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分析了黄河南展区内临黄堤的现状、运用前景和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展区临黄堤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对策。
关键词: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对策;南展宽区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规划》明确要求,近期黄河下游防洪建设的重点是全面加固黄河下游干堤,建成标准化的堤防,对黄河下游防洪堤防宽度达不到12m,断面不满足防渗要求的1109.3km大堤进行帮宽;按三级公路标准,以6m宽度对堤顶进行硬化。为了基本覆盖背河地面经常出现险情的范围,保证堤身背河侧不再发生漏洞、管涌、滑坡等险情,结合黄河建设“相对地下河”的要求,规划防御固堤1180lm,宽度100m,高度与设计洪水位平。在堤内植防浪林,在淤背体顶部营造生态林。使下游地方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目前,黄委已启动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前期工程,河南郑州—兰考159km、山东东明61km、济南51km三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已开始进行招标建设,力争5年内将黄河南岸干堤建成标准化堤防。南展区临黄堤位于黄河南岸堤防的最下游,从现在起就要为早日建设标准化堤防做好准备。由于南展区临黄堤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在建设与管理中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黄河南展宽区工程概况
黄河南展宽区工程位于东营市黄河右岸,相应临黄堤桩号为189+121—235+300,工程始建于1971年,历时10年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建设目的是为了解决东营麻湾到利津王庄窄河道,两岸堤距仅1km左右,凌汛易卡冰阻水,水无出路,易形成水位徒涨,甚至会造成决口的问题。工程建成至今,由于凌汛期三门峡水库优化调度,河道来水偏少,冰量不大,并据情进行了冰凌爆破,疏通河道,没有造成凌情严峻局面,一直没有利用。现在,小浪底水库已经建成运用,且黄河凌汛期来水偏枯,今后如遇严重凌情,由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运用,加之沿黄94座引黄涵闸还可进行调节,形成河道卡冰雍水的几率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在考虑南展区临黄堤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时,可不考虑南展工程凌汛期分凌运用问题。
2.南展区内临黄堤当前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南展区临黄堤背河侧有29个村台,村台占堤防长度的1/2,居住着66个自然村,1200余户,5万余人,为70年代从南展区内搬迁的居民。当时背河堤脚处有10m宽的护坝地,80年代初黄河第三次复堤,平工帮临,险工帮背,一般帮宽7—8m,对应险工的村台房屋距堤脚距离仅剩1—2m,出门道路被堵,排水无处可走,大雨时堤顶堤坡雨水顺坡而下,直灌院内。由于村台建筑面积是以1973年实有人数增加的15%,每人45m2确定的,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住房拥护突出,很多都是老少三代同室居住,部分居民有的侵占淤区建房,有的侵占护坝堤建房,有的村庄在淤区范围内建房,给淤区建设迁占造成困难。
(2)南展区临黄堤淤背区,大多是70年代到80年代利用简易吸泥船淤筑的,原设计标准低,有的仅为50m宽,且高度不一,大多未进行盖顶,只有个别淤区是近几年修做的,但由于河道流量小,吸泥船无法施工,改用泥浆泵施工,滩地有限改挖展区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加之被29个村台分割,淤区长度不等,有的达2km,有的仅几百米,水利配套设施无法建设,无水浇条件,不便于开发利用,大多闲置。个别淤区虽植有片林,但生长缓慢,自然死亡损耗严重。
(3)展区临黄堤顶宽一般7m,高度比防洪水位超高2.1m,的标准相比大多相差0.5m左右,还需加高帮宽。另外由于1/2堤防靠村台,村民顺堤开道,残蚀堤脚,紧靠堤脚修建猪圈、厕所、建房,堤坡堆垛,堤顶倾倒垃圾、打场晒粮,占用堤顶堤坡进行买卖经营、集市贸易等危害堤防安全与管理的现象屡禁不止,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造成垃圾成堆,堆垛满坡。虽每年多次清理,但前清后倒,越聚越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堤防管理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
(4)堤防树株、汛屋等附属设施损害严重。刚植的小树,附近村民及中小学生就有的随意折断、砍拔或烧荒烤死,有的被草垛压断,有的被垃圾掩埋闷死,只要长到够材料是更成为不法村民猎取的对象,因此造成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局面。堤旁两侧部分大叔尚保存完好,新植树株成活率低,无法形成绿色长廊的景观。防汛屋、标志牌等损坏严重,所剩无几。
(5)展区内临黄堤是在原民埝的基础上逐渐加培而成,堤线弯曲,有得弯道曲率半径太小,作为交通道路不符合机车行驶安全要求,加之垦利境内的大部分堤防道路是1998年由地方集资修建的,黄河部门虽然也补贴了部分,但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部分堤顶道路已严重损坏,坑连坑,坑套坑,有的坑深达0.3-0.4m,致使个别路段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6)由于房台建设用土等原因,房台外侧坑塘密布,均被村民开发成鱼塘、苇塘或藕池,给房台增宽造成障碍。
3.展区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对策
3.1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搞好展区村台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3.2淤背区建设根据《规划》要求,高度按与设防水位平,宽度100m。
3.3在堤防按《规划》要求进行加帮时,宜对个别曲率半径太小,危及行车安全的弯道进行裁弯取直。
3.4堤防道路要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重修和维修,配套完善合格的公路标志和行车警示牌。
3.5河道整治工程应改变现在按照小水着流情况进行规划的做法。
3.6要搞好建管结合,工程建设为工程管理创作必要条件。
3.7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对危害堤防安全的违法现象要有明确的罚款条款。
4.结语
南展区内临黄堤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原因,在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和管理中,要取得堤防政府和展区群众的支持,统筹兼顾,认真规划,既照顾到群众的利益,又完善工程防洪体系,高标准起步,分段分步实施,不断完善,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展区堤防建成真正有意义的标准堤防。
关键词: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对策;南展宽区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规划》明确要求,近期黄河下游防洪建设的重点是全面加固黄河下游干堤,建成标准化的堤防,对黄河下游防洪堤防宽度达不到12m,断面不满足防渗要求的1109.3km大堤进行帮宽;按三级公路标准,以6m宽度对堤顶进行硬化。为了基本覆盖背河地面经常出现险情的范围,保证堤身背河侧不再发生漏洞、管涌、滑坡等险情,结合黄河建设“相对地下河”的要求,规划防御固堤1180lm,宽度100m,高度与设计洪水位平。在堤内植防浪林,在淤背体顶部营造生态林。使下游地方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目前,黄委已启动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前期工程,河南郑州—兰考159km、山东东明61km、济南51km三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已开始进行招标建设,力争5年内将黄河南岸干堤建成标准化堤防。南展区临黄堤位于黄河南岸堤防的最下游,从现在起就要为早日建设标准化堤防做好准备。由于南展区临黄堤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在建设与管理中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黄河南展宽区工程概况
黄河南展宽区工程位于东营市黄河右岸,相应临黄堤桩号为189+121—235+300,工程始建于1971年,历时10年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建设目的是为了解决东营麻湾到利津王庄窄河道,两岸堤距仅1km左右,凌汛易卡冰阻水,水无出路,易形成水位徒涨,甚至会造成决口的问题。工程建成至今,由于凌汛期三门峡水库优化调度,河道来水偏少,冰量不大,并据情进行了冰凌爆破,疏通河道,没有造成凌情严峻局面,一直没有利用。现在,小浪底水库已经建成运用,且黄河凌汛期来水偏枯,今后如遇严重凌情,由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运用,加之沿黄94座引黄涵闸还可进行调节,形成河道卡冰雍水的几率大大减少。因此,我们在考虑南展区临黄堤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时,可不考虑南展工程凌汛期分凌运用问题。
2.南展区内临黄堤当前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南展区临黄堤背河侧有29个村台,村台占堤防长度的1/2,居住着66个自然村,1200余户,5万余人,为70年代从南展区内搬迁的居民。当时背河堤脚处有10m宽的护坝地,80年代初黄河第三次复堤,平工帮临,险工帮背,一般帮宽7—8m,对应险工的村台房屋距堤脚距离仅剩1—2m,出门道路被堵,排水无处可走,大雨时堤顶堤坡雨水顺坡而下,直灌院内。由于村台建筑面积是以1973年实有人数增加的15%,每人45m2确定的,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住房拥护突出,很多都是老少三代同室居住,部分居民有的侵占淤区建房,有的侵占护坝堤建房,有的村庄在淤区范围内建房,给淤区建设迁占造成困难。
(2)南展区临黄堤淤背区,大多是70年代到80年代利用简易吸泥船淤筑的,原设计标准低,有的仅为50m宽,且高度不一,大多未进行盖顶,只有个别淤区是近几年修做的,但由于河道流量小,吸泥船无法施工,改用泥浆泵施工,滩地有限改挖展区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加之被29个村台分割,淤区长度不等,有的达2km,有的仅几百米,水利配套设施无法建设,无水浇条件,不便于开发利用,大多闲置。个别淤区虽植有片林,但生长缓慢,自然死亡损耗严重。
(3)展区临黄堤顶宽一般7m,高度比防洪水位超高2.1m,的标准相比大多相差0.5m左右,还需加高帮宽。另外由于1/2堤防靠村台,村民顺堤开道,残蚀堤脚,紧靠堤脚修建猪圈、厕所、建房,堤坡堆垛,堤顶倾倒垃圾、打场晒粮,占用堤顶堤坡进行买卖经营、集市贸易等危害堤防安全与管理的现象屡禁不止,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造成垃圾成堆,堆垛满坡。虽每年多次清理,但前清后倒,越聚越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堤防管理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
(4)堤防树株、汛屋等附属设施损害严重。刚植的小树,附近村民及中小学生就有的随意折断、砍拔或烧荒烤死,有的被草垛压断,有的被垃圾掩埋闷死,只要长到够材料是更成为不法村民猎取的对象,因此造成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局面。堤旁两侧部分大叔尚保存完好,新植树株成活率低,无法形成绿色长廊的景观。防汛屋、标志牌等损坏严重,所剩无几。
(5)展区内临黄堤是在原民埝的基础上逐渐加培而成,堤线弯曲,有得弯道曲率半径太小,作为交通道路不符合机车行驶安全要求,加之垦利境内的大部分堤防道路是1998年由地方集资修建的,黄河部门虽然也补贴了部分,但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部分堤顶道路已严重损坏,坑连坑,坑套坑,有的坑深达0.3-0.4m,致使个别路段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6)由于房台建设用土等原因,房台外侧坑塘密布,均被村民开发成鱼塘、苇塘或藕池,给房台增宽造成障碍。
3.展区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对策
3.1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搞好展区村台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3.2淤背区建设根据《规划》要求,高度按与设防水位平,宽度100m。
3.3在堤防按《规划》要求进行加帮时,宜对个别曲率半径太小,危及行车安全的弯道进行裁弯取直。
3.4堤防道路要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重修和维修,配套完善合格的公路标志和行车警示牌。
3.5河道整治工程应改变现在按照小水着流情况进行规划的做法。
3.6要搞好建管结合,工程建设为工程管理创作必要条件。
3.7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对危害堤防安全的违法现象要有明确的罚款条款。
4.结语
南展区内临黄堤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原因,在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和管理中,要取得堤防政府和展区群众的支持,统筹兼顾,认真规划,既照顾到群众的利益,又完善工程防洪体系,高标准起步,分段分步实施,不断完善,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展区堤防建成真正有意义的标准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