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根据我国现代社会对中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分析传统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角度,提出中职针灸推拿专业的改革方向,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针灸推拿;教学方法;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医职业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而传统的针灸推拿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纯粹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变得颇为紧迫。
一、研究意义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随着医疗模式由原来的治疗为重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并重,社会对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学习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目前的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能适应岗位变化的需要,且由于针灸推拿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庞杂抽象,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推拿手法难以掌握。加上中职学生年龄段为15~19岁,此阶段的学生对中医深奥理论的理解尚不足,在教学中面临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成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针灸推拿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针灸推拿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加上医疗模式的改变,市场需求随之改变,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用人单位继续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
三、具体研究内容
1.以实用为“导向”
我校选择了各级医院29家,康复机构8家进行调研,得出“以用为本,够用为度,增强实效”的教学方向。对用人单位认为繁杂的、难度较大的、深奥的、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注重实践,增强实效,以岗位需求引领教学目标。甚至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新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
2.理论学习为“主线”
重实践并非轻理论,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针灸推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医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推拿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融汇中医精髓,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在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以规范操作为“要求”
通过对多媒体演示教学、仿真实训系统、实训演示教学的综合应用,将规范操作作为基本要求,将操作规范定为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反复练习,层层推进,逐渐提高,从而提高学生针推手法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治疗效果。
4.教学手段的高度配合
(1)临床直观教学。为了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并鼓励针灸推拿专业教师积极上门诊,把临床体会和经验带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训时间,加强门诊见习基地建设,允许学生到门诊接待患者、做保健按摩,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加深理解,提高专业操作能力。
(2)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学校建立了实训室,开发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录制规范操作视频,制作了浅显易懂的动态PPT。学校配备了各式先进的针灸模型和仪器,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经络的循行,“摸到”具体腧穴的位置,“感受到”针刺手法的正确度,尝试各种针灸治疗手段,提高了操作手法的熟练度。
(3)设置情境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患者就诊模式,让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进行教学操作训练。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中慢慢学习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进一步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辨病辩证,然后确立针灸推拿处理措施,选择相应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4)实训演示教学。针灸和推拿都是专业技能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强,我们实施了“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学”就是理论学习和对技术动作的模仿过程;“做”就是教师指导操作,将规范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接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模型上演练,将手法做对;“练”就是对针灸推拿操作技术的反复训练,最后互相反复操作,直至手法熟练。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良好品质。
(5)顶岗实习教学。为了夯实理论知识和学校所学技能,把握市场需求,我校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广泛接触,拓宽合作领域及合作方法,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新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
5.开发配套教材
为进一步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积极开发相关配套教材、课件,如《针灸推拿技能综合实训教程》(已出版)、《推拿手法学》等。力求通过开发新的教材,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岗位要求,从而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既能上岗成为技术能手,又能创业成为技术指导的人才。
6.客观评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我们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遵从全方位评价的原则,制订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总体上,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等方面做到量化,也要从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得到教育与激励,能够体验到成功,做到全面发展。
四、结论
参照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中职针灸推拿教学应当以实用为“导向”,以理论学习为“主线”,规范操作为“要求”,配合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坚持反复训练,实现“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有上岗、创业的资格保证。这符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对针灸推拿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宛彭,刘红.《针灸治疗学》教学方法研究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3):63.
[2]王干一.针灸推拿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22-23.
关键词:中职;针灸推拿;教学方法;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医职业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而传统的针灸推拿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纯粹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变得颇为紧迫。
一、研究意义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随着医疗模式由原来的治疗为重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并重,社会对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学习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目前的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能适应岗位变化的需要,且由于针灸推拿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庞杂抽象,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推拿手法难以掌握。加上中职学生年龄段为15~19岁,此阶段的学生对中医深奥理论的理解尚不足,在教学中面临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成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针灸推拿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针灸推拿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加上医疗模式的改变,市场需求随之改变,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用人单位继续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
三、具体研究内容
1.以实用为“导向”
我校选择了各级医院29家,康复机构8家进行调研,得出“以用为本,够用为度,增强实效”的教学方向。对用人单位认为繁杂的、难度较大的、深奥的、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注重实践,增强实效,以岗位需求引领教学目标。甚至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新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
2.理论学习为“主线”
重实践并非轻理论,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针灸推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医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推拿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融汇中医精髓,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在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以规范操作为“要求”
通过对多媒体演示教学、仿真实训系统、实训演示教学的综合应用,将规范操作作为基本要求,将操作规范定为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反复练习,层层推进,逐渐提高,从而提高学生针推手法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治疗效果。
4.教学手段的高度配合
(1)临床直观教学。为了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并鼓励针灸推拿专业教师积极上门诊,把临床体会和经验带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训时间,加强门诊见习基地建设,允许学生到门诊接待患者、做保健按摩,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加深理解,提高专业操作能力。
(2)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学校建立了实训室,开发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录制规范操作视频,制作了浅显易懂的动态PPT。学校配备了各式先进的针灸模型和仪器,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经络的循行,“摸到”具体腧穴的位置,“感受到”针刺手法的正确度,尝试各种针灸治疗手段,提高了操作手法的熟练度。
(3)设置情境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患者就诊模式,让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进行教学操作训练。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中慢慢学习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进一步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辨病辩证,然后确立针灸推拿处理措施,选择相应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4)实训演示教学。针灸和推拿都是专业技能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强,我们实施了“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学”就是理论学习和对技术动作的模仿过程;“做”就是教师指导操作,将规范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接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模型上演练,将手法做对;“练”就是对针灸推拿操作技术的反复训练,最后互相反复操作,直至手法熟练。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良好品质。
(5)顶岗实习教学。为了夯实理论知识和学校所学技能,把握市场需求,我校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广泛接触,拓宽合作领域及合作方法,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新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
5.开发配套教材
为进一步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积极开发相关配套教材、课件,如《针灸推拿技能综合实训教程》(已出版)、《推拿手法学》等。力求通过开发新的教材,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岗位要求,从而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既能上岗成为技术能手,又能创业成为技术指导的人才。
6.客观评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我们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遵从全方位评价的原则,制订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总体上,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等方面做到量化,也要从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得到教育与激励,能够体验到成功,做到全面发展。
四、结论
参照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中职针灸推拿教学应当以实用为“导向”,以理论学习为“主线”,规范操作为“要求”,配合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坚持反复训练,实现“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有上岗、创业的资格保证。这符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对针灸推拿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宛彭,刘红.《针灸治疗学》教学方法研究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3):63.
[2]王干一.针灸推拿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