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69
随着剖宫产广泛应用于临床,剖宫产导致的产后出血在临床发生率越来越高。2009~2011收治剖宫产分娩的孕妇,发生产后出血而行子宫改良背带缝合31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16例进行研究,子宫改良式背带式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方法简单、效果好,经济花费少,不良反应小。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分娩产妇发生剖宫产产后出血80例,孕产妇年龄21~40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39例。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20例,合并心脏病3例,羊水过少20例,前置胎盘9例,双胎6例,臀位6例,巨大儿6例,头位难产7例,社会因素3例。其中31例行子宫改良背带缝合,16例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3例同时行子宫改良式背带缝合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方法: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80例,其中30例采用传统的止血方法(对照组),即按摩子宫,予以缩宫素及卡孕栓肛门内塞用,胎盘剥离面缝扎止血及宫腔填塞止血。50例采用新方法(实验组),即子宫改良背带缝合术31例,16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3例同时行子宫改良式背带缝合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具体操作如下: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方法如下:术者站于患者右侧,提子宫于切口外,先行子宫压迫实验,加压后出血基本停止,则行该术式。用1-0带针薇乔线在子宫切口左侧下缘距切缘3cm进针,进入宫腔,在同侧切口上缘3cm距切缘3cm处出针,与宫体中部向宫底方向垂直褥式缝合1针达宫底,在宫底处缝合1针,不穿透子宫蜕膜层,但要带足够的肌层,绕过左侧宫底后,在子宫后壁纵向褥式缝合1针,达子宫下段后壁,在后壁入宫腔,自左向右水平缝合1针,再由宫腔内穿子宫下段后壁出针,在右侧子宫后壁纵向褥式缝合1针,达右侧宫底部,在右宫底部缝合1针后,绕至子宫右前壁,在前壁纵向缝合1针后达子宫切口右侧上缘3cm距切缘3cm进针,同侧切口下缘3cm出针,由助手双手压紧子宫,术者拉紧缝线,在子宫切口下缘缝线打结。然后缝合子宫切口。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方法如下,在子宫下段切口下方2~3cm处,摸到子宫动脉搏动,下推膀胱,以1-0可吸收线自血管内侧2~3cm处进针,将子宫肌层全层缝入,然后自血管外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向前穿过,打结后,同法做对侧子宫动脉的上行支结扎。
比较传统止血方法(对照组)与新方法(实验组)两组术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500ml例数),手术时间、产褥病率,子宫切除率,并随访24小时后至产后42天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42天子宫复旧情况。
结 果
对照组剖宫产术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500ml 22例,实验组术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500ml 0例,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对照组65±7分钟,实验组68±9分钟,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产褥病率对照组3例,实验组4例,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无1例发生子宫切除,对照组子宫切除8例。见表1。
两组皆无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术后42天随访,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
讨 论
子宫改良式背带式缝合术源于子宫B-Lynch外科缝合术,是由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报道的一种采用缝合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方法。采用改良式子宫背带缝合术,在子宫前壁、后壁及宫底各缝合1针,防止子宫复旧过程中缝线脱落或肠管脱落嵌入缝线内。
子宫血供主要源于子宫动脉,子宫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前干分支,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距宫颈内口平面约2cm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此后分左右两支。妊娠期随着子宫下段形成,子宫动脉在子宫下段中下1/3交界处分为上下两分支沿子宫壁走行,称为弓状血管,并在中线处与对侧吻合,呈花环状包绕子宫,形成子宫血管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使子宫血流减少、减慢,子宫肌层缺血可刺激子宫收缩压迫血窦止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后子宫侧枝循环1小时左右建立,术后8天结扎血管可以再通。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缝合时下推膀胱,输尿管随着膀胱下移,缝合前再触到子宫动脉搏动处,确定无输尿管再行结扎,发生输尿管损伤者极少。本组16例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患者,缝合术后子宫出血减少,无再次手术子宫切除。
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感染,认为首先缝合术后打结时缝线不可太紧,太紧影响血运,太松则可导致手术失败,所以要松紧适度,其次不可与卵巢固有韧带结扎止血方法同时进行,因妊娠子宫血运主要来源于子宫动脉,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卵巢动脉营养输卵管与子宫动脉上行支吻合支。有文献报道该术式对月经恢复无影响,对再次分娩无影响。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器械,止血确切,减少术中术后子宫出血量,减少输血发生率及子宫切除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应被每个产科医生所掌握。
参考文献
1 刘路,段涛译.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指南[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3):176.
随着剖宫产广泛应用于临床,剖宫产导致的产后出血在临床发生率越来越高。2009~2011收治剖宫产分娩的孕妇,发生产后出血而行子宫改良背带缝合31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16例进行研究,子宫改良式背带式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方法简单、效果好,经济花费少,不良反应小。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分娩产妇发生剖宫产产后出血80例,孕产妇年龄21~40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39例。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20例,合并心脏病3例,羊水过少20例,前置胎盘9例,双胎6例,臀位6例,巨大儿6例,头位难产7例,社会因素3例。其中31例行子宫改良背带缝合,16例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3例同时行子宫改良式背带缝合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方法: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80例,其中30例采用传统的止血方法(对照组),即按摩子宫,予以缩宫素及卡孕栓肛门内塞用,胎盘剥离面缝扎止血及宫腔填塞止血。50例采用新方法(实验组),即子宫改良背带缝合术31例,16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3例同时行子宫改良式背带缝合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具体操作如下: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方法如下:术者站于患者右侧,提子宫于切口外,先行子宫压迫实验,加压后出血基本停止,则行该术式。用1-0带针薇乔线在子宫切口左侧下缘距切缘3cm进针,进入宫腔,在同侧切口上缘3cm距切缘3cm处出针,与宫体中部向宫底方向垂直褥式缝合1针达宫底,在宫底处缝合1针,不穿透子宫蜕膜层,但要带足够的肌层,绕过左侧宫底后,在子宫后壁纵向褥式缝合1针,达子宫下段后壁,在后壁入宫腔,自左向右水平缝合1针,再由宫腔内穿子宫下段后壁出针,在右侧子宫后壁纵向褥式缝合1针,达右侧宫底部,在右宫底部缝合1针后,绕至子宫右前壁,在前壁纵向缝合1针后达子宫切口右侧上缘3cm距切缘3cm进针,同侧切口下缘3cm出针,由助手双手压紧子宫,术者拉紧缝线,在子宫切口下缘缝线打结。然后缝合子宫切口。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方法如下,在子宫下段切口下方2~3cm处,摸到子宫动脉搏动,下推膀胱,以1-0可吸收线自血管内侧2~3cm处进针,将子宫肌层全层缝入,然后自血管外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向前穿过,打结后,同法做对侧子宫动脉的上行支结扎。
比较传统止血方法(对照组)与新方法(实验组)两组术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500ml例数),手术时间、产褥病率,子宫切除率,并随访24小时后至产后42天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42天子宫复旧情况。
结 果
对照组剖宫产术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500ml 22例,实验组术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500ml 0例,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对照组65±7分钟,实验组68±9分钟,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产褥病率对照组3例,实验组4例,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无1例发生子宫切除,对照组子宫切除8例。见表1。
两组皆无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术后42天随访,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
讨 论
子宫改良式背带式缝合术源于子宫B-Lynch外科缝合术,是由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报道的一种采用缝合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方法。采用改良式子宫背带缝合术,在子宫前壁、后壁及宫底各缝合1针,防止子宫复旧过程中缝线脱落或肠管脱落嵌入缝线内。
子宫血供主要源于子宫动脉,子宫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前干分支,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距宫颈内口平面约2cm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此后分左右两支。妊娠期随着子宫下段形成,子宫动脉在子宫下段中下1/3交界处分为上下两分支沿子宫壁走行,称为弓状血管,并在中线处与对侧吻合,呈花环状包绕子宫,形成子宫血管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使子宫血流减少、减慢,子宫肌层缺血可刺激子宫收缩压迫血窦止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后子宫侧枝循环1小时左右建立,术后8天结扎血管可以再通。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缝合时下推膀胱,输尿管随着膀胱下移,缝合前再触到子宫动脉搏动处,确定无输尿管再行结扎,发生输尿管损伤者极少。本组16例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患者,缝合术后子宫出血减少,无再次手术子宫切除。
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感染,认为首先缝合术后打结时缝线不可太紧,太紧影响血运,太松则可导致手术失败,所以要松紧适度,其次不可与卵巢固有韧带结扎止血方法同时进行,因妊娠子宫血运主要来源于子宫动脉,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卵巢动脉营养输卵管与子宫动脉上行支吻合支。有文献报道该术式对月经恢复无影响,对再次分娩无影响。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器械,止血确切,减少术中术后子宫出血量,减少输血发生率及子宫切除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应被每个产科医生所掌握。
参考文献
1 刘路,段涛译.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指南[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