家,才有资格从事与幽默有关的活动。
  
  高瞻远瞩式的墨守陈规
  
  外人总喜欢评论英国人如何守旧,说老派的帝国子民们喜欢在往昔的时光里浸泡自己,让自己去抚摸那些发黄了的岁月,英国的一大政党干脆就叫保守党。现今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自古至今以不变应万变者,大概只有英国。英国人对于古老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习惯经验,多少世纪以来恪守不渝。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一部完整的宪法,但英国却没有一部治国的根本大法。一般称英国宪法为“不成文宪法”,因为它都是由习惯发展而来的,是根据国家一些重要的历史性文件、社会习惯、法院判例和国会通过的一般法律文件来代替“国法”。这些重要的文件包括: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679年的人身保护令,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0年皇位确定法,1701年的殖民法和1911年的国会法等。
  英国人的保守也有自成一统的特色,其他国家的保守不过九斤老太式的抱残守缺,但英国人的保守绝非像鸵鸟般地把头埋在沙堆里,而是具高瞻远瞩的胸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英国人的行为虽未必事事开风气之先,可也绝不被甩在风气之后,常常是富有充分的前瞻性。比如典型的一例,傀儡君王之下的英王国,其政治重心不在国王也不在贵族,而在代表人民的平民院,且英国平民院在政治上的势力,超过其它任何共和国家的国会。于是,反对帝制赞同共和的笔者,曾询问英国人为何仍旧拥戴一介统而不治、摆设性的王室?伦敦街头曾有组织征集民众签名,反对女王用公款修缮皇家游艇,为何从未见识有人登高一呼共和万岁。连妖言惑众著称的海德公园民主角,其规矩居然是,言论自由之下只有一条紧箍咒,即不得发表诋毁女王的厥词。故共和的潮流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唯独在英国却总是遭遇流年不利。对此,英国人的答复是:我们只不过分担点王室俸禄,且女王如今也成为纳税大户了,供养王室的开销比美国选总统的费用要便宜,有女王坐镇,英国政治上的纷扰就少多了。看来,女王不时地在约翰牛(英格兰人的绰号)面前舞动大英王国的“米字”斗牛红布,这只古董牛便可以振奋精神勇往直前了。显然,凭女王胸怀稳定压倒一切的魅力绝技,其麾下的王室、贵族、御林军们,便有继往开来的摆设之必要了。
  英国开放式的墨守陈规,还表现于城市建设上。开罗、罗马和伦敦皆是文明古城,但伦敦与前两者无论外观还是实质上都截然不同。开罗、罗马的古迹多数是石像和废墟,与当今现实社会人鬼相隔,相较之下,伦敦的情形却大有创意。伦敦是将所有古迹连同千年传统,与今天社会的现实生活熔为一炉,使伦敦乃至整个英国在古趣盎然的外表下,同时兼备现代化的一流设施享受,即所谓“整旧如旧”。伦敦街头狄更斯时代的老店是著名观光名胜,一些老掉牙的门面,二、三百年来别说不曾换过祖宗的金字招牌,甚至店内的装潢及陈设也拒绝与时俱进,但店老心不老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却领先于世界。伦敦还有一家其貌不扬的Palladium戏院,历经数世纪风雨的文物建筑狭窄且破旧不堪,只有几百个座位,但在此演出者却都是首屈一指的大牌艺术家,如劳伦斯,奥利佛、费雯丽等。如此蹩脚的剧院能够风云数百年,只因它是大英帝国先人遗留下来的最古老戏院,它只要展现其“活着的”生命力,只要这个简陋的舞台一日不倒,一日就是英国戏剧史光荣的浮雕。
  再如,世界各国每年都会发行各种新潮邮票,宣扬国粹的同时赚钱充裕国库。英国,却只是一成不变地将其君主头像印在邮票上,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英国邮票的样板始终惟我独尊。上世纪70年代时,曾有位英国探险家去南极遛弯儿,成为人类历史上徒步穿越南极的第一人,英雄凯旋时受到山呼海啸般地欢迎。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建议政府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但财政大臣最后的答复是:“经过长时间考虑,认为无此必要!”英国的重要报纸、杂志号称“民主号角”,它们以深刻、准确见 长。近几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前后,对美国媒体意识形态压倒一切而失望的不少读者,将眼光转向英国媒体,如《卫报》、《独立报》等媒体网站的点击率一路飚升。尽管英国媒体报道的讯息一流,但其排版风格甚至杂志封面,百年来皆岿然不动、始终如一。
  
  英国绅士,全是广告打得响
  
  那年,我与英国老公从北京首都机场打的进城。司机师傅得知老外是英国人时,他思索着自言自语道:“英国有什么特产?对,英国绅士。”惹得老公笑起来调侃道:“花名在外,全是广告打得响。”英国人所谓的“绅士派头”(Gentlemanlike),或称“君子风度”,是其特有的民族性,难以描述它是自然还是做作,但只要你踏上英伦,就会体味出来。“绅士”(Gentleman,尖头埋)一词,原是对男士礼称的通用词,由Gentle引申而来。而Gentle的含义是温和的、温柔的、文雅的、高尚的、有风度的、彬彬有礼的、举止优雅的、和善的……用到男人身上就成为绅士、君子、上流阶层、有教养者、可敬者,甚至有钱有地位无需打工谋生者。如:a fine gentleman(雅士);a true gentleman(真君子);country gentleman(乡绅);王室的侍从叫gentleman in waiting君子协定叫做gentleman’s agreement。与gentleman对称的是Lady,Lady的含义是:风度雍容的贵妇、淑女、教养非凡的妇女;女王的侍女叫Lady in waiting。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即被女王授予Lady的桂冠。她曾在议会的一次演讲中,高喊出铁娘子的经典名言:“你们可以转变立场,但是Lady绝不回头。(You can turn,but the lady isnot for turning)”
  形成英国人绅士派头主流的原因来自王室制度。英国王室千年老店、经久不衰,政府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皆以堂而“皇”之为荣。诸如:皇家空军、皇家海军、皇家艺术学院、皇家芭蕾舞团……不胜枚举。基于皇家(Royal)的意识和该字眼的气派,英国的许多团体、公共场所乃至旅馆等,也热衷冠以Royal(皇家)、King(国王)、Queen(女王)、Crown(皇冠)、Prince(王子)、Palace(皇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孔不入的“皇家”气派,“皇家”行为准则,便真假难辨、灵魂附体般地植入国民的日常做派之中了。
  语言不单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也是该民族性格的缩影。法国人的性格是说了再溉德国人的性格是做了再说;英国人的性格则是做了也当闷蛋,即使说也咬文嚼字的谨慎又谨慎。话说两个英国顽童到瑞士爬山,爬上山顶景色尽揽无余的时刻。一个孩子表示“不太坏。”另一个孩子同样拿捏着字眼遣“还不错。”二战期间有个英国空军飞行员,给国民做他在西欧前线辉煌战功的报告。末了,大受感动的听众欢呼雷动的那一刻,这位功臣却耸一耸肩膀轻描淡写道:“这算不了什么。”
  全世界英语国家中,以英国人说的“阴沟里死(English)”最能传神出其绅士性格。2007年美国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演员将获奖名单递给身旁的英国演员时,居然赞美遣“任何话用英国口音道出来,即变得与众不同。”难怪好莱坞影星们,热衷将子女送到英国接受贵族教育。连歌星玛当娜都喜欢秀一口半吊子英国腔。英国人言语注重辞藻,讲究修饰,力求典雅,被形容为绅士派头的一种典型象征。无论任何场合,英国人皆喜欢用完整的句子。不像美国人讲话简短草率,且满嘴草根化的俗语、俚语和缩写。一位英国剑桥科学家到美国讲学归国后,在伦敦下飞机时的第一句话便是:“天呢!我终于可以像成人一般地正常说话与听话了。”举例来说,美国人常把Yes当口头禅,但英国人绝不至如此“糟蹋”英语,英国人偏要说完Yes之后再脱上一句长腔:It is correct,(这是正确的。)招牌也是如此。伦敦有家商店是一位叫Jack的老兄创办,其招牌是The shop was created by jack(这间店由jack创立)。若换到美国顶多用Jack即了事。再如,一个修鞋摊子,英国人会不厌其烦地招摇:we repalr shoes(我们修鞋)。若是美国人就会缩减为:Shoe repalrlng。世界各地禁止停车的地方,都是在P字母上画一条红线以示警告。英国则不然,他们偏要一块大牌子上啰嗦一番:This is not an approved carpark(这里不是一处经核准的停车地点)。不厌其烦的例子还有,即使同样否定的语句,美国人会干脆利落一声:“我不同意。”落到英国人口中就变成:“抱歉!我不这样认为。”记得笔者那年游美国纽约时,在一间颇讲究的餐厅用餐,侍者居然对我二把刀的中式英语大加赞赏,皆因我口吐的词汇都是英伦话。比如:我习惯脱口而出:“That’s lovely,”惹得老板和一群侍者笑成一团,说是“好听极了。”结果,我得到餐厅额外奉送的精美甜点,令小女子受宠若惊。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正面临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很多在美国深造的外国优秀人才开始回到自己的国家发展。    外国人才没有未来    印度出生的沙钦喀麦斯8年前被美国一家新创办的高技术公司雇用。这家公司十分成功,不久就被加州一家网络大公司收购。喀麦斯也转到了这家大公司,并成为新一代网络开发的主力军。  但他自己却面临巨大的难题。因为喀麦斯持有的是美国的临时工作
期刊
我国教育部近年发布的“留学预警”中,被曝光的大多是一些私立院校,存在收费过高、教学质量较差、经营不善而倒闭等诸多问题,这无疑给留学选校敲响了警钟。然而是不是公立院校就一定比私立院校好呢?专家指出,并不能一棍子打死私立院校,关键在于如何挑选正规的私立院校。    公立院校入学门槛高  公立院校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承担国家高等教育的使命,偏重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一般而言,公立院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都远
期刊
01、选派规模与选派类别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计划选派60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名,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1000名。选派类别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上研究生。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选派比例至少占50%,鼓励联合培养博士生同时获得中外双方学位。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派比例
期刊
因法国教育体制完善、教学水平世界一流、留学费用低廉,且中国学生在法国可和法国本国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中国学生近年赴法升温。    留学现状总数达2.5万,多读本科和硕士    据我国驻法使馆教育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在法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超过2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人数超过1.7万人,占总人数的84%。在法留学人员中,就读理工科(含医学)类专业的占32%,文科类(含经济、管理学)的占68%。 
期刊
最近,中国媒体报道,《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经5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于12月1日实施。《办法》规定,在境外居住1年以上的中国公民,入境时应到口岸设立的检测点进行艾滋病检测或领取检测申请表,1个月之内到口岸检测点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检测:到中国居住的外国公民,也要凭中国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含艾滋病检测结果的检测报告,到公安局办理居留手续。  不常进行国际旅行的人,可能看
期刊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稳定的政局,以及与欧美国家相比极低的生活成本,都对偷渡者充满了诱惑。中国正成为一些外国人,尤其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国民心中的“世外桃源”。来华非洲偷渡客大多出身农村,家境贫寒,这些人偷渡的目的只有一个:挣钱。一些报道指称,某些非洲偷渡客充当了贩毒或诈骗集团的工具。还有消息认为,随着偷渡到中国的非洲人剧增,蛇头报价狂涨。事实究竟怎样,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甘冒风险偷渡中国,
期刊
有个笑话是这样的: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还在担任总理的时候,有次率团到泰国访问,在泰皇的国宴上,享用大明虾之后,李光耀问泰皇:“贵国如何处理这些吃剩的虾壳?”泰皇大惑不解地答曰:“当然是丢掉啊。”  没想到李光耀说,在新加坡,吃剩的虾壳会回收做成虾味鲜。  上水果之后,李光耀又问:“贵国又如何处理这些橘皮呢?”泰皇颇为迟疑地答道:“丢掉啊。”结果李光耀却说,在新加坡,橘皮也会回收做成陈皮。  当
期刊
澳大利亚移民部出台担保商务反签证,旨在鼓励中澳两国加强商务访问和双向交流,促进两国商务人员的成功合作,降低中国商务申请人的签证风险。澳大利亚移民局局长正式授权了一些机构专门开办担保商务反签证的服务。  商务担保反向签证由授权机构在澳国境内为申请人提供签证担保和来澳商务服务,在澳境内提交申请,申请人在境外获取电子签证,然后到澳大利亚驻北京、上海或广州贴签。整个签证申请只需3-5个工作日。该签证为单次
期刊
今年,我因工作曾在日本生活了半年,我居住的小区旁边就是一家很大的超市,我经常在那里购物,也因此对日本人的生活习俗,特别对日本的商品价格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同在国内-一样,超市里购买食品的人最多。但同国内超市不同的是食品冷柜中摆放最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各色生鱼片和寿司。在国内我曾品尝过三文鱼生鱼片,但到了日本,方知生鱼片可由很多海鱼来制作。鲑鱼、鲷鱼、带鱼、鱿鱼等皆可用。每份生鱼片、寿司的价格在50
期刊
中国科技人才已出现“回流”但流出明显大于流入    截至2005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人。目前,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通过对科技人才国内外流动的情况调查,流出量明显大于流入,“人才流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70余万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出国留学,但是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选择在国外发展。有关调查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