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如何对文章进行谋篇布局?如何打造作文的语言与句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解决?我们以下面这篇优秀作文为例展开分析:
民俗应三思而后“扬”
一考生
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民俗文化总是被人们遗忘在身后。如今,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热点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但我们应如何弘扬?
重庆市玉带山小学在传承民俗文化话题中一马当先,学校顺新年之势,组织一年级学生观看“杀年猪”。据该校老师介绍,此举是为了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这种传承与弘扬的热情值得肯定,可是“杀年猪”这样一个摆脱不了血腥暴力标签的民俗活动,毫无遮掩地被展现在一群刚满学龄的孩子面前,似乎太过草率。民俗文化应三思而后“扬”,弘扬传统文化应择其精华,择其符合时代价值观的部分,在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个体条件,切不可全盘吸收传播。
为什么要三思而后“扬”?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民俗本是过去的事物,有糟粕在所难免。正如“杀年猪”活动,热闹喜庆的氛围自是吉兆,可屠杀的过程却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征服观的体现,其中的血腥暴力不是比暴力书籍更加直观吗?二来,在时代变迁之中,传统文化中不乏与今日价值观相违之物,比如“杀年猪”活动便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关爱运动”观念相左。如今,国家提倡和谐社会,更提倡和谐家园,过早地让心智发育还未成熟的孩子接触人对动物的屠杀,的确是欠妥的做法。
什么是三思而后“扬”?所谓三思,即一思去除传统糟粕,二思今日主流价值观,三思受众个体条件。三思之后,对于传统民俗进行有选择性的弘扬,方可趋利避害。“杀年猪”本意是展现过年时全家男女老少相互配合、举家欢乐的和谐画面,意在提倡全家人的配合劳作,如果只是让一群孩子观看全过程,那就只是传递了血腥和暴力的信息,这恐怕也违背了这一习俗的初衷。
对于传统民俗文化,我们一定要学会辩证取舍,学会扬弃。扬是发扬精华,弃是舍弃糟粕,像“杀年猪”活动一样,这些民俗的具体做法只是一个载体,去除糟粕绝不会影响民俗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汉语拼音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可以像陈嘉德守护手工墨厂一样传承文墨书香,可以像余秋雨穿越地域限制般传承先哲智慧,可以像梁思成、侯仁之一样传承建筑气派、城市血脉,可以像安东尼一样传承乡土气息和故乡情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脉络绵绵,玉带山小学为何偏就选中了一个血腥暴力的场面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呢?
不是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都是宝藏,不是所有遗之后世的事物都是珍珠。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务必擦亮双眼,三思而后“扬”!
笔者认为,作为考场议论文,此文有诸多亮点,现对其进行总结:
一个好中心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首,它是一篇文章的中心、灵魂和统帅。由此可见,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关键,在于選择一个恰当的立论角度。然而,在历年的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的立论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范围扩大,泛泛而论;二是剑走偏锋,观点完全偏离题意或脱离材料核心事件。
《民俗应三思而后“扬”》一文围绕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紧扣观看“杀年猪”的材料,寻因溯果地提炼出“先思后扬”的原因和方式,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几个好材料,六个段落
一篇议论文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的选择和论据的分析。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在引用材料时,都能驰骋中华上下几千年,并联系外国历史,但唯独缺乏对材料的筛选和分析,导致选择的材料缺乏个性和深度。这篇文章选择“杀年猪”等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论据充分地“燃烧”了起来!
中心论点和素材确定后,如何展开论述,如何写足800字,是不少考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我们可以尝试用六段法来组织全文,具体来说,是采用横向式来展开,即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支撑。考生也可以采用层进式来展开,即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结构,主体部分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民俗应三思而后“扬”》就是采用六段式,从原因、含义和做法三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议论分析得透彻而深刻。
七个精品句,九百字。
议论文绝对不是生产线上的加工品,议论文同样能彰显个性。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曾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倡导考生在议论文中要多用描述性的笔法。他说,同是太阳升起,毫无生气的陈述是“太阳升起来了”,生冷的判断是“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而饱含情感的描述是“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可见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篇优秀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一定要有六七个精品句子。《民俗应三思而后“扬”》在语句上有独到之处,比如标题采用化用的手法,化用“三思而后行”,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并启人深思,还有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恢宏,论证有力,文中还大量运用设问、反问等语句,通过变换句式来彰显文采。
【名师点评】
高考作文,不同于周记随笔,它有自己的规则;高考阅卷,不同于比赛评定,它有自己的特定标准。要快速成就一篇考场议论文,我们不妨采用上述的方法。
民俗应三思而后“扬”
一考生
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民俗文化总是被人们遗忘在身后。如今,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热点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但我们应如何弘扬?
重庆市玉带山小学在传承民俗文化话题中一马当先,学校顺新年之势,组织一年级学生观看“杀年猪”。据该校老师介绍,此举是为了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这种传承与弘扬的热情值得肯定,可是“杀年猪”这样一个摆脱不了血腥暴力标签的民俗活动,毫无遮掩地被展现在一群刚满学龄的孩子面前,似乎太过草率。民俗文化应三思而后“扬”,弘扬传统文化应择其精华,择其符合时代价值观的部分,在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个体条件,切不可全盘吸收传播。
为什么要三思而后“扬”?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民俗本是过去的事物,有糟粕在所难免。正如“杀年猪”活动,热闹喜庆的氛围自是吉兆,可屠杀的过程却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征服观的体现,其中的血腥暴力不是比暴力书籍更加直观吗?二来,在时代变迁之中,传统文化中不乏与今日价值观相违之物,比如“杀年猪”活动便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关爱运动”观念相左。如今,国家提倡和谐社会,更提倡和谐家园,过早地让心智发育还未成熟的孩子接触人对动物的屠杀,的确是欠妥的做法。
什么是三思而后“扬”?所谓三思,即一思去除传统糟粕,二思今日主流价值观,三思受众个体条件。三思之后,对于传统民俗进行有选择性的弘扬,方可趋利避害。“杀年猪”本意是展现过年时全家男女老少相互配合、举家欢乐的和谐画面,意在提倡全家人的配合劳作,如果只是让一群孩子观看全过程,那就只是传递了血腥和暴力的信息,这恐怕也违背了这一习俗的初衷。
对于传统民俗文化,我们一定要学会辩证取舍,学会扬弃。扬是发扬精华,弃是舍弃糟粕,像“杀年猪”活动一样,这些民俗的具体做法只是一个载体,去除糟粕绝不会影响民俗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汉语拼音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可以像陈嘉德守护手工墨厂一样传承文墨书香,可以像余秋雨穿越地域限制般传承先哲智慧,可以像梁思成、侯仁之一样传承建筑气派、城市血脉,可以像安东尼一样传承乡土气息和故乡情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脉络绵绵,玉带山小学为何偏就选中了一个血腥暴力的场面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呢?
不是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都是宝藏,不是所有遗之后世的事物都是珍珠。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务必擦亮双眼,三思而后“扬”!
笔者认为,作为考场议论文,此文有诸多亮点,现对其进行总结:
一个好中心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首,它是一篇文章的中心、灵魂和统帅。由此可见,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关键,在于選择一个恰当的立论角度。然而,在历年的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的立论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范围扩大,泛泛而论;二是剑走偏锋,观点完全偏离题意或脱离材料核心事件。
《民俗应三思而后“扬”》一文围绕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紧扣观看“杀年猪”的材料,寻因溯果地提炼出“先思后扬”的原因和方式,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几个好材料,六个段落
一篇议论文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的选择和论据的分析。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在引用材料时,都能驰骋中华上下几千年,并联系外国历史,但唯独缺乏对材料的筛选和分析,导致选择的材料缺乏个性和深度。这篇文章选择“杀年猪”等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论据充分地“燃烧”了起来!
中心论点和素材确定后,如何展开论述,如何写足800字,是不少考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我们可以尝试用六段法来组织全文,具体来说,是采用横向式来展开,即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支撑。考生也可以采用层进式来展开,即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结构,主体部分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民俗应三思而后“扬”》就是采用六段式,从原因、含义和做法三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议论分析得透彻而深刻。
七个精品句,九百字。
议论文绝对不是生产线上的加工品,议论文同样能彰显个性。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曾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倡导考生在议论文中要多用描述性的笔法。他说,同是太阳升起,毫无生气的陈述是“太阳升起来了”,生冷的判断是“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而饱含情感的描述是“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可见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篇优秀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一定要有六七个精品句子。《民俗应三思而后“扬”》在语句上有独到之处,比如标题采用化用的手法,化用“三思而后行”,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并启人深思,还有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恢宏,论证有力,文中还大量运用设问、反问等语句,通过变换句式来彰显文采。
【名师点评】
高考作文,不同于周记随笔,它有自己的规则;高考阅卷,不同于比赛评定,它有自己的特定标准。要快速成就一篇考场议论文,我们不妨采用上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