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shuh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中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特征,指出对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要积极引导,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相关游戏知识创造属于他们的网络游戏文化;对在网络中迷失的中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正确上网, ,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和积极愉快的上网经验,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并利用网络本身丰富的资源,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德育指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引导 学生 健康上网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学生上网引发了很多问题,在汲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受到网络垃圾的冲击。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恋等成为困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严重问题。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导致学业下降,甚至逃学旷课去网吧上网,更为严重的走向犯罪道路,因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正确上网、已成为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想法。
  一、当前中学生上网现状
  如今的中学生谈论更多的是“上什么网站、玩什么网络游戏、和谁网上聊天等等。“QQ”,“BBS”,“版主”“灌水”等一系列网络名词随之产生。如果有哪位同学家里买了电脑,首先问的就是能不能上网?有没有上网?据调查显示:在呈几何倍数增长的网民中,有三分之二是学生,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拥有电脑的30%的家庭中,有80%的上网者都是子女鼓动的结果。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效应。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学生为什么喜欢上网,上网干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上网对学习有没有影响?学生上网好不好,为什么?上网的最大危害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全校三十个家庭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为:1.上网玩游戏占75%;上网聊天占15%;上网查资料占5%;上网远程教育占5%。2.上网可以痛痛快快玩游戏,挺刺激;上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了解市行。3.上网有利有弊。利:可以及时充电;弊:影响学习,损害视力,容易疲劳过度。
  由此可见,中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聊天、游戏、论坛、看电影等等。也有的同学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开办网站、搞电子商务等尝试。在一项“为什么要上网”的调查中显示,中学生们之所以对网络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量大,其次是娱乐,最后则是聊天。可以说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学习确实起到一定的帮助,但也显示出了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生活中学生上网的热情极度高涨,达到争抢位置的地步,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快速的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经营性网吧犹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的每个角落,“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好处?存在哪些弊端?本人浅谈以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网络既然能够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流行起来,自然有它可取的一面,它的信息量大、新,又能充当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平台,还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我,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积极因素。
  1.能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能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能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上网能提高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那么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中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这些不良信息会对中学生身体、心理都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了厌学、脾气暴躁、精神不能集中等现象,甚至有的男同学受黄网的影响而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2.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长而久之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不仅在网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克服已经在网上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造成了道德意识的弱化。
  3.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从原来的游戏机升级到电脑游戏,又从电脑游戏升级到网络游戏,再看游戏机和某些电脑游戏的淘汰,可知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游戏的主体。在很多有背景,有情节的网络游戏中,它活生生的像在真实社会,里面虚拟了一个“社会”,游戏者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他们所选择的游戏中,往往能够在里面做到很多在现实中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这便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对网络游戏乐此不疲。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过于沉迷于游戏中会让心理本来就不是很成熟的中学生意志消沉,宁愿在游戏中醉生梦死也不愿回到现实中来,这样学生就会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放弃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4.网络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像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不存在“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物一样。就因为它的信息量太大,使得它包含了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网上充斥着许多无效信息,信息垃圾成堆,内容各方面都有。孩子们还处在一个缺少道德判断力又极易模仿的阶段,网络信息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电视等其它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网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让使用网络的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使用网络非常重要,使用不当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和麻烦,同时预防出现麻烦比麻烦发生后再去处理要有用的多。
  三、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21世纪是计算机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上网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交往具有隐匿性,而中学生对事物的判别能力还比较差,一旦上网,如果对网上的内容失去判别能力,就会出现被骗或者是沉溺于上网不能自拔,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或者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事情。那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上网?下面,我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中学生不要独立上网,应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上网。
  现在网上的内容,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有些内容是进步的,或者是对我们学习有利的,但也有一些网站利用网络传播腐朽的道德文化;有些网站传播色情、暴力等内容;有些网站利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制造假新闻;也有一些网站大肆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等等。如果中学生单独上网,对一些不利我们成长的网站点击收看,时间一长,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想前途必然会受到影响,严重的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中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应该在家长或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浏览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健康向上的网站。这样,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有好处。
  (二)杜绝上网聊天和玩游戏。
  目前,对一些中学生上网的调查发现,有76%的中学生网民沉迷于聊天室和玩游戏,中学生一旦沉迷于聊天室和玩游戏,必定会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学校心在网上"的情况,无心顾及学业。更为糟糕的是为了上网,为了和网上的朋友约会,造成迟到、早退、旷课,从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所以,作为中学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应杜绝进入聊天室和玩游戏,以免荒废自己的学业,造成对自已不必要的伤害。
  (三)不要浏览带有暴力、恐怖和色情的网站。
  在网络世界,带有暴力、恐怖和色情的网站很多,作为中学生,如果经常浏览带有暴力、恐怖和色情的网站,其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必然会发生改变,思想道德品质必然会出现滑坡,严重的还会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作为中学生不应浏览带有暴力、恐怖和色情的网站,以免走上邪路。
  (四)要文明上网,做文明网络人。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电子空间。学生通过上网,拓宽了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我们作为中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必须遵守网络的道德。要文明上网,做文明的网络人。在上网的时候,不能用计算机伤害他人;不能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能到他人的计算机里窥探;不能用计算机去偷窃;不能用计算机去做假证;不能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不能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批准或者作了补偿;不能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做到文明上网,做文明网络人。
  (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免受网络伤害。
  为了避免上网被骗或遭受不法侵害,中学生在上网的时侯,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公开家里的电话、地址或学校班级,遇到网上朋友邀请外出,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由父母陪同外出,千万不能自己单独应约外出,这样,容易给人贩子提供机会。在上网的时候,不能泄露自己上网时的密码、帐号,不要将其留在电脑的有关资料中,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其他个人信息后,要随手关闭浏览器。   (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当有一次批评个别同学“上网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吗?”时,学生问:“老师,你平时上网做什么?”此时我并未将之作为学生的顶撞,而是态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问:“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发邮件、查看校园网信息平台上有无新消息发布和了解天气情况,另外常做的是到感兴趣的站点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在教学工作中,更是离不开网络,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库。”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自己单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惭愧,又真切体会到网络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显然比粗暴地批评效果好得多。
  还有一次,学生问及一个问题时,我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导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结果她发现相关的解答很多,内容详尽而且清楚。她高兴地说,这样的办法太好了!
  (七)呼吁社会创造属于中学生的网络游戏文化
  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网站“网络文化”系列有一期“网游不完全手册”7,其中“知识篇”讲了世界游戏发展史、中国游戏发展史,游戏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位人物,中国游戏人物志,游戏术语浅释,影响历史的10个游戏及其他相关文章,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学生了解网络游戏历史,汲取网络游戏真精神的途径。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让他们意识到网络游戏不仅仅用来消磨时间,其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游戏的不同发展阶段反映的是该阶段人们的不同需求),了解不同的游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差异。创造属于中学生的网络游戏文化,引导他们关注网络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涵,正面看待网络游戏,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解决他们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
  面对中学生上网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有“网络恐惧症”。不应只看到它负面的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网络能够引导学生走入一个空前丰富的信息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不再是固步自封,然而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科学地探索中学生上网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里翱翔,涉猎其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丹霞.网络——德育教育的新天地[J].思想政治教育.2000(7)
  [2]王本领﹒《关于中学生沉溺与网吧问题的研究》
  [3]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是当前英语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英语课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给英语教师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英语课堂 问题 优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渐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教师通过使
期刊
摘 要: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多种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教学 不足 改进  世界已经进入全新的科技发展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科技和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要合理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给学生带来一个大千世界,使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更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增大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当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甚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中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弱化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无视学科特点,图解课文,限制学生想象力,淡化了教学语言,抹杀了学科个性,走进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研究认知规律,尊重学科特点,提高课件质量,从而让多
期刊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学习方法,甚至思维行动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国家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并且还要在不远的将来将这门功课纳入到高考的范畴内。因此信息技术课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肩负着教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将信息
期刊
摘 要:电气工程训练是中职学校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针对我校电气工程训练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校电气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地。  关键词:电气工程训练 教学改革 教学要点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安全用电常
期刊
摘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军营是实现军队科学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军队营区发展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思想上、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管理方式方法上一些具体做法,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军营提出了一定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资源节约 绿色军营 营区建设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能源的不断消耗,造成资源的不断减少,现在我们
期刊
摘 要:《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顾祖禹倾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军事地理巨著,书中对山东登州、莱州二府(今山东烟台、青岛、威海地区)的海防地位和海防地理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记载和论述。他的这些记载和论述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如何巩固山东和华北地区海防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国在面临诸如钓鱼岛争端等诸多海洋问题的时候。  关键词: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登州 莱州
期刊
《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治工发〔2009〕9号)提出了“统一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的任务,明确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目录和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制定相关标准和程序,初步形成统一的项目信息公开平台,为更好落实此项工作,市信息中心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0年5月底前,编制并发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提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具有科学明确的宏观指导意义。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急需凭借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管理体系。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行政管理 高等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及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