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概念的提出,近30年来,聚丙烯、聚酯以及膨体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作的不可吸收合成补片在疝修补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腹股沟疝的复发率,提高了治疗效果[1-2],但术后慢性疼痛、异物感以及感染等风险依然困扰着部分患者,究其原因,这些永久性补片植入人体后产生的局部过度炎症反应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轻量型和复合补片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仍不够完美[3].对于腹股沟疝而言,理想的修补材料应当既能够实现足够强度的腹壁修复、杜绝复发;同时又没有异物存留,不会导致慢性疼痛等不适.可吸收补片显然能够满足后一方面的要求,如果在此基础上能保证可靠的远期修复效果,就有望解决永久性补片带来的诸多缺陷[4].鉴于此,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可吸收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一般女性人群宫颈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23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型别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1000例一
胆道手术并发症与胆道疾病类型、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关系甚为密切.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手术方法的更新、临床医师经验的积累,胆道手术并发症的发病率总体上在下降.然而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胆道疾病的手术并发症仍然居高不下,其类型的变迁与防治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1].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普及、推广到深入发展,其微创优势已经得到公认.同时,腹腔镜胆道手术相关并发症
期刊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自身免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与HCV-RNA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感染经RT-PCR证实.HCV基因型的检测采用Simmo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自从腹股沟疝修补手术问世以来,关于手术方式的探索就未曾中断过.尤其是随着人工修补材料的广泛应用,疝修补的手术方式似乎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之前无可靠的人工材料可用到今天品种繁多的人工材料的普遍应用,甚至有过度或不当使用人工修补材料的苗头,因而,不得不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合并肘关节前脱位.方法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合并肘关节前脱位.结果术后随访1~6年,平均2.5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肘115°伸肘0°前臂旋前70°,旋后75°,按照Brobrtg和Morrey评估标准进行评价:优10例,良3例.结论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合并肘关节前脱位固定牢固,可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早在公元前1 500年,在古老的希腊雕像上即出现了腹股沟疝的艺术表现,同时期,在埃及人的著作(Ebers的草纸书)中也描述了由咳嗽引起的腹股沟突出物.罗马的Celsus医师被认为在公元50年左右实行了最早的疝手术[1].现代疝外科学开始于19世纪,当时医学界对腹股沟的解剖结构已有了准确了解.随着无菌手术的出现,有力推动了疝外科的发展.1871年Marcy施行的手术方法,今天小儿外科医师仍在沿用[2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