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取得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也是中国城乡改造的一个亮点,它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绿色建筑。通过节约资源,缓解生态环境和人口资源间的矛盾,从而达到自然与建筑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趋加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重大成果不断推出,有力的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资源的缺乏、浪费和低效率也成为建筑业的一大通病,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和促进城市化建设的“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建筑垃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建筑绿色设计问题的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一、 绿色节能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生词语,是指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以最小的环境影响、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和节能环保。首先,“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概念,这一观念应当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和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到最后拆除的过程中,涉及到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建筑物与周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室内外的和谐,具体表现在对日光的采收利用、空气流通、景观设计等综合问题的考虑,为住户营造一个具备各个方面的优质条件的生活空间。最后,“节能设计”注重建筑材料的节约和可再生性,因此在建筑的各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完善的甄别和筹划,以期尽可能的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由此可见,绿色节能建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能源和资源的高效使用原则、污染防治的原则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原则,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完成绿色节能设计,建成住户满意的建筑。
二、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现状
(一)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法规与标准
我国的建筑节能理念提出相对较晚,因此,节能理念的推行和实际运用相比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也相对滞后,在1986年,我国建设部才颁发实施了第一部关于建筑节能设计的行业标准即JGJ 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
部分),节能率要求达到30%,也是我国第一部相关法规。随后,在1995年12月,建设部又发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JGJ 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提高到了50%。1993年再次出台了一部规范旅游旅馆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即GB 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最后的就是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是一部指导全国节能的具体法规,同时也是中国建筑业进行节能工作的立法依据,对于完善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建筑节能具体实施的法规配套不够完善完备。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法规节能设计标准只是针对于建筑节能的总体要求和部分建筑类型,不能普及到所有的建筑类型。
第二, 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不够成熟健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我国现在采用的建筑技能产品高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技术支撑,节能率有待提高,同时,节能产品开发力度不夠,可供选择的产品范围较窄。
第三, 管理机构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视度不够,管理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足,对于节能建筑在广大群众中的宣传教育不足,致使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全面实施不到位。
三、 我国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任何一项政策的推广和实行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理,新时期下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为大力推行这一理念,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当地的建筑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长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系列政策大力培养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机制,从规划和运行管理开始扶持建筑产业的成长发展,形成同实际需要相符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机制,健全和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
(二)结合先进技术,推动建筑设计向低碳方向转型
推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理念,首先要有节能材料代替原有的建筑材料,设计开发新的节能材料做成的结构部件和建筑材料,可以更好的满足保温、透光、隔热、通风等各种需求。新的替代材料在起到维护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还要具备降低能耗的功效。例如,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提供稳定的生活热水供给和电力供应,这是实现建筑节能向低碳环保道路发展的必备技术,也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结束语
回顾近20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历程,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和胜利,但是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了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和构造、暖通空调、物业管理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因此,达到真正的绿色节能设计的建筑行业的路途依然遥远,唯有加强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应当能够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准则对节能项目进行研究,以求不断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筑绿色节能事业一定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关键词: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趋加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重大成果不断推出,有力的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资源的缺乏、浪费和低效率也成为建筑业的一大通病,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和促进城市化建设的“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建筑垃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建筑绿色设计问题的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一、 绿色节能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生词语,是指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以最小的环境影响、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和节能环保。首先,“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概念,这一观念应当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和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到最后拆除的过程中,涉及到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建筑物与周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室内外的和谐,具体表现在对日光的采收利用、空气流通、景观设计等综合问题的考虑,为住户营造一个具备各个方面的优质条件的生活空间。最后,“节能设计”注重建筑材料的节约和可再生性,因此在建筑的各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完善的甄别和筹划,以期尽可能的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由此可见,绿色节能建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能源和资源的高效使用原则、污染防治的原则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原则,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完成绿色节能设计,建成住户满意的建筑。
二、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现状
(一)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法规与标准
我国的建筑节能理念提出相对较晚,因此,节能理念的推行和实际运用相比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也相对滞后,在1986年,我国建设部才颁发实施了第一部关于建筑节能设计的行业标准即JGJ 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
部分),节能率要求达到30%,也是我国第一部相关法规。随后,在1995年12月,建设部又发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JGJ 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提高到了50%。1993年再次出台了一部规范旅游旅馆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即GB 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最后的就是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是一部指导全国节能的具体法规,同时也是中国建筑业进行节能工作的立法依据,对于完善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建筑节能具体实施的法规配套不够完善完备。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法规节能设计标准只是针对于建筑节能的总体要求和部分建筑类型,不能普及到所有的建筑类型。
第二, 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不够成熟健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我国现在采用的建筑技能产品高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技术支撑,节能率有待提高,同时,节能产品开发力度不夠,可供选择的产品范围较窄。
第三, 管理机构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视度不够,管理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足,对于节能建筑在广大群众中的宣传教育不足,致使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全面实施不到位。
三、 我国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任何一项政策的推广和实行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理,新时期下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为大力推行这一理念,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当地的建筑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长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系列政策大力培养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机制,从规划和运行管理开始扶持建筑产业的成长发展,形成同实际需要相符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机制,健全和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
(二)结合先进技术,推动建筑设计向低碳方向转型
推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理念,首先要有节能材料代替原有的建筑材料,设计开发新的节能材料做成的结构部件和建筑材料,可以更好的满足保温、透光、隔热、通风等各种需求。新的替代材料在起到维护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还要具备降低能耗的功效。例如,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提供稳定的生活热水供给和电力供应,这是实现建筑节能向低碳环保道路发展的必备技术,也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结束语
回顾近20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历程,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和胜利,但是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了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和构造、暖通空调、物业管理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因此,达到真正的绿色节能设计的建筑行业的路途依然遥远,唯有加强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应当能够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准则对节能项目进行研究,以求不断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筑绿色节能事业一定欣欣向荣,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