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厨娘激流勇退
熟悉敬一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个古灵精怪、爱折腾的姑娘。她十几岁离家到北京,读书、结友、闯荡。虽然毕业于知名学府,但她贪吃爱玩、无乐不作的完全没有书呆子气。
上大学时,敬一做过文案,在北京五道口倒卖过打口碟,在酒吧弹过吉他……她愿意为完善自己的想法而熬上几个通宵,也喜欢随着音乐尽情摇摆。只要在她看来有趣的事,她都愿意去尝试。
毕业后,敬一成为华谊兄弟传媒的艺人经纪。刚开始,工作的光鲜靓丽以及别人眼中流露出的羡慕,让年轻的敬一非常受用。没过多久,她就被工作一板一眼束缚得透不过气,这样的生活让她日渐烦躁。
2004年的一天清晨,当闹钟又一次把敬一从美梦中拽出时,她睁眼的瞬间冒出个大胆的念头。数了数家当足以支撑梦想,她干脆辞了职。
辞职后,敬一琢磨着干点什么。她把平日里的“狐朋狗友”约出来参谋,众吃货给出了一致的意见:“既然咱都喜欢吃,那就你挑头儿,一起吃吧!”
畅快大笑之后,敬一开始敲锣打鼓地筹备。她利用积蓄开了个湘辣小店——酷虾逸族,意思就是一个喜欢吃虾的、向往自由飘逸的群体。
可能是这个群体活跃、人数众多,也可能敬一呼朋唤友的侠气了得,小店的名气一点点扩大。生意不错,更鼓舞了敬一继续玩闹下去。同时,她也开始思考一些問题,诸如“吾欲鱼般自由洒脱,也类渔般辛勤朴实耕耘”之类的生活禅意。于是,第二家主题店——“类似渔”诞出生。第三家店是“围炉夜话”,吃火锅。相比于前两家,这个店安静柔软了许多,她可以跟朋友围炉而坐,促膝长谈。然后,她和朋友合作的店叫“尔雅藏珍”,客人以古玩收藏圈为主,做的菜品是药膳之类。之后,她开了在丽江的客栈“云上日子”,被她称为“养心殿”。接下来,还有南京的“江湖民肴”、郑州的“类似渔”加盟店、望京的“武火候”……
这个生自湖南、幼于海南、学于京北、爱上云南的姑娘,喜欢把旅行中的见闻和餐馆的设计相结合,在每家店展现出不同的地域美食、服饰、器物、配饰等。她把每家店都当作一个作品,既可以表达自己疯狂的设想,也成全了她为所有遇见的朋友搞一处聚会之地的想法。她店里,人气火爆,无论门外四季如何轮转,店内都热气腾腾。
火爆的生意并没有牵绊住敬一的脚步,她依然是个漂泊感强烈、有生活主线却行踪不定的人。这个热衷于吃喝玩乐行的姑娘,经常今天还在店里晃来晃去,明天就跑出去看山了,峨嵋山、武夷山、终南山……她喜欢到处行走,骑马、登山、寻访村落、体验文化,遇见有趣的人并倾听他们的故事。
在行走中,敬一慢慢爱上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艺——制茶、制墨、做瓷、造纸等。她迷恋和茶有关的食物、器物、风物,也享受陶瓷的造化和制陶时屏息开窑一刻的紧张。她跑去学造纸,眼见树木如何变成落笔生花的宣纸。她去岩上采茶,在终南山赤脚隐修……
敬一发现自己与自然相处得无比愉快,生活宁静而充实,安定又自在。喧嚣复杂的社会,有人在迷失,有人在沉沦,而敬一却在行走间找回了自己,内心也隐隐有了梦想。
2009年,敬一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相继关闭10家餐厅,转身追寻更加宁静的生活。
山居生活携子行
2012年,敬一的儿子出生。拥着怀中这个柔软温暖的小人儿,嗅着他身上甜甜的奶香,敬一曾经不羁的心一寸寸融化。她用道德经中“涣兮若冰之将释”为儿子取单名一个“释”字,希望他能温和立于世间,用微笑融化一切。看着孩子,她突然有种冥冥感知,像是万物萌生处的召唤——每个孩子都天真烂漫,赤子之心不可估量,若是在最美好的童年,能够认知天地,感悟生命自然,看到物候变化,那该多好!
儿子的出生,让敬一最终下定决心,回到自然。2013年8月,她带着儿子来到北京怀柔古长城脚下,从此开始在山间缓慢而认真地生活。
在这个自然村落中,敬一租了一处位置甚好的小院子。这里推门即见慕田峪卧游,北有箭扣古长城为靠,东有神堂峪和雁栖湖为养,南有红螺寺,庙堂香火随风而至。
敬一没有对小院做很大修改,就让它以原本的形态存在着。她设置了大书房和空地,书房用来习字、煎茶、读书、抚琴,空地用来安放任何姿态的自己。她为小院取名为“汉方山房”,代表着汉民族文化的一种沿袭。
初来山间,释尤为好奇,他喜欢研究土地,经常扒开一层干草或是抓几把细软的沙土,唤妈妈一起戏耍。每只虫蚁自在穿行,每株植物破土而生,他都会睁清澈的双眸细细观察,惊奇地欢呼着跟妈妈分享。
时间一下多了起来,敬一开始研习传统的煎茶手艺以及中医治疗方剂和手法。这些与柔软生活相宜的传统方子,让敬一有一种顺应自然的舒适感。每当妈妈沉浸于此,释从不打扰,而是专注于一旁,与自己的花草虫鱼畅快聊天,说着只有他们彼此明了的语言。
释大些时,敬一送了一匹马给他。释围着这个庞然大物又亲又蹭、兴奋不已,丝毫没有都市孩童的紧张与胆怯。
“妈妈,它叫什么名字?它会和我一起进山摘花吗?”
“它叫玄子。它会和你一起长大,陪你去所有好玩的地方……”
山居生活就是如此,一切都在阳光下自然生长。敬一每天引導儿子习字、读书,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感知传统文化;至于生活技能,可以完全交给自然。一把本草,可食饮、可染衣、可入药、可成香。敬一带儿子在山谷中认识各种果树和作物,采集时令蔬菜或药材,一路上还能观察家畜或者野生的小动物。
敬一用满腔的爱,将自己和儿子自在舒展于天地间,与万物和谐共生。释在敬一的陪伴下,无限亲近自然,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很多时候甚至比大人更具有灵性。他学着妈妈的动作练习瑜伽,也端端正正地喝茶。看敬一做艾灸,他也充满兴趣。每当儿子胖乎乎的小手伸向琴弦或艾草,敬一都不会大惊小怪地阻挠,而是一本正经地对这个三四岁的娃娃弹“琴”说“艾”,共享山居间柔软生活的美意。
梦想开始的地方 敬一大张旗鼓地开始,又激流勇退地离开,让众多好友好奇不已。他们步入“汉方山房”,天然院落中迎面而来的甘甜空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些朋友羡煞敬一与天地共生的舒适状态,一年之后也陆续搬到这里,和她成了邻居。他们或是喜欢山居,或是精研一门手艺,或是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或是自己潜心创作和研究……一时间,山村热闹起来,开始有了不同主题的山房。
丹青山房的主人丹青老师,是一位博物馆设计师,在水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一直研习用水墨去呈现阴阳之道。每天天刚透亮,丹青老师便已在院落中焚香、研墨、挥毫……他的院落里总是能飘出墨汁与宣纸的清香。
半山山房的主人,是臻臻和英伟夫妇。他们继承了手工地毯的传统编织手艺,同时懂得哪些天然草木可以用于布艺染色。一些织作于明末清初的古地毯,曾在他们手中复原,重新焕发魅力。这里悬晾着很多布料,风吹院门应声开,五彩芬芳扑面来。
除此之外,还有三三山房、节气山房等,都有各自所属的创作领域。
较之好友,敬一的汉方山房显得没什么专业特色。她爱好较多,汉方山房的主题也就显得有点繁杂。她爱茶,茶会关联到器皿以及四季的气候;她潜修中医,中医是对时空宇宙的一种探索,而且是用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把自己置于自然关系中,同时还能帮到别人。除此之外,她“禅味”十足,读易经,学催眠,解梦境。在山房自在的空间中,所有好玩顺意的事,她都愿意舍上韶华相陪。
这群志同道合的人相处久了,越发喜欢彼此身上的舒适能量。他们的到来,也让村里人有了新玩法,老乡们偶尔会来做客、学习。城里的朋友特意来此,学习某种技艺或者休养繁忙的心。一些家庭带着孩子,赶在节气时来到山间,感受季节的变幻。山房好客的主人们,带着孩子写生,采集自然标本、食材和染材,和他们一起学习和创造。
来山房的客人,会按照自己的直觉,学习篆刻、古手工、闻茶、制藥……和山房主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慢节奏,享受学习和生活的状态。
来的人多了,这种美好的相融状态,忽然就让敬一萌生一种新的想法,她和邻居们一起成立了一个“无墙博物馆”。这是一个没有障碍和藩篱的场所,不是馆,而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的状态。这里没有高高的围墙,没有界限,不为参观,而为参与。
爱自由的敬一,在数次任性之后,开始有了新的梦想,例如传承,例如教育。曾经喂饱过无数人肠胃的厨娘,这次想喂饱人们的灵魂。
敬一和朋友把“无墙”的概念,尝试着搬进了城里。2016年初春,在书院中国文化基金会的帮助下,“四季传家手艺·心念”系列第一次开展。展览以四季为划分,虽然是房间中的展览,却颇具时令特色和元素。春季必须有插花,不需名贵的植物,而用山花野草;器皿也不是昂贵的花瓶,而是自己一点点捏成、上釉,一点点唱着歌熬过窑烧时间得来的陶器。古琴老师抚琴,收藏老师讲解。春季展览,是研习书画作品一次打破墙壁的尝试。通过简静的手作过程,给大人们带来了思索,为孩子们带来了欢笑。
同年六月,敬一又举办了夏季展。这次展览设置了古法植物手工染色的体验、传统山水画作品展和绘画体验等。为了照顾到各种感官,敬一他们还请来了武夷山古法手工制茶师傅。整个展览,有茶、有香、有笔墨,袍袖飄飘,席地而坐,恍若画中人。这种有趣的生活体验,让每个人都可以玩得自在开心!
有时候,只有放下了所有,才能遇见另一种人生。“汉方山房”也许是敬一梦的起点,而“无墙博物馆”是她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一切从梦开始,不设终点。
正像敬一跟儿子释讲的:“生活本身是丰富的。去粗取精,去繁求简,认真生活,才能碰撞到某种叫做智慧的东西。”
(摘自《女士》)
熟悉敬一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个古灵精怪、爱折腾的姑娘。她十几岁离家到北京,读书、结友、闯荡。虽然毕业于知名学府,但她贪吃爱玩、无乐不作的完全没有书呆子气。
上大学时,敬一做过文案,在北京五道口倒卖过打口碟,在酒吧弹过吉他……她愿意为完善自己的想法而熬上几个通宵,也喜欢随着音乐尽情摇摆。只要在她看来有趣的事,她都愿意去尝试。
毕业后,敬一成为华谊兄弟传媒的艺人经纪。刚开始,工作的光鲜靓丽以及别人眼中流露出的羡慕,让年轻的敬一非常受用。没过多久,她就被工作一板一眼束缚得透不过气,这样的生活让她日渐烦躁。
2004年的一天清晨,当闹钟又一次把敬一从美梦中拽出时,她睁眼的瞬间冒出个大胆的念头。数了数家当足以支撑梦想,她干脆辞了职。
辞职后,敬一琢磨着干点什么。她把平日里的“狐朋狗友”约出来参谋,众吃货给出了一致的意见:“既然咱都喜欢吃,那就你挑头儿,一起吃吧!”
畅快大笑之后,敬一开始敲锣打鼓地筹备。她利用积蓄开了个湘辣小店——酷虾逸族,意思就是一个喜欢吃虾的、向往自由飘逸的群体。
可能是这个群体活跃、人数众多,也可能敬一呼朋唤友的侠气了得,小店的名气一点点扩大。生意不错,更鼓舞了敬一继续玩闹下去。同时,她也开始思考一些問题,诸如“吾欲鱼般自由洒脱,也类渔般辛勤朴实耕耘”之类的生活禅意。于是,第二家主题店——“类似渔”诞出生。第三家店是“围炉夜话”,吃火锅。相比于前两家,这个店安静柔软了许多,她可以跟朋友围炉而坐,促膝长谈。然后,她和朋友合作的店叫“尔雅藏珍”,客人以古玩收藏圈为主,做的菜品是药膳之类。之后,她开了在丽江的客栈“云上日子”,被她称为“养心殿”。接下来,还有南京的“江湖民肴”、郑州的“类似渔”加盟店、望京的“武火候”……
这个生自湖南、幼于海南、学于京北、爱上云南的姑娘,喜欢把旅行中的见闻和餐馆的设计相结合,在每家店展现出不同的地域美食、服饰、器物、配饰等。她把每家店都当作一个作品,既可以表达自己疯狂的设想,也成全了她为所有遇见的朋友搞一处聚会之地的想法。她店里,人气火爆,无论门外四季如何轮转,店内都热气腾腾。
火爆的生意并没有牵绊住敬一的脚步,她依然是个漂泊感强烈、有生活主线却行踪不定的人。这个热衷于吃喝玩乐行的姑娘,经常今天还在店里晃来晃去,明天就跑出去看山了,峨嵋山、武夷山、终南山……她喜欢到处行走,骑马、登山、寻访村落、体验文化,遇见有趣的人并倾听他们的故事。
在行走中,敬一慢慢爱上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艺——制茶、制墨、做瓷、造纸等。她迷恋和茶有关的食物、器物、风物,也享受陶瓷的造化和制陶时屏息开窑一刻的紧张。她跑去学造纸,眼见树木如何变成落笔生花的宣纸。她去岩上采茶,在终南山赤脚隐修……
敬一发现自己与自然相处得无比愉快,生活宁静而充实,安定又自在。喧嚣复杂的社会,有人在迷失,有人在沉沦,而敬一却在行走间找回了自己,内心也隐隐有了梦想。
2009年,敬一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相继关闭10家餐厅,转身追寻更加宁静的生活。
山居生活携子行
2012年,敬一的儿子出生。拥着怀中这个柔软温暖的小人儿,嗅着他身上甜甜的奶香,敬一曾经不羁的心一寸寸融化。她用道德经中“涣兮若冰之将释”为儿子取单名一个“释”字,希望他能温和立于世间,用微笑融化一切。看着孩子,她突然有种冥冥感知,像是万物萌生处的召唤——每个孩子都天真烂漫,赤子之心不可估量,若是在最美好的童年,能够认知天地,感悟生命自然,看到物候变化,那该多好!
儿子的出生,让敬一最终下定决心,回到自然。2013年8月,她带着儿子来到北京怀柔古长城脚下,从此开始在山间缓慢而认真地生活。
在这个自然村落中,敬一租了一处位置甚好的小院子。这里推门即见慕田峪卧游,北有箭扣古长城为靠,东有神堂峪和雁栖湖为养,南有红螺寺,庙堂香火随风而至。
敬一没有对小院做很大修改,就让它以原本的形态存在着。她设置了大书房和空地,书房用来习字、煎茶、读书、抚琴,空地用来安放任何姿态的自己。她为小院取名为“汉方山房”,代表着汉民族文化的一种沿袭。
初来山间,释尤为好奇,他喜欢研究土地,经常扒开一层干草或是抓几把细软的沙土,唤妈妈一起戏耍。每只虫蚁自在穿行,每株植物破土而生,他都会睁清澈的双眸细细观察,惊奇地欢呼着跟妈妈分享。
时间一下多了起来,敬一开始研习传统的煎茶手艺以及中医治疗方剂和手法。这些与柔软生活相宜的传统方子,让敬一有一种顺应自然的舒适感。每当妈妈沉浸于此,释从不打扰,而是专注于一旁,与自己的花草虫鱼畅快聊天,说着只有他们彼此明了的语言。
释大些时,敬一送了一匹马给他。释围着这个庞然大物又亲又蹭、兴奋不已,丝毫没有都市孩童的紧张与胆怯。
“妈妈,它叫什么名字?它会和我一起进山摘花吗?”
“它叫玄子。它会和你一起长大,陪你去所有好玩的地方……”
山居生活就是如此,一切都在阳光下自然生长。敬一每天引導儿子习字、读书,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感知传统文化;至于生活技能,可以完全交给自然。一把本草,可食饮、可染衣、可入药、可成香。敬一带儿子在山谷中认识各种果树和作物,采集时令蔬菜或药材,一路上还能观察家畜或者野生的小动物。
敬一用满腔的爱,将自己和儿子自在舒展于天地间,与万物和谐共生。释在敬一的陪伴下,无限亲近自然,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很多时候甚至比大人更具有灵性。他学着妈妈的动作练习瑜伽,也端端正正地喝茶。看敬一做艾灸,他也充满兴趣。每当儿子胖乎乎的小手伸向琴弦或艾草,敬一都不会大惊小怪地阻挠,而是一本正经地对这个三四岁的娃娃弹“琴”说“艾”,共享山居间柔软生活的美意。
梦想开始的地方 敬一大张旗鼓地开始,又激流勇退地离开,让众多好友好奇不已。他们步入“汉方山房”,天然院落中迎面而来的甘甜空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些朋友羡煞敬一与天地共生的舒适状态,一年之后也陆续搬到这里,和她成了邻居。他们或是喜欢山居,或是精研一门手艺,或是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或是自己潜心创作和研究……一时间,山村热闹起来,开始有了不同主题的山房。
丹青山房的主人丹青老师,是一位博物馆设计师,在水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一直研习用水墨去呈现阴阳之道。每天天刚透亮,丹青老师便已在院落中焚香、研墨、挥毫……他的院落里总是能飘出墨汁与宣纸的清香。
半山山房的主人,是臻臻和英伟夫妇。他们继承了手工地毯的传统编织手艺,同时懂得哪些天然草木可以用于布艺染色。一些织作于明末清初的古地毯,曾在他们手中复原,重新焕发魅力。这里悬晾着很多布料,风吹院门应声开,五彩芬芳扑面来。
除此之外,还有三三山房、节气山房等,都有各自所属的创作领域。
较之好友,敬一的汉方山房显得没什么专业特色。她爱好较多,汉方山房的主题也就显得有点繁杂。她爱茶,茶会关联到器皿以及四季的气候;她潜修中医,中医是对时空宇宙的一种探索,而且是用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把自己置于自然关系中,同时还能帮到别人。除此之外,她“禅味”十足,读易经,学催眠,解梦境。在山房自在的空间中,所有好玩顺意的事,她都愿意舍上韶华相陪。
这群志同道合的人相处久了,越发喜欢彼此身上的舒适能量。他们的到来,也让村里人有了新玩法,老乡们偶尔会来做客、学习。城里的朋友特意来此,学习某种技艺或者休养繁忙的心。一些家庭带着孩子,赶在节气时来到山间,感受季节的变幻。山房好客的主人们,带着孩子写生,采集自然标本、食材和染材,和他们一起学习和创造。
来山房的客人,会按照自己的直觉,学习篆刻、古手工、闻茶、制藥……和山房主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慢节奏,享受学习和生活的状态。
来的人多了,这种美好的相融状态,忽然就让敬一萌生一种新的想法,她和邻居们一起成立了一个“无墙博物馆”。这是一个没有障碍和藩篱的场所,不是馆,而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的状态。这里没有高高的围墙,没有界限,不为参观,而为参与。
爱自由的敬一,在数次任性之后,开始有了新的梦想,例如传承,例如教育。曾经喂饱过无数人肠胃的厨娘,这次想喂饱人们的灵魂。
敬一和朋友把“无墙”的概念,尝试着搬进了城里。2016年初春,在书院中国文化基金会的帮助下,“四季传家手艺·心念”系列第一次开展。展览以四季为划分,虽然是房间中的展览,却颇具时令特色和元素。春季必须有插花,不需名贵的植物,而用山花野草;器皿也不是昂贵的花瓶,而是自己一点点捏成、上釉,一点点唱着歌熬过窑烧时间得来的陶器。古琴老师抚琴,收藏老师讲解。春季展览,是研习书画作品一次打破墙壁的尝试。通过简静的手作过程,给大人们带来了思索,为孩子们带来了欢笑。
同年六月,敬一又举办了夏季展。这次展览设置了古法植物手工染色的体验、传统山水画作品展和绘画体验等。为了照顾到各种感官,敬一他们还请来了武夷山古法手工制茶师傅。整个展览,有茶、有香、有笔墨,袍袖飄飘,席地而坐,恍若画中人。这种有趣的生活体验,让每个人都可以玩得自在开心!
有时候,只有放下了所有,才能遇见另一种人生。“汉方山房”也许是敬一梦的起点,而“无墙博物馆”是她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一切从梦开始,不设终点。
正像敬一跟儿子释讲的:“生活本身是丰富的。去粗取精,去繁求简,认真生活,才能碰撞到某种叫做智慧的东西。”
(摘自《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