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是城市的生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其实都起源于最初的一条街。街的多少,街的大小,街的长短与宽窄,标志着城市的规模与风度,同时也决定着城市发展的空间。兰州最初的一条街究竟在哪里,如今已经沉寂消遁,难以追寻。但是,兰州却自始至终顽强地沿袭着人类自来的“赖水土以生存,逐水草而定居”的天性,硬是在千古黄河的峡谷平川里倔强地耸立起来,生长起来,伸展出条条盘根错节的街,烘托着高楼林立的市,成为缀满历史文化的新型城市,不断地发展壮大,巍峨地屹立在苍茫浩荡的黄土高原上。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起初广袤的西北,并没有一座名叫“兰州”的城邑。明朝以前的兰州据地不过是历代军旅擦身而过的无名驿站,是商贾游子临时歇脚起坐的客栈,滔滔黄河穿峡震谷奔流不息,天渊之水激荡山峡,漫溢谷地,犹如甘乳滋养着这方野性十足的处女地。一时,风吹芦荡花似雪,鸟鸣鹰飞弄巧云,鲤鱼欢跃,兰花盛开,百草横生,偌大的平川谷地说不尽的物竞天择,荣华葳蕤,诉不完的天然风光。后来便有了人家,有了星星点点的住户散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人就有街,我想当时的街,大概就是农户、渔家柴门前面的几步路和这路上的一二筐篮。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一旦地方住了人,有了街,素日无名之地,也会引起“王”的注意。因为但凡有人口的地方,就是官府役使兵丁、索取赋税之处,自然少不得设卡、建关、文治武卫,为王家行使权力,于是史官对这个地方的由来也含含糊糊地留下了几个字,但是关于原始兰州最初那条稀稀落落的短街陋巷,以及那短街陋巷的几个原住民,却没有留心和在意,任凭他们化作尘埃,消弥在历史的苍穹,无影无踪。
直到历史的脚步走进大明王朝,大明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间分封他的十四子朱英为肃王来到大西北,肃王领藩“九边重地”,全面执掌“九边”军政大权,才扭转了兰州的局面,使其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领藩“九边重地”的肃王朱英驻地原定在甘州(今张掖),由于种种不便,朱英决定移藩金城关(即今兰州),坐地肃王府,统领九边军政事务。朱元璋权衡再三,批准了肃王移藩兰州的请求,朱英如愿以偿,遂率王府家眷别离甘州,进驻金城,将肃王府邸坐落在今中央广场一带,引领街市辐射发展。
从此,兰州的街便以肃王府为中心开始拓展,并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辐射伸延,于是苍茫豪放的大西北诞生了一座生气勃勃的新城,从此,兰州城的发展脚步与街的生长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自肃王府伸展出来的主干街叫王府街,范围大致是今天的张掖路、酒泉路一带。遥想当年的王府街,一定是金银丁当、绸缎闪亮、客商云集、店铺林立,说不尽的琳琅满目,看不完的繁华熙攘,当是此城最为兴旺的商贸文化街。肃王府两侧有贤后街,贤后街居住着公卿王侯、达官贵族,是权力中心军政要员的宅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肃王府门前有辕门街,辕门街带动了街区的发展,派生了一些小街小巷,构成居民区,扩大了城关辖地。伴随着辕门街的各种需要,王府附近一带的店铺开始兴旺发达,提供吃喝住行的楼堂馆所、日用百货摊点也应运而生。商贩的吆喝、顾客的熙攘使得王府街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明代的兰州城就这样大街派生小巷,小巷接连大街,街巷脚抵着脚,手牵着手,结成街市的网,各条街市的买卖也随之有了一定区域的划分。如金石街,主要是金、银、铜铁匠人们开凿、加工产品的场所和他们的买卖市场。箭道街是供官兵行走操练的街区。离城区较远的窑街,由于当地土质干散细腻,便于烧窑制陶,粗陶细瓷手工业比较发达,加之兰州自古煤藏丰富,具有烧窑制陶火力取用方便的优势,所以早在明朝洪武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以陶瓷制品为主的买卖交易。史载,洪武年间此地已形成规模较大的窑瓷市场和煤炭市场,并由此派生出了一些跨区长途道路。
清代的金城兰州承袭了明代的街市,不但顺延发展,而且有了新的开拓,其中的贡院巷、萃英门、万寿宫这些新街,具有特别的历史文化意义。
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增加了中山路,为纪念左宗棠增加了左公路,为纪念国民党励志社增加了励志路,同时也促进并形成了新的街区,扩大了城市居民点。民国第一任市长蔡孟坚与时俱进,更改了一些旧街名,如“王府街”改称为“中华街”,“孝友街”改称为“中正街”等,用以体现其政治思想观念。
解放后,兰州又增加了不少的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兰州街区的发展规模并不很大。据上世纪80年代初的资料统计,兰州所辖的三县六区,总面积约为16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万,城区中心街道总数不过300来条,即便是把永登、榆中、皋兰三县的街都加进来,也仅有500多条。
兰州街区的跨越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30年。30年来,兰州的街可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城市街道的数量早已越百跨千了。如今全市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小区丛生,可说是无区不街,无论是数量、质量、长短、宽窄,还是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充分地显现着鲜明的时代风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老的街区焕发着迷人的青春,新兴的街道洋溢着卓越的风姿,这就是兰州街的魅力,兰州城的魅力。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起初广袤的西北,并没有一座名叫“兰州”的城邑。明朝以前的兰州据地不过是历代军旅擦身而过的无名驿站,是商贾游子临时歇脚起坐的客栈,滔滔黄河穿峡震谷奔流不息,天渊之水激荡山峡,漫溢谷地,犹如甘乳滋养着这方野性十足的处女地。一时,风吹芦荡花似雪,鸟鸣鹰飞弄巧云,鲤鱼欢跃,兰花盛开,百草横生,偌大的平川谷地说不尽的物竞天择,荣华葳蕤,诉不完的天然风光。后来便有了人家,有了星星点点的住户散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人就有街,我想当时的街,大概就是农户、渔家柴门前面的几步路和这路上的一二筐篮。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一旦地方住了人,有了街,素日无名之地,也会引起“王”的注意。因为但凡有人口的地方,就是官府役使兵丁、索取赋税之处,自然少不得设卡、建关、文治武卫,为王家行使权力,于是史官对这个地方的由来也含含糊糊地留下了几个字,但是关于原始兰州最初那条稀稀落落的短街陋巷,以及那短街陋巷的几个原住民,却没有留心和在意,任凭他们化作尘埃,消弥在历史的苍穹,无影无踪。
直到历史的脚步走进大明王朝,大明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间分封他的十四子朱英为肃王来到大西北,肃王领藩“九边重地”,全面执掌“九边”军政大权,才扭转了兰州的局面,使其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领藩“九边重地”的肃王朱英驻地原定在甘州(今张掖),由于种种不便,朱英决定移藩金城关(即今兰州),坐地肃王府,统领九边军政事务。朱元璋权衡再三,批准了肃王移藩兰州的请求,朱英如愿以偿,遂率王府家眷别离甘州,进驻金城,将肃王府邸坐落在今中央广场一带,引领街市辐射发展。
从此,兰州的街便以肃王府为中心开始拓展,并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辐射伸延,于是苍茫豪放的大西北诞生了一座生气勃勃的新城,从此,兰州城的发展脚步与街的生长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自肃王府伸展出来的主干街叫王府街,范围大致是今天的张掖路、酒泉路一带。遥想当年的王府街,一定是金银丁当、绸缎闪亮、客商云集、店铺林立,说不尽的琳琅满目,看不完的繁华熙攘,当是此城最为兴旺的商贸文化街。肃王府两侧有贤后街,贤后街居住着公卿王侯、达官贵族,是权力中心军政要员的宅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肃王府门前有辕门街,辕门街带动了街区的发展,派生了一些小街小巷,构成居民区,扩大了城关辖地。伴随着辕门街的各种需要,王府附近一带的店铺开始兴旺发达,提供吃喝住行的楼堂馆所、日用百货摊点也应运而生。商贩的吆喝、顾客的熙攘使得王府街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明代的兰州城就这样大街派生小巷,小巷接连大街,街巷脚抵着脚,手牵着手,结成街市的网,各条街市的买卖也随之有了一定区域的划分。如金石街,主要是金、银、铜铁匠人们开凿、加工产品的场所和他们的买卖市场。箭道街是供官兵行走操练的街区。离城区较远的窑街,由于当地土质干散细腻,便于烧窑制陶,粗陶细瓷手工业比较发达,加之兰州自古煤藏丰富,具有烧窑制陶火力取用方便的优势,所以早在明朝洪武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以陶瓷制品为主的买卖交易。史载,洪武年间此地已形成规模较大的窑瓷市场和煤炭市场,并由此派生出了一些跨区长途道路。
清代的金城兰州承袭了明代的街市,不但顺延发展,而且有了新的开拓,其中的贡院巷、萃英门、万寿宫这些新街,具有特别的历史文化意义。
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增加了中山路,为纪念左宗棠增加了左公路,为纪念国民党励志社增加了励志路,同时也促进并形成了新的街区,扩大了城市居民点。民国第一任市长蔡孟坚与时俱进,更改了一些旧街名,如“王府街”改称为“中华街”,“孝友街”改称为“中正街”等,用以体现其政治思想观念。
解放后,兰州又增加了不少的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兰州街区的发展规模并不很大。据上世纪80年代初的资料统计,兰州所辖的三县六区,总面积约为16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万,城区中心街道总数不过300来条,即便是把永登、榆中、皋兰三县的街都加进来,也仅有500多条。
兰州街区的跨越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30年。30年来,兰州的街可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城市街道的数量早已越百跨千了。如今全市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小区丛生,可说是无区不街,无论是数量、质量、长短、宽窄,还是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充分地显现着鲜明的时代风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老的街区焕发着迷人的青春,新兴的街道洋溢着卓越的风姿,这就是兰州街的魅力,兰州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