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经典与时文中成长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now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为印证这个看法,笔者曾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在308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统计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学生、老师、学校均不重视课外阅读,统计数据中学生偶尔读课外书的达70.5%,支持学生读课外书的老师竟然不足30%,而有高达94.4%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第二,学生在所读的课外书中喜欢读全文字类的只占13%,绝大多数喜欢浅易、轻松、形象感强的非文字类读物,这种状况的持续将可能导致学生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弱化。第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相当程度上处于盲目和低效的状态。在问及读课外书的动机时,1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消磨时间,14%的学生是为了好玩;而在问及如何读课外书时,有46.7%的学生是只挑有趣的地方读读或只随便翻翻。
  以上的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在一种自在自为的状况,这种状况当然与我们语文教育中重视应试或技术训练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与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一领域中有意无意地不作为亦有很大的关系。在倡导大语文教育观念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无视这一领域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只局囿于学生的高分,在语文教育中淡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那无异于偷懒和逃避我们的责任。
  基于上述考虑,结合多年的实践,笔者主张引进经典与时文,建立长效的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机制。这将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使他们的阅读由自在自为状态向自主自觉转变,同时这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
  所谓“经典”或“时文”并非一个严格科学定义的概念,所以只能做一些粗略的说明。大体而言,时文是指在各类报刊上最近刊登出来的因其就社会生活存在的某类焦点现象作议论或形象化表述而易于引发人们特别是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优秀作品。经典则是与时文相对而言的,非指字典所界定的宣扬宗教的根本性著作或哲学类权威性著作,而是指在时间的淘洗中被人们认可而流传下来的有较强的阅读价值的作品。经典与时文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互相补充。内容上它们都既可以是长篇巨著,也可以是语少意丰的精短小文。引入经典是为了保证学生所接触的作品是典范的和有价值的,以求在学生心里建立起导向标尺。引入时文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发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深入思考。
  引入经典与时文,具体有三种操作方式可供参考。
  第一种是推荐。常常有学生问我读什么书好。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一些所谓“大部头”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复活》类小说,再往深一点可能是《谈美书简》《歌德谈话录》类文学理论著作及《史记》《聊斋》类浅易文言作品。实际上,在当前考试的压力下,这些“长篇大作”能不打折扣地被学生们读完的很少(当然某些小说可能除外)。因此推荐经典精短小文也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选择,比如《百年老课文》《新语文读本》中的许多篇章,这里面的文章富于启发性,易于记诵,且较少受阅读时间的限制。当然推荐的不只是经典,还有时文,比如最新获诺贝尔奖的《耻》,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报导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甚至还有某些优秀的文学刊物或新近出版的名家文集。推荐的作品可长可短,但当以经典类作品为主。推荐的时间与地点宜于灵活,面对学生群体时可以定时定地,面对学生个体就可以随时随地了。
  第二种是介绍。介绍不同于推荐,如果说推荐只是告诉学生读什么,那么介绍则告诉学生书里有什么,如何把握书中的内容。从参与度来说它比推荐更重更强,介绍特别宜于“大部头”作品(如(《红楼梦》《堂吉诃德》)和某些社会热点及优秀热点评论(如青少年追星现象评论,前一段时间的赵薇军旗装事件评论及现今人们对《今生今世》的评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介绍作品内容未必要全面,但一定得力求准确,因为不准确则会误导。而且介绍要力争能引发学生对所介绍图书的阅读兴趣,兴趣有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也就多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进行课外阅读参与最看重的。比如向学生介绍“马加爵事件”的相关评论,为保证介绍内容的客观,我们可以提供他自己写给亲人的《绝命书》;可以找媒体上不同的评价观点供学生比对,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有偏激的看法则宜适当引导。
  向学生作课外阅读介绍的方式有开讲座、举行读书会,组织讨论、讲演、辩论等活动,不过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方式如果也能定时定地并形成制度则效果会更好。
  第三种是“教学”。这里的“教学”,是指比推荐介绍等参与度更强的课堂授课,它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一个内容。把课外的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精短文章拉进课堂,既可体现教学个性,又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为区别于教材的课堂教学以显示这种课外阅读参与的特点,我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它在教学内容中的专题性特点,即要尽可能地把相似相关的内容组成一个可读性强的经典专题。比如学习苏东坡,我们可以把有关苏东坡生平经历的介绍文章,与他有关的历代文艺评论(也包括当代人对他的人或文的评论),他的代表作品等收集到一块组成专题,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这一历史人物,努力把一尊立体的苏东坡雕像搬进学生心里,则会起到比单独教读一首他的诗词要好得多的效果。又如时文专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文章,像《巨人树》(斯坦倍克)、《启示》(蒋夷牧)、《小圆石的启示》(彦火)等,这些文章写人在自然面前或强调人的伟大或强调人的渺小,见解非常,引发学生们对现今人类掠夺自然、毁坏自然的行为的思考,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修养。
  为更好地说明我的这一做法,特附录如下专题供读者参考。
  课外经典阅读专题——孟子
  孟子列传——司马迁
  思想史上的孟子——由老师综合整理
  文学史上的孟子——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孟子王道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陶韡烁
  热点话题评述专题——马加爵事件
  绝命书——马加爵
  成功 自信 快乐——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李开复   贫困生需要“心灵鸡汤”——李丽萍《中国青年报》
  马加爵,一个被冷漠社会遗弃的精神孤儿——仲达“凤凰网”
  生命价值专题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我的呼吁——史怀哲
  我还债去了——郭乃
  我为何而生——罗素
  另一方面,把经典与时文引入课堂教学还必须特别注意它的开放性特点。首先是专题文章的开放性。所谓专题文章的开放性是指专题文章决非一成不变。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眼光挑选,学生可以自荐自己喜爱的作品;既要挑选经典,更应遴选优秀时文,以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还要依据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的不同而适时调整。另外,为避免所谓“教材效应“的负面影响(所谓“教材效应”是指任何好的文章一旦编成教材并提早发放到学生手中便失去新鲜感,淡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教师对专题内容的动态控制,我还主张将优秀文章换成活页形式,即临到上课才发放给学生。其次是课堂形式的开放性。在课堂形式上,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课堂气氛不妨活跃点,尽量避开“精读教学”中常用的经典说教,不预设学习内容,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摄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机会,因此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浓厚兴趣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引发学生“我要继续学习”的意愿最为重要。再次是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专题时的思考与反应,重视学生在专题学完之后的作业反馈(一般地说,每学完一专题,老师都应该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或写学习心得)。
  引进经典与时文必然对教师有所要求,可以说这是关系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参与成效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最要紧的是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处理课外教材内容。这要求教师本人要常读书,有广泛地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多关注最新出版的优秀读物,多查阅各种报刊杂志,多上网查找有用资料,多搜集社会热点话题,这样可以保证经典与时文的动态更新,保证推荐的作品的权威性,介绍的作品的可读性,特别是教学用专题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阅读趣味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引入经典与时文的工作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学生亦有不同的阅读趣味。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利用读物拓展他们的认识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对某些学生的不良阅读趣味予以纠偏。另外,教师要建立自己的“经典与时文资料库”并随时补充和更新,特别是注意对计划要实施课堂教学的经典或时文及时形成新专题。另外为保证资料库中的内容有较强的典范性和一定的阅读价值,我以为从权威的报刊杂志上下载文章会比较好,比如《中国青年报》《新华文摘》等。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尽管粗浅,但依此孜孜以求并切实贯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其他文献
【摘要】陈鹤琴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从所得到印象中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环境是无声教育,是语言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促使幼儿语言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才能激发幼儿语言的创设精神。  【关键词】交往环境;谈话环境;精神环境;思维空间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之中语言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年以来,幼教工作者们就如何增强幼儿的语言意愿,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不公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
期刊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
期刊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地建立关系。因此构建初步的数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1丰富的材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诸多学科中,最具理性的学科就是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上好数学课,让学生喜爱这门学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教学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好似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在小学诸多学科中,最具理性的学科就是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
期刊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认识和发展。而认识和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认知过程、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而其发展则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或是获得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让
期刊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脚步的加快,迫使我们的教育理念跟着改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提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同行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教师教学中应遵巡的原则。那么如何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健康中成长。本文试图从倾听、引读、欣赏、感悟、放飞这五方面去阐
期刊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升学率,已经演变为一种“抓两头,促中间”的应试教育模式,所谓的“中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是整个班级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中等生是教学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对教学的重要性,全面了解他们,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等生;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期刊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在考试中,听力都占有相应的较为客观的因素。因此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要及时扫除障碍,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很有必要。  1重要细节捕不牢。听力不仅要求学生听懂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要求学生听懂能说明主题的重要细节。对于那些影响整篇材料的重要细节更必须弄清楚,因为他们有助于对整篇材料的理解。例如:人名、地名、时间、年代、数字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往往
期刊