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人性格,归咎于不测风云的气候
一般外国人对英国人的漫画印象,可以用一张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旅游海报为代表:画面上是个头戴礼帽的英国绅士,他手持一把收拢的雨伞,身穿深色西装和条纹长裤,背景可能是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或伦敦塔。金发、股票经纪人模样的刻板形象,面对高度竞争压力下的观光业而言,这一所谓典型的“英国绅士”派头,始终是能引起外国游客兴趣的“大英帝国标签”。
与英国人交往,切忌将他们一概统称为English或EngliShman,因为,除了英格兰人不介意称自己为英国人外,英伦三岛上其余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及爱尔兰人,都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地域观念。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队英国游客访问北京时,中国导游的欢迎词刚一出口:“各位英国朋友……”队伍里的苏格兰、威尔士团友当即抗议道:“劳驾,我们不是英国人。”
最保险称呼英国人的方式是:不列颠人(British)。其实,英伦三岛各民族倾向申明自己民族身份的立场,目的仅仅是为了抗议英格兰沙文主义及与之划清界限。英国各民族除了喜欢阐明自己不是“英国人”外,英国人实际上厌恶将狭隘的爱国主义咒语挂在嘴边。比如,从英国人嘴里从未听闻过:“我是不列颠人,或我是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金发碧眼、白皮肤是我的骄傲,我决心为自己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抛头颅、洒热血。”如此的民粹观念,会被视为典型、狂妄的纳粹种族主义言论。恰恰相反,英国人常喜欢以自嘲来做为开场白,透着一份胸有成竹的自信——其实,只要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吹嘘。例如:一位苏格兰人喜欢如下的自我介绍:“我是苏格兰人。看,真是没有人完美。”另一位相识的英格兰贵族总是自谦地幽默道:“我的最大弱点,就是身为英国人。”对于空洞的爱国主义口号,英国作家撒弥尔·约翰逊1776年时就犀利地批判过:“爱国主义,是独裁专制政府最后的遮羞布。”
威廉·坦普尔于1690年撰文指出:“英国人变化多端的性格,是由于我们的气候,以及由气候自然产生的心境。我们不仅和其他民族很不相似,我们自己彼此之间更不相似。由于气候,我们既有许多好的,也有一些坏的品质。多变的英国天气,对英国人的坏脾气和忧郁的个性负有责任。”英国人将自己变化无常的性格,归咎于倒霉的时雾、时风又时雨的天有不测风云。英国政治、法律、外交与文化的特点,同样如瞬息万变的天气莫测高深,与周围欧洲邻居形成强烈的区别。首先,英国人讲话常喜欢拐弯抹角、迂回婉转,很少直来直去。日常谈天多数英国人习惯避重就轻,常回避较严肃的话题多以津津乐道天气来打哈哈。有教养的英国人只容许流露出两种情绪:一种是谦虚有礼;另一种就是风趣幽默。以绅士风度名扬天下的英国人,深谙幽默是人生大计的处事哲学。且英国人的幽默,源于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能欣然接受、包容的雅量,英国人欣赏以嘲讽心态温和地走过一生的智者。全世界范围中,大概只有英国人认为幽默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专利,他们的概念是唯有绝顶的大学问家,才有资格从事与幽默有关的活动。
高瞻远瞩式的墨守陈规
外人总喜欢评论英国人如何守旧,说老派的帝国子民们喜欢在往昔的时光里浸泡自己,让自己去抚摸那些发黄了的岁月,英国的一大政党干脆就叫保守党。现今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自古至今以不变应万变者,大概只有英国。英国人对于古老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习惯经验,多少世纪以来恪守不渝。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一部完整的宪法,但英国却没有一部治国的根本大法。一般称英国宪法为“不成文宪法”,因为它都是由习惯发展而来的,是根据国家一些重要的历史性文件、社会习惯、法院判例和国会通过的一般法律文件来代替“国法”。这些重要的文件包括: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679年的人身保护令,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0年皇位确定法,1701年的殖民法和1911年的国会法等。
英国人的保守也有自成一统的特色,其他国家的保守不过九斤老太式的抱残守缺,但英国人的保守绝非像鸵鸟般地把头埋在沙堆里,而是具高瞻远瞩的胸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英国人的行为虽未必事事开风气之先,可也绝不被甩在风气之后,常常是富有充分的前瞻性。比如典型的一例,傀儡君王之下的英王国,其政治重心不在国王也不在贵族,而在代表人民的平民院,且英国平民院在政治上的势力,超过其它任何共和国家的国会。于是,反对帝制赞同共和的笔者,曾询问英国人为何仍旧拥戴一介统而不治、摆设性的王室?伦敦街头曾有组织征集民众签名,反对女王用公款修缮皇家游艇,为何从未见识有人登高一呼共和万岁。连妖言惑众著称的海德公园民主角,其规矩居然是,言论自由之下只有一条紧箍咒,即不得发表诋毁女王的厥词。故共和的潮流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唯独在英国却总是遭遇流年不利。对此,英国人的答复是:我们只不过分担点王室俸禄,且女王如今也成为纳税大户了,供养王室的开销比美国选总统的费用要便宜,有女王坐镇,英国政治上的纷扰就少多了。看来,女王不时地在约翰牛(英格兰人的绰号)面前舞动大英王国的“米字”斗牛红布,这只古董牛便可以振奋精神勇往直前了。显然,凭女王胸怀稳定压倒一切的魅力绝技,其麾下的王室、贵族、御林军们,便有继往开来的摆设之必要了。
英国开放式的墨守陈规,还表现于城市建设上。开罗、罗马和伦敦皆是文明古城,但伦敦与前两者无论外观还是实质上都截然不同。开罗、罗马的古迹多数是石像和废墟,与当今现实社会人鬼相隔,相较之下,伦敦的情形却大有创意。伦敦是将所有古迹连同千年传统,与今天社会的现实生活熔为一炉,使伦敦乃至整个英国在古趣盎然的外表下,同时兼备现代化的一流设施享受,即所谓“整旧如旧”。伦敦街头狄更斯时代的老店是著名观光名胜,一些老掉牙的门面,二、三百年来别说不曾换过祖宗的金字招牌,甚至店内的装潢及陈设也拒绝与时俱进,但店老心不老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却领先于世界。伦敦还有一家其貌不扬的Palladium戏院,历经数世纪风雨的文物建筑狭窄且破旧不堪,只有几百个座位,但在此演出者却都是首屈一指的大牌艺术家,如劳伦斯,奥利佛、费雯丽等。如此蹩脚的剧院能够风云数百年,只因它是大英帝国先人遗留下来的最古老戏院,它只要展现其“活着的”生命力,只要这个简陋的舞台一日不倒,一日就是英国戏剧史光荣的浮雕。
再如,世界各国每年都会发行各种新潮邮票,宣扬国粹的同时赚钱充裕国库。英国,却只是一成不变地将其君主头像印在邮票上,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英国邮票的样板始终惟我独尊。上世纪70年代时,曾有位英国探险家去南极遛弯儿,成为人类历史上徒步穿越南极的第一人,英雄凯旋时受到山呼海啸般地欢迎。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建议政府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但财政大臣最后的答复是:“经过长时间考虑,认为无此必要!”英国的重要报纸、杂志号称“民主号角”,它们以深刻、准确见 长。近几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前后,对美国媒体意识形态压倒一切而失望的不少读者,将眼光转向英国媒体,如《卫报》、《独立报》等媒体网站的点击率一路飚升。尽管英国媒体报道的讯息一流,但其排版风格甚至杂志封面,百年来皆岿然不动、始终如一。
英国绅士,全是广告打得响
那年,我与英国老公从北京首都机场打的进城。司机师傅得知老外是英国人时,他思索着自言自语道:“英国有什么特产?对,英国绅士。”惹得老公笑起来调侃道:“花名在外,全是广告打得响。”英国人所谓的“绅士派头”(Gentlemanlike),或称“君子风度”,是其特有的民族性,难以描述它是自然还是做作,但只要你踏上英伦,就会体味出来。“绅士”(Gentleman,尖头埋)一词,原是对男士礼称的通用词,由Gentle引申而来。而Gentle的含义是温和的、温柔的、文雅的、高尚的、有风度的、彬彬有礼的、举止优雅的、和善的……用到男人身上就成为绅士、君子、上流阶层、有教养者、可敬者,甚至有钱有地位无需打工谋生者。如:a fine gentleman(雅士);a true gentleman(真君子);country gentleman(乡绅);王室的侍从叫gentleman in waiting君子协定叫做gentleman’s agreement。与gentleman对称的是Lady,Lady的含义是:风度雍容的贵妇、淑女、教养非凡的妇女;女王的侍女叫Lady in waiting。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即被女王授予Lady的桂冠。她曾在议会的一次演讲中,高喊出铁娘子的经典名言:“你们可以转变立场,但是Lady绝不回头。(You can turn,but the lady isnot for turning)”
形成英国人绅士派头主流的原因来自王室制度。英国王室千年老店、经久不衰,政府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皆以堂而“皇”之为荣。诸如:皇家空军、皇家海军、皇家艺术学院、皇家芭蕾舞团……不胜枚举。基于皇家(Royal)的意识和该字眼的气派,英国的许多团体、公共场所乃至旅馆等,也热衷冠以Royal(皇家)、King(国王)、Queen(女王)、Crown(皇冠)、Prince(王子)、Palace(皇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孔不入的“皇家”气派,“皇家”行为准则,便真假难辨、灵魂附体般地植入国民的日常做派之中了。
语言不单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也是该民族性格的缩影。法国人的性格是说了再溉德国人的性格是做了再说;英国人的性格则是做了也当闷蛋,即使说也咬文嚼字的谨慎又谨慎。话说两个英国顽童到瑞士爬山,爬上山顶景色尽揽无余的时刻。一个孩子表示“不太坏。”另一个孩子同样拿捏着字眼遣“还不错。”二战期间有个英国空军飞行员,给国民做他在西欧前线辉煌战功的报告。末了,大受感动的听众欢呼雷动的那一刻,这位功臣却耸一耸肩膀轻描淡写道:“这算不了什么。”
全世界英语国家中,以英国人说的“阴沟里死(English)”最能传神出其绅士性格。2007年美国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演员将获奖名单递给身旁的英国演员时,居然赞美遣“任何话用英国口音道出来,即变得与众不同。”难怪好莱坞影星们,热衷将子女送到英国接受贵族教育。连歌星玛当娜都喜欢秀一口半吊子英国腔。英国人言语注重辞藻,讲究修饰,力求典雅,被形容为绅士派头的一种典型象征。无论任何场合,英国人皆喜欢用完整的句子。不像美国人讲话简短草率,且满嘴草根化的俗语、俚语和缩写。一位英国剑桥科学家到美国讲学归国后,在伦敦下飞机时的第一句话便是:“天呢!我终于可以像成人一般地正常说话与听话了。”举例来说,美国人常把Yes当口头禅,但英国人绝不至如此“糟蹋”英语,英国人偏要说完Yes之后再脱上一句长腔:It is correct,(这是正确的。)招牌也是如此。伦敦有家商店是一位叫Jack的老兄创办,其招牌是The shop was created by jack(这间店由jack创立)。若换到美国顶多用Jack即了事。再如,一个修鞋摊子,英国人会不厌其烦地招摇:we repalr shoes(我们修鞋)。若是美国人就会缩减为:Shoe repalrlng。世界各地禁止停车的地方,都是在P字母上画一条红线以示警告。英国则不然,他们偏要一块大牌子上啰嗦一番:This is not an approved carpark(这里不是一处经核准的停车地点)。不厌其烦的例子还有,即使同样否定的语句,美国人会干脆利落一声:“我不同意。”落到英国人口中就变成:“抱歉!我不这样认为。”记得笔者那年游美国纽约时,在一间颇讲究的餐厅用餐,侍者居然对我二把刀的中式英语大加赞赏,皆因我口吐的词汇都是英伦话。比如:我习惯脱口而出:“That’s lovely,”惹得老板和一群侍者笑成一团,说是“好听极了。”结果,我得到餐厅额外奉送的精美甜点,令小女子受宠若惊。
(未完待续)
一般外国人对英国人的漫画印象,可以用一张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旅游海报为代表:画面上是个头戴礼帽的英国绅士,他手持一把收拢的雨伞,身穿深色西装和条纹长裤,背景可能是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或伦敦塔。金发、股票经纪人模样的刻板形象,面对高度竞争压力下的观光业而言,这一所谓典型的“英国绅士”派头,始终是能引起外国游客兴趣的“大英帝国标签”。
与英国人交往,切忌将他们一概统称为English或EngliShman,因为,除了英格兰人不介意称自己为英国人外,英伦三岛上其余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及爱尔兰人,都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地域观念。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队英国游客访问北京时,中国导游的欢迎词刚一出口:“各位英国朋友……”队伍里的苏格兰、威尔士团友当即抗议道:“劳驾,我们不是英国人。”
最保险称呼英国人的方式是:不列颠人(British)。其实,英伦三岛各民族倾向申明自己民族身份的立场,目的仅仅是为了抗议英格兰沙文主义及与之划清界限。英国各民族除了喜欢阐明自己不是“英国人”外,英国人实际上厌恶将狭隘的爱国主义咒语挂在嘴边。比如,从英国人嘴里从未听闻过:“我是不列颠人,或我是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金发碧眼、白皮肤是我的骄傲,我决心为自己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抛头颅、洒热血。”如此的民粹观念,会被视为典型、狂妄的纳粹种族主义言论。恰恰相反,英国人常喜欢以自嘲来做为开场白,透着一份胸有成竹的自信——其实,只要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吹嘘。例如:一位苏格兰人喜欢如下的自我介绍:“我是苏格兰人。看,真是没有人完美。”另一位相识的英格兰贵族总是自谦地幽默道:“我的最大弱点,就是身为英国人。”对于空洞的爱国主义口号,英国作家撒弥尔·约翰逊1776年时就犀利地批判过:“爱国主义,是独裁专制政府最后的遮羞布。”
威廉·坦普尔于1690年撰文指出:“英国人变化多端的性格,是由于我们的气候,以及由气候自然产生的心境。我们不仅和其他民族很不相似,我们自己彼此之间更不相似。由于气候,我们既有许多好的,也有一些坏的品质。多变的英国天气,对英国人的坏脾气和忧郁的个性负有责任。”英国人将自己变化无常的性格,归咎于倒霉的时雾、时风又时雨的天有不测风云。英国政治、法律、外交与文化的特点,同样如瞬息万变的天气莫测高深,与周围欧洲邻居形成强烈的区别。首先,英国人讲话常喜欢拐弯抹角、迂回婉转,很少直来直去。日常谈天多数英国人习惯避重就轻,常回避较严肃的话题多以津津乐道天气来打哈哈。有教养的英国人只容许流露出两种情绪:一种是谦虚有礼;另一种就是风趣幽默。以绅士风度名扬天下的英国人,深谙幽默是人生大计的处事哲学。且英国人的幽默,源于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能欣然接受、包容的雅量,英国人欣赏以嘲讽心态温和地走过一生的智者。全世界范围中,大概只有英国人认为幽默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专利,他们的概念是唯有绝顶的大学问家,才有资格从事与幽默有关的活动。
高瞻远瞩式的墨守陈规
外人总喜欢评论英国人如何守旧,说老派的帝国子民们喜欢在往昔的时光里浸泡自己,让自己去抚摸那些发黄了的岁月,英国的一大政党干脆就叫保守党。现今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自古至今以不变应万变者,大概只有英国。英国人对于古老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习惯经验,多少世纪以来恪守不渝。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一部完整的宪法,但英国却没有一部治国的根本大法。一般称英国宪法为“不成文宪法”,因为它都是由习惯发展而来的,是根据国家一些重要的历史性文件、社会习惯、法院判例和国会通过的一般法律文件来代替“国法”。这些重要的文件包括: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679年的人身保护令,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0年皇位确定法,1701年的殖民法和1911年的国会法等。
英国人的保守也有自成一统的特色,其他国家的保守不过九斤老太式的抱残守缺,但英国人的保守绝非像鸵鸟般地把头埋在沙堆里,而是具高瞻远瞩的胸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英国人的行为虽未必事事开风气之先,可也绝不被甩在风气之后,常常是富有充分的前瞻性。比如典型的一例,傀儡君王之下的英王国,其政治重心不在国王也不在贵族,而在代表人民的平民院,且英国平民院在政治上的势力,超过其它任何共和国家的国会。于是,反对帝制赞同共和的笔者,曾询问英国人为何仍旧拥戴一介统而不治、摆设性的王室?伦敦街头曾有组织征集民众签名,反对女王用公款修缮皇家游艇,为何从未见识有人登高一呼共和万岁。连妖言惑众著称的海德公园民主角,其规矩居然是,言论自由之下只有一条紧箍咒,即不得发表诋毁女王的厥词。故共和的潮流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唯独在英国却总是遭遇流年不利。对此,英国人的答复是:我们只不过分担点王室俸禄,且女王如今也成为纳税大户了,供养王室的开销比美国选总统的费用要便宜,有女王坐镇,英国政治上的纷扰就少多了。看来,女王不时地在约翰牛(英格兰人的绰号)面前舞动大英王国的“米字”斗牛红布,这只古董牛便可以振奋精神勇往直前了。显然,凭女王胸怀稳定压倒一切的魅力绝技,其麾下的王室、贵族、御林军们,便有继往开来的摆设之必要了。
英国开放式的墨守陈规,还表现于城市建设上。开罗、罗马和伦敦皆是文明古城,但伦敦与前两者无论外观还是实质上都截然不同。开罗、罗马的古迹多数是石像和废墟,与当今现实社会人鬼相隔,相较之下,伦敦的情形却大有创意。伦敦是将所有古迹连同千年传统,与今天社会的现实生活熔为一炉,使伦敦乃至整个英国在古趣盎然的外表下,同时兼备现代化的一流设施享受,即所谓“整旧如旧”。伦敦街头狄更斯时代的老店是著名观光名胜,一些老掉牙的门面,二、三百年来别说不曾换过祖宗的金字招牌,甚至店内的装潢及陈设也拒绝与时俱进,但店老心不老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却领先于世界。伦敦还有一家其貌不扬的Palladium戏院,历经数世纪风雨的文物建筑狭窄且破旧不堪,只有几百个座位,但在此演出者却都是首屈一指的大牌艺术家,如劳伦斯,奥利佛、费雯丽等。如此蹩脚的剧院能够风云数百年,只因它是大英帝国先人遗留下来的最古老戏院,它只要展现其“活着的”生命力,只要这个简陋的舞台一日不倒,一日就是英国戏剧史光荣的浮雕。
再如,世界各国每年都会发行各种新潮邮票,宣扬国粹的同时赚钱充裕国库。英国,却只是一成不变地将其君主头像印在邮票上,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英国邮票的样板始终惟我独尊。上世纪70年代时,曾有位英国探险家去南极遛弯儿,成为人类历史上徒步穿越南极的第一人,英雄凯旋时受到山呼海啸般地欢迎。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建议政府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但财政大臣最后的答复是:“经过长时间考虑,认为无此必要!”英国的重要报纸、杂志号称“民主号角”,它们以深刻、准确见 长。近几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前后,对美国媒体意识形态压倒一切而失望的不少读者,将眼光转向英国媒体,如《卫报》、《独立报》等媒体网站的点击率一路飚升。尽管英国媒体报道的讯息一流,但其排版风格甚至杂志封面,百年来皆岿然不动、始终如一。
英国绅士,全是广告打得响
那年,我与英国老公从北京首都机场打的进城。司机师傅得知老外是英国人时,他思索着自言自语道:“英国有什么特产?对,英国绅士。”惹得老公笑起来调侃道:“花名在外,全是广告打得响。”英国人所谓的“绅士派头”(Gentlemanlike),或称“君子风度”,是其特有的民族性,难以描述它是自然还是做作,但只要你踏上英伦,就会体味出来。“绅士”(Gentleman,尖头埋)一词,原是对男士礼称的通用词,由Gentle引申而来。而Gentle的含义是温和的、温柔的、文雅的、高尚的、有风度的、彬彬有礼的、举止优雅的、和善的……用到男人身上就成为绅士、君子、上流阶层、有教养者、可敬者,甚至有钱有地位无需打工谋生者。如:a fine gentleman(雅士);a true gentleman(真君子);country gentleman(乡绅);王室的侍从叫gentleman in waiting君子协定叫做gentleman’s agreement。与gentleman对称的是Lady,Lady的含义是:风度雍容的贵妇、淑女、教养非凡的妇女;女王的侍女叫Lady in waiting。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即被女王授予Lady的桂冠。她曾在议会的一次演讲中,高喊出铁娘子的经典名言:“你们可以转变立场,但是Lady绝不回头。(You can turn,but the lady isnot for turning)”
形成英国人绅士派头主流的原因来自王室制度。英国王室千年老店、经久不衰,政府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皆以堂而“皇”之为荣。诸如:皇家空军、皇家海军、皇家艺术学院、皇家芭蕾舞团……不胜枚举。基于皇家(Royal)的意识和该字眼的气派,英国的许多团体、公共场所乃至旅馆等,也热衷冠以Royal(皇家)、King(国王)、Queen(女王)、Crown(皇冠)、Prince(王子)、Palace(皇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孔不入的“皇家”气派,“皇家”行为准则,便真假难辨、灵魂附体般地植入国民的日常做派之中了。
语言不单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也是该民族性格的缩影。法国人的性格是说了再溉德国人的性格是做了再说;英国人的性格则是做了也当闷蛋,即使说也咬文嚼字的谨慎又谨慎。话说两个英国顽童到瑞士爬山,爬上山顶景色尽揽无余的时刻。一个孩子表示“不太坏。”另一个孩子同样拿捏着字眼遣“还不错。”二战期间有个英国空军飞行员,给国民做他在西欧前线辉煌战功的报告。末了,大受感动的听众欢呼雷动的那一刻,这位功臣却耸一耸肩膀轻描淡写道:“这算不了什么。”
全世界英语国家中,以英国人说的“阴沟里死(English)”最能传神出其绅士性格。2007年美国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演员将获奖名单递给身旁的英国演员时,居然赞美遣“任何话用英国口音道出来,即变得与众不同。”难怪好莱坞影星们,热衷将子女送到英国接受贵族教育。连歌星玛当娜都喜欢秀一口半吊子英国腔。英国人言语注重辞藻,讲究修饰,力求典雅,被形容为绅士派头的一种典型象征。无论任何场合,英国人皆喜欢用完整的句子。不像美国人讲话简短草率,且满嘴草根化的俗语、俚语和缩写。一位英国剑桥科学家到美国讲学归国后,在伦敦下飞机时的第一句话便是:“天呢!我终于可以像成人一般地正常说话与听话了。”举例来说,美国人常把Yes当口头禅,但英国人绝不至如此“糟蹋”英语,英国人偏要说完Yes之后再脱上一句长腔:It is correct,(这是正确的。)招牌也是如此。伦敦有家商店是一位叫Jack的老兄创办,其招牌是The shop was created by jack(这间店由jack创立)。若换到美国顶多用Jack即了事。再如,一个修鞋摊子,英国人会不厌其烦地招摇:we repalr shoes(我们修鞋)。若是美国人就会缩减为:Shoe repalrlng。世界各地禁止停车的地方,都是在P字母上画一条红线以示警告。英国则不然,他们偏要一块大牌子上啰嗦一番:This is not an approved carpark(这里不是一处经核准的停车地点)。不厌其烦的例子还有,即使同样否定的语句,美国人会干脆利落一声:“我不同意。”落到英国人口中就变成:“抱歉!我不这样认为。”记得笔者那年游美国纽约时,在一间颇讲究的餐厅用餐,侍者居然对我二把刀的中式英语大加赞赏,皆因我口吐的词汇都是英伦话。比如:我习惯脱口而出:“That’s lovely,”惹得老板和一群侍者笑成一团,说是“好听极了。”结果,我得到餐厅额外奉送的精美甜点,令小女子受宠若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