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书育人应在各科教学中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华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学习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个人的审美价值。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而的学习受到健康思想、意志、情操的陶冶。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育人作用 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炽热的爱国思想,雄浑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结晶。
然而,古代文学的现代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对当代新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竞争,遭遇商品经济大潮的无形冲击,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育正遭受冷落。学生学习兴趣正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传统文化陶冶的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的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是古代文学应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凭借教育,融入当代社会文化之中。古代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和学习古代文学,对于加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就不知不觉地就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当代人文意识融入古代文学,有效利用古代文学得天独厚的经典资源,重新解释古代文学遗产所蕴含的邦国情愫。其意义在于较好地起到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古代文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适当减小忧郁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就是“酒文化”的结晶,它至少隐含两重意义:
(一)对精神享受的热情赞美。“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要稍加玩赏便知这里的饮酒之乐,绝不是表现口腹的满足,绝不是停留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表现开怀畅饮带来的精神愉悦,物质已经升华为精神。
(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还复来。”诗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即使“千金散尽”,还会拥有。表现了李白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斗不止的精神。《易经》中最简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九个字,字字都能使细胞昂扬奋进。所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挑战与压力,面对平凡与显赫等的时候,应该保持一颗积极进取,乘风破浪的平常心。通过这样的阐释,不仅发掘出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在有些学生文明道德素质较差,而在古代文学中讲个人修养的例子很多。在《论语*乡党篇》中,几乎就是孔子个人的一幅注重文明礼节的演示图,孔子说“君子意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君子做事要把义作为根本,以礼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话说来,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一个真君子啊。要有像屈原为保持高尚纯洁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陶渊明为了保持高尚的徳操,纯洁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辞官归隐,躬耕陇亩,过着箪瓢屡空的贫士生活。重读经典,重温古人的高洁傲岸的人格精神,给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追求高调人格素养的当代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人类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平台。可以缩短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之获得深一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提高。
四、提高个人的审美价值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满足感官上的许多审美要求。如唐诗宋词,她以秀艳绮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词本配乐歌唱的歌词,可称之为“音乐文学”,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就决定了词从产生到消费都是带有音乐性,从形体到内质都具有音乐美的特质。古代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填词。正是古典诗词中语句的长短的恰宜、字句的推敲、前后的韵脚、郁扬的平仄,无一不使读者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审美价值的提高,促进正确品评观的确立。在古代文学中,包含着种种学派和思想,而且自先秦至近代,无不出现一些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他们的文章既是精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又是蕴含着哲理的思想论著。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还有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诸子思想对后代文人思想影响很大,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处世观。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精华中难免有糟粕,如何使学生接近到正面教育,消除负面影响,在古代文学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去识别真,善,美,伪,恶,丑。从而确立正确的品评观点。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中反映出来的健康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峻洁人格,收到熏陶和洗礼,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参考文献: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南怀瑾.周易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3]张炯.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文学遗产,1996.
[4]赵维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刍议[J].殷都学刊,2006.
[5]刘尊明.试论唐宋词的审美特性及其文化底蕴[J].漳州师院学报,1993.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育人作用 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炽热的爱国思想,雄浑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结晶。
然而,古代文学的现代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对当代新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竞争,遭遇商品经济大潮的无形冲击,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育正遭受冷落。学生学习兴趣正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传统文化陶冶的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的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是古代文学应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凭借教育,融入当代社会文化之中。古代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和学习古代文学,对于加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就不知不觉地就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当代人文意识融入古代文学,有效利用古代文学得天独厚的经典资源,重新解释古代文学遗产所蕴含的邦国情愫。其意义在于较好地起到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古代文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适当减小忧郁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就是“酒文化”的结晶,它至少隐含两重意义:
(一)对精神享受的热情赞美。“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要稍加玩赏便知这里的饮酒之乐,绝不是表现口腹的满足,绝不是停留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表现开怀畅饮带来的精神愉悦,物质已经升华为精神。
(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还复来。”诗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即使“千金散尽”,还会拥有。表现了李白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斗不止的精神。《易经》中最简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九个字,字字都能使细胞昂扬奋进。所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挑战与压力,面对平凡与显赫等的时候,应该保持一颗积极进取,乘风破浪的平常心。通过这样的阐释,不仅发掘出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在有些学生文明道德素质较差,而在古代文学中讲个人修养的例子很多。在《论语*乡党篇》中,几乎就是孔子个人的一幅注重文明礼节的演示图,孔子说“君子意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君子做事要把义作为根本,以礼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话说来,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一个真君子啊。要有像屈原为保持高尚纯洁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陶渊明为了保持高尚的徳操,纯洁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辞官归隐,躬耕陇亩,过着箪瓢屡空的贫士生活。重读经典,重温古人的高洁傲岸的人格精神,给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追求高调人格素养的当代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人类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平台。可以缩短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之获得深一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提高。
四、提高个人的审美价值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满足感官上的许多审美要求。如唐诗宋词,她以秀艳绮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词本配乐歌唱的歌词,可称之为“音乐文学”,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就决定了词从产生到消费都是带有音乐性,从形体到内质都具有音乐美的特质。古代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填词。正是古典诗词中语句的长短的恰宜、字句的推敲、前后的韵脚、郁扬的平仄,无一不使读者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审美价值的提高,促进正确品评观的确立。在古代文学中,包含着种种学派和思想,而且自先秦至近代,无不出现一些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他们的文章既是精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又是蕴含着哲理的思想论著。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还有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诸子思想对后代文人思想影响很大,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处世观。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精华中难免有糟粕,如何使学生接近到正面教育,消除负面影响,在古代文学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去识别真,善,美,伪,恶,丑。从而确立正确的品评观点。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中反映出来的健康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峻洁人格,收到熏陶和洗礼,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参考文献: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南怀瑾.周易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3]张炯.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文学遗产,1996.
[4]赵维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刍议[J].殷都学刊,2006.
[5]刘尊明.试论唐宋词的审美特性及其文化底蕴[J].漳州师院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